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与回归:灵与肉的抉择
2018-03-31顾连梅
摘 要:王龙一家三代经历了追求土地、拥有土地、离开土地、回归土地的生命体验。他们对土地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生存依赖,到离开后的无助空虚,到最后的精神回归。大地不仅仅是他们的故园,更是心灵的港湾。王家三代人与土地的关系,在今天依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他们的故事启迪我们:善待土地,善待环境,善待农民,善待自己的心灵,守住人类美好的家园。
关键词:土地 故园 乐园
土地为农民提供了生存所需的一切,他们吃的是从田里收获的粮食,穿的是地里长出的棉花织成的布,就连房子也是泥砌的土屋。农民拥有土地,就能拥有自给自足的生活。土地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主宰着他们的命运。
美国作家赛珍珠小说《大地》讲述了王龙一家三代人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故事,这里的“土地”意蕴丰厚,给人启迪。
一、王氏三代:乐园的追逐者
王龙和他的儿孙们与土地生死相依,荣辱与共。他们三代人经历了“得乐园”“失乐园”“歸乐园”三个阶段的悲欢离合。
(一)得乐园
王龙是一个贫苦的农民,穷得只能买一个相貌极丑的灶房丫头做妻子。妻子阿兰高大结实,她的到来,翻开了王龙人生新的篇章。阿兰与王龙有着共同的理想——拥有更多的土地。婚后,夫妻二人日夜辛勤耕耘。阿兰甚至在生产前几个小时,还在田里劳动。为了能攒钱买地,他们省吃俭用,舍不得花一个铜板。他们深信这洋钱,是从耕锄劳作的土地上得来的。他靠一滴滴汗水从土地得到粮食,从粮食得到洋钱。一有了钱,他们立刻买下了黄家那块虽远却能旱涝保收的肥地,如获至宝,更加拼命地劳作。
土地是农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他们在土地上生存,自己也是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土地融为一体。劳作的阿兰“满头大汗一脸泥土,她像个土人,浑身成了和土地一模一样的褐色”。她和孩子在田里坐着,“就像是两个泥塑的人……都沾满了田里的尘土”。那种与土地血肉相依的情感,在王家人身上延伸。
依靠土地为生的农民,还得仰仗老天的照应。一旦旱灾水涝就可能有灭顶之灾。一场无情的旱灾,悄无声息地夺取了王龙的庄稼,他们苦心积累的金钱、粮食也被邻人掠夺一空。可是,他的土地不能让人夺走,一家人几近饿死,也不愿意失去土地。但是,王龙最终不得已选择了逃荒异乡,乞讨为生。他们在异乡挣扎着,倔强地活着。而当春天来临,他们就听到了故土热切的召唤。王龙只要攒下一点钱,就迫不及待地买了一条上好的耕牛,开始了田间的耕作。他把钱全投在土地上,“买了一块又一块的田”,乐此不疲,逐渐成为一个有钱的地主,他的儿孙享受着土地赠予的财富。富裕后的王龙一度迷恋小妾荷花,为她耗费了大量金钱,甚至疏离了土地。但骨子里对土地的深情,很快让他清醒过来:“锄在哪里?犁在哪里?麦的种子在哪里……我要到地里去。”土地给王龙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只要能耕地,他即刻充满了勃勃生机。而当王龙听从儿子的话,来到城里生活时,他即刻失去了这种生机,他的生命开始急速萎缩,他无法忍受没有土地滋养的生活。最后,他在年老的时候搬回乡下的土屋,享受土地赐予的幸福,他“一看到自己的土地,便感到心旷神怡”。王龙垂危之际得知儿子欲卖掉土地,他悲从中来,失声痛哭:“我们从土地上来的……我们还必须回到土地上去……如果你们守得住土地, 你们就能活下去……如果你们把地卖掉, 那可就完了。”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农本观念,遵循着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中国农民与土地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土地对个体生命及家庭的意义超越一切。对土地的依恋,对多子的期盼,就是中国农民对人生的眷恋,对生活的热爱。土地既是他们温暖的家园,更是他们精神的港湾。
(二)失乐园
王家的第二代已经没有了上一辈对土地的深情。他们的土地意识日渐淡漠,一心想离开自己的土地,迁居到热闹的城市。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商界、军界和黑道。他们或者慵懒无为,或者巧取豪夺,或者仗势欺人,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农民的淳朴善良,呈现出乱世中人们的投机心态,以及人情的淡漠。他们买下黄家的土地,买下黄家的院子,自己也慢慢成了他们曾经恐惧和憎恨的“黄家人”。
王大喜欢奢侈享乐,“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任何他买不起的贵重东西……从苏州买来了雕花的桌椅,还买来红色的丝绸门帘,悬挂在门上。他买来大大小小的花瓶,还买了画轴挂在墙上。他还弄来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按照他在南方见过的式样,在院子里造了假山。”他努力将自己与泥土分开,努力成为“高雅”的城里人。
王二工于心计,乐于挣钱。他开米行、放高利贷。为了赚更多的钱,他甚至卖祖传的土地,占弟弟的便宜,甚至连孤苦无依的梨花的几个银子也不放过。他没有了农民的忠厚,成为贪婪狡诈的守财奴。
王龙原本希望老三王虎管理土地,然而老三读了书,离家出走当了兵。初时,王虎“作战勇敢,有时耽于幻想,有时损人利己”;后来,他利用金钱诱使士兵为他效力,“他知道怎么了解他们的性情,利用他们的性情,怎么样做到看上去给他们一点自由但又能不失去控制,随心所欲地摆布他们”。王虎从一个善良正直的小兵,成为独霸一方的军阀。当他看到儿子王源穿着革命党人的服装,他无比愤怒,打算像杀任何仇敌那样地把儿子干掉。失去了土地的温润抚慰,王虎日益变得骄躁疯狂,不复有农民的善良。
