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水东日记》中的人物形象及意义

2018-03-31牛慧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意义

摘 要:《水东日记》是明人叶盛的笔记代表作,记述了明代前期的各种典章制度和逸闻趣事。在逸闻趣事的部分中有诸多记录人物事件和言行的篇目,其中不仅记录了动荡时局下帝王和权臣的众生相,还刻画了很多或品德高尚,或道貌岸然的正反面人物,描摹了一些戏谑幽默的人物,并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折射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水东日记》 人物形象 意义

《水东日记》是一部明代笔记,共四十卷,四百一十九篇,明叶盛撰。叶盛(1420—1474),字与中,江苏昆山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居官三十年之久,历仕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四朝,历任兵科给事中、右参政、右佥都御史、礼部右仕郎、吏部左侍郎。《明史·叶盛传》给其较高评价:“盛清修积学,尚名检,薄嗜好,家居出入常徒步……志在君民,不为身计,有古大臣风。”

《水东日记》成书于淞水东,故名,主要记述明代前期典章制度,逸闻趣事。作者曾监督宣府粮饷、兼管军务,所以熟悉政事,故书中军政粮储、墩台设备,以及赋役官制、边陲地理、道路远近、置备设防等,皆言之甚详,且多为其耳闻目睹之实。书中还记录了宋、元文人的行事及碑志,收录了一些宋、元、明人诗文奏议,有较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记录逸闻趣事方面,书中除了记录一些朝廷帝王和官员的逸闻,也间及不见于史传的时人的一些逸事,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的刻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或用来说明某一哲理,以供后人借鉴。

一、动荡时局下的君主和权臣

《水东日记》中有很多篇目重在描写封建帝制下的王朝乱象,通过这些篇目对上层人物的刻画,可以感受到当时暗流涌动的帝位之争和社会的动荡时局。例如《后人把滑》一篇,可看到明太宗时期朱高煦和朱瞻基叔侄之争的端倪所在:

太宗皇帝初营天寿山,命皇太子偕汉、赵二王暨皇太孙往视之。过沙河,冻,王请却步辇就行。仁庙素苦足疾,中官翼之,犹或时失足。汉顾赵曰:“前人失脚,后人把滑。”宣庙即应声曰:“更有后人把滑哩。”汉回顾,怒目者久之。此虽出一时,而后来武定州事,已兆于此矣。

明太宗在天寿山建造皇陵,让皇太子朱高炽偕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以及皇太孙朱瞻基一起去看望。在步行过结冰的沙河时,朱高炽时常因脚病失足摔倒。朱高煦对朱高殷说:“前面的人失足滑倒,后面的人要警惕起来预防打滑摔倒。”朱瞻基在后面应声说:“还有后边的人防备滑倒哩。”朱高煦回过头来对他怒目而视。朱高煦不仅用带有讥笑意味的言语哂笑自己的兄弟,遭到反驳后还“怒目者久之”,从这些细节就足以看出他言行的轻佻和蠢蠢欲动的性格。作者在陈述完整个事件后做出评论:这虽是偶然发生的一件小事,但后来汉王朱高煦在乐安造反、宣宗讨平后改乐安为武定州的事,在这件事上就已经有先兆了。明代实行分封的藩王制度,虽然各藩王都有各自毋庸置疑的权力,但王位是拥有最高特权的代表,故人人欲得而为之,以至于骨肉至亲不能相容。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后,藩国是云南,但他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还多次虎视眈眈,谋取太子之位,从这件事中可见一斑。

