APP下载

对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思考

2018-03-31杨洁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杨洁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民族文化是一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资源,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最深厚的一份遗产。中华文化的基础和根本特征来源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的探索和发扬,可以更好地提升国民的人文情怀,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份敬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96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列称之为四个自信,而我们高度提升文化自信正是源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度理解与认知。因此,探索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掘文化基因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华文化 人文精神 中华文脉 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

一、人文精神的意蕴

“人文”最早出自《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天文和人文相对。观测天文,能够看清楚四时变化,而观察人文,可以化成社会的文明风气。因此,人文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要畅享人文精神、理解人文精神,首先要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基因有一定的认识,对有人文情怀的人文精神有情感认同,对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有信心,对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文精神充满期待。

(一)对有人文情怀的人文精神要有情感认同 在当今科技与人文相互交叉的知识大背景下,科技似乎永远走在前列,我们总会问:这科学吗?有科学依据吗?但是我们很少思考:这有人文依据吗?文以载道,文以化人,中华人文精神的博大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文化财富,如果缺少人文情怀,对文化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有主体意识来参与人文精神的建设,那么,人文精神所代表的“软”实力将会更弱,更加理不直气不壮。最是情怀出本心。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而出乎本心者,其情必真、不虚、不私、不妄,无矫饰、无忸怩、无作态。”能够感化人心的事物,没有比情更先的,没有比言更早的,没有比声更近的,没有比义更深的。因此人文精神所倡导的情怀需要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从心灵深处去感化人,感动于内心的文化才会有更好的认同。

(二)对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有信心 以人为本强调的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人文,人文化成,以人为本。西方的人本主义生命观认为人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只有外在的关系,没有内在的关系,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以人为本的生命观认为生命是一代一代延续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有血脉的联系,彼此之间都是有责任和义务的。我们的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但支撑每个人内心的是道德、是自觉自律。与其说我们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不如说是每个家庭的家风在无形中支撑着。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体现着家庭或家族的价值观。“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家庭若都能将自己的家风不断延续及传播,那么整个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好。良好家风的倡导与建设不仅仅是几句家训、家规,它承载的是家族的价值观,映照的是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此,我们要多一份人文思考,以更多的人文情怀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三)对有传统文化根基的人文精神充满期待 在如今坚定文化自信的理念中,我们需要多一份人文情怀,多一份人文感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更深厚,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人文精神的倡导、人文情怀的呼唤从来不是某个时期固定的一种模式,我们要让这种人文模式继续传承下去,真正地为我所用,在文化自信的构筑中形成稳定的力量。

二、中华文脉传承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底色和文化母体,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也是如今我们复兴传统文化、文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新文化工作中重要的一方面。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创立的文化,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而人文精神也蕴藏其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创立的文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有人文理念和对人文精神的思考。

2017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颁布,为大力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制度保障。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传承,传承的是文化中的精髓。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孝”,孟子提出“亲亲而爱民,爱民而爱物”,可以看出,亲亲是第一位的,自然亲爱为孝,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这些关系都是不可逆转的,尤其是君臣关系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关系,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父母官就是要像父母关心子女那样去关心老百姓,但从现实状况来看,老百姓对于父母官的不认同,以及一些官员对父母官的理解有偏差导致了这样一种孝文化被曲解、被误读。因此,中国的孝文化中传承的人文精神是需要重新认识的,重点把握孝道的精神,而不是形式。如今一些城市的文化墙上宣传的《二十四孝图》,初衷是好的,让我们从古代的孝道中来教育孩子,可其中的实质内容,如董永传说中的仙女下凡、郭巨埋儿奉母等故事,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今天的孝道文化宣传中,多了一些工具化、功利化、商业化,而没有将孝道的精神传承,这是需要重视的。

革命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建立的一种文化,蕴涵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神奇的红色土地上都创立了伟大的红色精神,无论是理想信念、思想路线还是奋斗精神都有人文的理念,都有“民众在心中”的思想。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呈现了完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将人民的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正是人文精神在革命文化中的继承和发展。

文化浸润着人心,在潜移默化中汇聚起力量,也許,这种人文精神一时看不到踪影,但在长久的积淀和升华中,会像细雨般润物无声。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根基牢靠,中华文明有着广阔的胸襟。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用民族的眼光、辩证的角度看待它们,吸收其中能为我所用、能长出文化自信的参天大树的优秀文化。

三、人文精神与文化软实力

代表文化的软实力与代表经济发展的硬实力相比,一方面体现在我们对文化的理不直气不壮,另一方面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因此软实力的提升迫在眉睫。而这样一种提升,与我们当今在谈文化自信也是有一定关联的,这种自信到底来源于哪里?如何能长久地保持这种自信的底气?这就需要用优秀文化的人文精神精华来滋养这份自信,才能更好地将人文精神传承下来,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一)在传统基础上接受现代化 人文精神中传承的中华文化,我们要用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它们,吸收其中能为当今所用的文化,并且对其进行适当改造。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传统,也不能完全接受传统,因为在世界潮流中要完全坚守传统是不可能的;最切实的方式是要在自己传统的基础上接受外来的文化,用现代化作为桥梁来沟通传统与现代。中华文化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只有在与世界融合、开放的格局中不断升华,才能更加显现出文化软实力坚实的后盾。

(二)增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一个国家要有文化的主体性,才能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模棱两可、不知所措,那如何去吸收别人的东西,进而来创新自己的文化呢?我们要有文化自信的底气,这种底气来源于中华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然后再决定如何发展和创新,而不是人云亦云,而且身份上的认同归根到底是文化上的认同,我们不能盲目地跟着别人去学,还要看自己的传统,看怎样才能从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让传统与当今世界交流、对话,而不是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与别人合二为一。

(三)文化要寻根 世界上的竞争从根本上讲都是文化上的竞争,最后主要看一方的文化能不能超过另一方的文化。在全面复兴中国梦的背景下,要复兴文化梦,就是要复兴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软实力、软文化的提出是针对以经济、科技为代表的硬实力而提出的,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就是要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从心底里焕发出对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思考。“中国诗词大会”的举办,正是这种形式激发起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早已忘记了诗词的意义,但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些纯洁心灵、净化灵魂的传统文化,就隐藏在心灵深处。人文精神贯穿我们内心深处,我们倡导用更加广泛的形式去扩大,让它更好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文化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烙印终归会显现出它的力量”,让我们拒绝那些虚伪的东西,用有意义的文化涵养现代心灵,拥有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份人文情怀。

作 者:杨 洁,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教务处助理讲师。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文化软实力视角下的标识语翻译规范化研究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