这三个狂妄的儿子遭受种种挫折之后,最终发现父亲对土地的执着是正确的,自己远离土地是那样肤浅无知。土地不仅是王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心灵赖以栖息的家园。一旦彻底丢弃了土地赋予他们的美德,他们也就失去了精神乐园,无所依傍。
(三)归乐园
王源,是王氏家族的第三代人。年少时,他为了躲避父亲的专制管理,只身躲到老家的土屋。他“对田野、树木和附近的流水常常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渴求”。他“在这个小村庄的街上倾听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他常常混迹于路边客栈前坐着的人群之中,听他们拉呱……就像一个人正在听一种他虽然不懂,却使他赏心悦耳的语言一般”。王源尽情地享受着土地给予的安适生活。
王源有热情,有梦想,他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看不惯王虎专横独断。他没有遵从父命学习军事,而是去美国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回国后,他到学校讲授科学的种植技术,组织学生到田里参加劳动,实验优良品种。他迷恋土地,喜欢农事,脱掉西装,穿上长袍,看起来像个农夫。他承袭了祖辈的土地情结。王源回归了土地,在土地中获得了心灵的滋养,找回了父辈曾经失却的乐园,并积极地把乐园建设得更加美好。
二、大地:永恒的乐园
王龙拥有了土地,他的三个儿子离开了土地,而他的孙子重新回归了土地。这样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经过磨难之后的清醒认识,是心灵的必然回归。这样的循环带给我们许多思考。
(一)思故園
海德格尔说:“接近故乡就是接近万乐之源,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对本源的接近,绝非其他。”在海德格尔看来,还乡是回归精神家园的根本途径。故乡是一个人的生命之源,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这个生命的起点。
王龙与他的先辈一样生长于土地,耕耘于土地,在土地中倾注了自己简单而执着的梦想,土地就是他的生命,与他有着精神上的默契。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他究竟还是要回归故土,借此获得心灵的回归。
王大、王二这一代对土地没有了深情厚谊。他们出生在乡间,却没有在土地上挥洒太多的汗水。他们早早地离开土地去读书或谋生。没有了土地的滋养,受到外面世界的诱惑,他们的心灵发生了蜕变。他们没有耕耘的兴趣,追求奢靡的生活,享受赚钱的快乐,失去了泥土的淳朴,也失去了精神家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当一切随风飘逝,他们猛然发现,身后的家园,才是他们应该坚守的乐土。
(二)恋故园
王大、王二在富贵之后,心里便不再依恋大地,没有了泥土的气息,眼里只有金钱的光芒。因此,他们在人生的路上才备感凄凉孤独。
王龙一度迷失自我,不珍惜阿兰,不珍惜土地,在享乐的世界里飘荡。他为此失去了生机和快乐。后来,他幡然醒悟,重新回归乐土。因此,他不允许儿子卖掉他视如生命的土地,不允许丢弃他们赖以栖息的故园,他要为后代留住精神家园。
生活中有多少王大、王二这样的人。他们在富庶的生活中失去了方向。在追逐物质的路上走得太远,忘却回望精神的故园。那个重新回归故土的王源,或许可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乡土,有着最美妙的魅力。
由此可见,在《大地》中,土地象征着中国农民生存的根本,象征着农民奋斗的梦想,更象征着人类栖息的精神家园。人类反反复复在家园与外面世界之间来回奔忙,却最终要回归心灵的沃土。王氏三代人在离开与回归土地的轮回中,迷茫、彷徨和挣扎。这是灵与肉的抉择,这样的抉择,是人类追逐物质与安抚心灵中必然的状态,无论哪个时代,都难以停止。
(三)守乐园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我们感慨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担心食品安全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有没有珍惜大地母亲赐予的一切?当我们心中迷茫,精神苦闷的时候,我们该怎样建设心灵的家园?如果每个人都能淡泊名利,喧嚣的世界是否会更安宁?沉重的心灵是否可以重归舒畅?幸福是否因此握在自己的手中?
《大地》作为一部外国人写的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也有许多不合中国民风民俗的地方,作者对我们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甚至还有曲解。但是,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今天,《大地》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当我们怀揣梦想,走出家园,勇敢地奔向远方的时候,请记得携带故园泥土的芬芳。我们的身体可以走出故园,心灵需要时回归故园。如此,我们才能在纷扰的世界里,守住泥土的淳朴,保持泥土的芬芳。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2] 王仲生.两株大树的召唤:《白鹿原》与《大地》比较研究[J]. 当代文坛,2008(1).
[3] 赛珍珠.大地[M].马传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
作 者:顾连梅,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研究方向:写作教学、文学欣赏。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