还有一些篇目是以明代土木堡之变为背景记录的,其中包括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昏庸用事,宦官王振的众怒所犯,明代宗性格中懦弱的一面,以及之后明英宗和明代宗的帝位相争等等。本书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形象的描写烘托出明代前期的动荡时局,如《记杀马顺等事》一篇。英宗时期宦官王振用事,鼓动皇帝亲征,以致全军覆没,他也死于土木之难,大臣们接连宣读弹劾王振罪行的奏章。但明代宗朱祁钰刚刚即位,再加上他性格中有懦弱逃避的一面,只是宣布:“朝廷自当另有处置。”众人积愤于心,等到大家都“免冠长号叩首”之后,代宗才下旨抄没王振等党羽的家。这篇短文记载了朝臣军卫对宦官的仇恨,侧面反映了代宗懦弱的一面以及英宗重用宦官的昏庸和恶果。另外,《会奏遣使迎复》也与土木堡之变有关,是记录朝廷围绕“迎复”一事展开激烈的斗争,即使代宗“玉色不怡”,并与宦官主张“与虏绝”,但最后还是被迫答应遣使迎复。果不其然,英宗回来后竟然夺门复辟,可见封建时代的帝位之争甚于兄弟之情。这些篇目通过描写君主和臣子们的形象,记录了土木堡之变前后的诸多情节,对深入研究这一事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品德高尚的正面人物

《水东日记》中塑造了诸多或刚正不阿,或德才兼备的官员。其中上至一二品的朝廷重臣,下至名不见经传的差役和太监,叶盛都用生动的语言把他们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述了出来。

首先是一些官职较大,但克己奉公、正直刚正的官员。如《顾都御史声望》一篇中的顾佐:

顾都御史佐,性严重,声望偉然,未尝口毁誉人。或以为言,则曰:“我知善则当举,我知不善则当去,我何可徒言哉!”旦晚东朝房小憩,前呵双藤立户外,官僚行道,以此为验。往往有挽驴驻马折而还者。虽公遭时得君之盛,要亦有慑伏弹压之实焉。

顾佐是声望非常高的明代正二品官员,之所以“声望伟然”,首先在于他有着谨严持重的性格,其次在于他是非分明,从不轻易毁谤或赞誉一个人。他不是靠皇帝的恩宠得势,而是虽有盛恩,更有“慑伏弹压之实”。通过描写顾佐这样的人物,叶盛恐怕联想到了社会中一些既没有实际工作的能力,又没有道德品质,只知道阿谀奉承、狐假虎威以抬高自己的反面人物。不仅仅是叶盛所处的明朝社会,在现代社会亦有这样的人。

《刘詹事遗事》同样记录了一个正直严谨、不假公济私的人物——刘铉。他在翰林院任职多年,官至四品。刚任国子监祭酒时,人们认为他缺乏阅历,不能胜任,但时间久了却对他充满敬佩之情。他能自觉不避权势,敢于拒绝一切“走后门”的行为。刘铉和高谷交情甚笃,他任国子监祭酒就是高谷推荐的,有一天高谷接到皇帝召见的圣旨,出于无心和好意派人来对刘铉说有人保荐,刘铉却“不怡者终日”,微恼,对来人说:“尔自保荐,何与我事?高世用亦为是耶?”世用即高谷,本是好心之举,刘铉还这么说,那他的为人就足以了解了。书中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如《沈简庵词翰品行》中书法、作诗、做人皆善,德艺双馨的沈粲。他真诚地鼓励和举荐年轻人,不屑与品行不端的人为伍,在辞官后仍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又如《杨鸿胪读卷求代》中的杨善,平素“多笑谑”,但阅卷时“庄重自将”,严肃对待。不仅如此,他有自知之明和谦让之请,敢于请人相代,比起一些滥竽充数、自作聪明的人更让人信服,因此他被重用也不是偶然的事情。

其次,《水东日记》中还刻画了一些社会地位不高,但正直善良高尚的底层小官。在《广西帅府隶郑牢》一篇中,叶盛以钦敬的口吻记录了一个“性鲠直敢言”“威严不可犯”的老差役郑牢的言行。虽然仅仅是一个差役,但当时的都督韩观以及后来接替韩观的忠毅公山云都非常尊敬他。山云请教郑牢时说:“世人一般都认为做大将的不计较他是不是贪财,我是不是也可以贪财呢?”郑牢说:“大人初到,如一洁白新白袍,有一沾污,如白袍点墨,终不可湔也。”山云又说:“人们说如果不接受当地人赠送的东西,他们就一定会对你产生怀疑,那怎么办呢?”郑牢说:“朝廷有法度,制止做官的贪污受贿,你却不怕朝廷,反而怕这里的百姓吗?”山云笑纳了郑牢的意见,在广西镇守超过十年,“廉操始终不渝”。作为一个封建官员,山云到任可以不论阶级,首先听取德高望重者的意见,自始至终都廉洁自守,确实是非常难得的。虽然这不完全是因为郑牢,但作为一个下层小吏,他的言行也感染了周围的人。《沐敬抗直》一篇也有这样的人物:

太监沐敬,建文中人。貌魁伟,敢慷慨直言。永乐中,从征漠北,逾月不与虏遇,人马困顿,上意尤未已,谏者皆被谴。敬谏再四,上詈之曰:“反蛮!”敬曰:“固不知孰敢反也。”上怒,命曳出斩之,敬辞色不为动。上徐曰:“我家养人皆若人,岂不诚有益!”释之。此与冻滑事,皆今日得之钱学士原溥,盖其同使交南,奉御张荣云。

沐敬是明惠帝建文年间的一个太监,他身材魁梧高大,敢于慷慨直言。永乐年间他跟随明成祖朱棣出征漠北时,走到人困马乏的时候明成祖还不罢休,而劝谏他的人都遭到了贬谪。就算被明成祖骂“反蛮”,沐敬仍然无所畏惧,再三劝阻。朱棣怒气冲天,命令把沐敬杀掉,沐敬仍然“辞色不为所动”,直到朱棣幡然领悟:自己的臣子们如果都是这样的人,不是确实有好处吗!沐敬得以免刑。身为太监,在“谏者皆被谴”的情况之下,敢于冒死顽强进谏,也可谓正直之士,与那些口蜜腹剑的宦官有着天壤之别。

三、道貌岸然的反面人物

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还塑造了许多反面的人物形象,并意图通过这些形象劝诫后人,不要再做出类似不足取的行为。如《曹云西》一篇:

松江曹云西善诗画,家富盛极一时。其孙幼文号雪林,客授孙至德家,言乃祖盛时,尝筑台,以锡涂之,月夜携客痛饮,称瑶台云。其侈靡至是,盖元氏习俗也。一乡时惟常州倪云林、昆山顾玉山可相伯仲,他赀富有余而文采不足者不与焉。云林、玉山事当别有记,要之其富而不知节,可为后世戒耳。

这则关于松江人曹云西的故事是其孙子曹幼文讲述的。曹云西擅长诗画,家中兴盛富有,在当时无人能及。他曾建了一座用锡涂过的楼台,每当月夜就带着客人在台上痛饮,并把它称作“瑶台”。他奢侈糜烂到这种地步,还看不起资产很多但缺乏文采的人。作者在文后劝诫道:像曹云西这样富足而又不知节俭的人,应该是为后代人警戒的。通过人物来说明道理、告诫世人的还有《陈嗣初文章》:

陈检讨嗣初,以文章擅名翰林,一日,见同官于碑志中叙还金事太繁者,曰:“使继为之,则十二字尔。”扣之,则曰:“尝得白金于道,伺其主而还之。”又尝以文示后进,诧之曰:“吾此文何出?”后生应声曰:“气脉颇类《下武》诗。”嗣初默然。

陈嗣初由于文章写得好,在翰林院非常出名。有一天,他看到同僚在一篇碑文中把还金的事叙述得过于烦琐,他说:“假如让我写,只用十二个字罢了。”人们问他是哪十二个字,他说:“尝得白金于道,伺其主而还之。”还有一次,他曾经拿出一篇文章让后辈们看,欺骗他们说:“我这篇文章出自什么地方?”有个小伙子应声回答说:“看文章的风格和脉络很像《诗经》中的《下武》诗。”陈嗣初默默地不说话了。自己有了些知识和名气,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还看不起别人,岂知山外有山,后生可畏。陈嗣初恃才傲物,无视年轻人,结果自然是自讨没趣。作者通过描写这个人物形象提醒后人,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虚怀若谷,有一颗谦虚谨慎的心。

《土木六科点差》讲述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物章瑾。土木之变中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随行大臣大多殉节而死。章瑾却因害怕随军打仗,耍小聪明没有随行。但即使没有上战场,最终也因此事获罪,遭贬谪而死。叶盛评价其生死有定,想以一己之力改变命运是愚蠢的,从侧面说明了想占便宜贪生怕死的人,很可能一时得逞,但终究逃脱不了历史的惩罚。

四、戏谑幽默的人物形象

《水东日记》中记录了很多谐谑的人物故事,其中既有幽默的官员形象,也有一些诙谐的市民阶层小人物形象。如《郭定襄整暇》《刘洗马谑语》《陈登谑语》《杨大理诗谑》中的人物都各有官职,作者记录了他们在生活、工作中的幽默形象。《郭定襄整暇》在风趣的话语中刻画了定襄伯郭登在战争中从容不迫的气概:

定襄伯郭登,治大同廉而尚谋,有古良将风。一日,达贼迫城下,人心汹汹。自登城视师。酣战间马溺于前,左右急呼:“用草裹去!”公笑曰:“草果好吃,鸡生也。”此亦能示整暇,以安人心。

郭登治理大同时,既廉洁又崇尚谋略,有古代良将的风度。有一天遭到蒙古人进攻,兵临城下,人心动荡不安。郭登亲自登城观战,正在猛烈交战的时候,忽然马在前面撒了尿,左右的人急忙大喊:“用草裹去!”郭登笑着说:“草果好吃,是鸡下的呀。”已经兵临城下,他还能临危不惧,开出这种玩笑,用幽默的方式安定了军心。再如《杨大理诗谑》一篇:

南京大理少卿宜兴杨公复能诗,有盛名,其家僮往往于玄武湖 取萍藻为豚食,吴思庵时握都察院章,以其密迩厅事拒之,杨答以小诗云:“太平堤下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数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盖谚有之宰相肚里好撑船。此尝闻诸节之。

杨复是南京大理寺少卿,宜兴人,有很大名声。他家的仆人常常到玄武湖边捞取浮萍水藻来喂猪。当时吴讷掌管着都察院的印章,他认为杨复太接近都察院办公的地方,就拒绝他到那里去捞取浮萍和水藻。杨复为此写了一首小诗回答他。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连捞取这么廉价的浮萍都容不下,还能容得下什么呢?楊复之诗虽然是玩笑,却也说明做领导工作抑或是做人做事都要虚怀若谷,切不可小肚鸡肠。

除了上述这些在朝为官的幽默人物,叶盛还描写了一些戏谑的市民小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传达一些大道理。如《庄伯和诙谐》一篇中讲述了一位名医庄伯和的趣事:

庄伯和,碛澳名医,好诙谐。一日,李无易遣家僮持简诣伯和,家童误举伯和姓名,伯和绐之曰:“若翁欲借药磨耳,汝当负去。”且书片纸以复曰:“来人面称名姓,罚驮药磨两遭。”无易得之,大笑,即令仍负磨以还。前辈善谑,风味如此。伯和子允恭,诚确老医,常往来吾家,犹及识之。

庄伯和是福建沿海一带的名医,说话风趣。有一天李无易派仆人拿着书信去拜访庄伯和,仆人不注意礼节,当面直呼庄伯和的姓名,庄伯和欺骗这个仆人说:“你家主人是想借药磨罢了,你要把它背回去。”他又给李无易写了纸条:“来的人当面称呼我姓名,罚他驮药磨两遭。”李无易看到纸条后大笑,就让仆人又把药磨背回去还给他。庄伯和的玩笑似乎开得有点过,但它说明待人接物要讲礼貌,懂尊敬。作者在此篇最后特意指明由于自己和庄伯和的儿子庄允恭经常来往,所以还能记下这件事,说明了此篇笔记的真实性。

总之,《水东日记》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史料价值较高,但叶盛不是将历史材料进行一一罗列,而是对人物形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这使得作品区别于史传文学的艺术风格更加明显。作品中对人物的记载可以弥补史料的不足,对全面了解明代社会及明朝政府的各项制度,都可做参考。另外,我们还可以有所借鉴地从这些篇目的字里行间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些都让《水东日记》具有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深刻的文学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叶盛撰.魏中平点校.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叶盛撰.禄作辉选.水东日记[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6.

作 者:牛慧,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意义
人物形象设计与包装设计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有意义和无意义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从残缺到完美:论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