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计算背景下翻转课堂与PBL的融合途径

2018-03-31刚失捷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6期
关键词:有机融合翻转课堂

刚失捷

摘要: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信息科技等高科学难度在日常教学中的出现率逐渐提高,因此,新型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翻转课堂的出现成了社会的必然产物,而与此同时,PBL的出现也对新型课堂教学的改进起到了促进作用。单方面的翻转课堂和PBL在课堂教学中都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将二者有机融合是目前教育者所致力于实现的课题。该文通过对翻转课堂和PBL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解释,同时涉及讨论两者在教学中的实现要素和应用方法从而找到两者有机融合的最佳契合点,为新型教学模式中翻转课堂和PBL的融合提出科学可实现的途径思路。

关键词:翻转课堂;PBL;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06-0137-02

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科学特征,在目前时代快速发展、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如今,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寻求一种在课堂中真实实施的又能培养出专业的高精尖人员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了当今教育界所重点关注的问题。

1翻转课堂

1.1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是最早由美国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最先尝试的新型教学方式,但直到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TED大会上将这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正式的学术演讲后,翻转课堂才开始大范围的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响应。我国通过吸收学习外国实施翻转课堂的有效成果,在2012年初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思想引入我国教育界,为我国课堂教育模式提供新方法。

1.2翻转课堂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当今教育界还未得权威的专业定义,但普遍认为翻转课堂是在当今信息化的大社会环境下,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视频化的生动教学。翻转课堂将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吸收进行翻转反馈,即教师在课堂中帮助学生学习吸收课堂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将知识形成专一的体系供学生吸收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储存,而在課后对学生进行书面化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把握。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还表现在翻转课堂将教师的固定知识传授角色转化成了学生吸收知识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明显提升,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换成了主要的研究者,而课堂的教学内容也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师生共同研究探讨问题方西转变,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网络的引进也对学生的知识内化提供了外在的便利条件。

1.3翻转课堂的优点

1.3.1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将知识归纳总结形成一个既定的知识体系强行灌输给学生,在这种教学体系下,学生只是被强迫性的被动接受大量的知识,然后将知识囫囵吞枣般全部死板的记住,难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的记忆时间短而且学生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知识,在知识的应用上存在明显缺陷。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则在根本上解决了这种教学问题,翻转课堂减弱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显提高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指导地位,课堂的知识传播形式也向多向化转变,这种形式多变的知识传授知识更好地适应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增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的源头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1.3.2增强知识内化,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明确的遵循传统的知识传授步骤,即知识传授先行,而后进行学生的知识内化,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步骤过度的重视了知识对学生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使知识与学生难以形成融合,在学生的知识内化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教学缺陷。而翻转课堂的实施,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步骤完全颠覆,在课前使学生将知识进行自己的研究探索,预先掌握课堂上教师即将教授的知识,做到带着疑问学习,从而在课堂中能针对性的解决自己存在的知识困惑、查补知识漏洞,在短暂的课堂上就能做得到对教学知识基本的掌握,而课后进行的知识传授,使学生加深了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吸收,更加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能针对性的对同学存在的知识疑点进行备课和针对性解答,避免了泛泛教学但效果甚微的情况。

1.3.3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教导,将学生培养出纯粹的知识学习者,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而翻转课堂在教学模式上的改革转变,使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体,学生要自己完成知识的课前理解和吸收,因此要求学生自我搜寻相关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概括整理,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在知识搜寻和总体理解掌握方面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门的课堂实验课程中,学生会针对自己存在的知识问题进行专门性的排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整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发现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

2 PBL的概念

PBL最早是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它最初应用在医学的课堂教育中,在北美广泛发展后开始逐渐在国际教育中流传,在引进我国后,配合我国的社会环境和教学水平,形成了适应我国教育的教学体系。它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教学目的,在PBL的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统一安排到具体的问题环境中,使学生通过团体合作讨论研究解决问题,从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学生的集体合作研究中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共同合作能力。

3翻转课堂与PBL的融合

尽管翻转课堂和PBL都会传统的课堂教学做出一定的改革转变,但单一的翻转课堂或PBL都难以对课堂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优,而且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学模式不能单纯的复制应用,因此在我国目前的教学情况下,将翻转课堂和PBL进行有机融合是提高我国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我们提出的翻转课堂与PBL有机融合是指在以PBL为核心,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辅助,通过适应教学的讲解环境、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教师授课能力所形成的一套专门的有教学特点的新型及教学模式,做到通过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我学习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1翻转课堂与PBL融合模式的教学模式重新组合

在设定实施翻转课堂与PBL融合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可根据教授课程的特点结合PBL的课堂模式特点对教学方法做出整合,将知识核心与教学体系的特征结合起来,设置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要求的总目标,在目标的鞭策激励下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适应教学需求,将教学需求与新型教学模式相配合,保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行,教师可提前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详细的课前备课方案,同时将备课内容与多媒体软件相结合,制作出生动形象的教学视频供同学学习参考。为了方便课后同学与教师的知识交流,教师也可建立专门的网络讨论组从而使同学在家也能与教师同学进行实时的问题交流和资源文件共享,提供给同学解决问题的有效快速途径,同时满足同学对知识宽度的需要。

3.2翻转课堂与PBL融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配合

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PPT、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上传到统一的学生学习讨论组中,供同学根据自身的知识学习掌握情况自行下载,在课后比对教学内容自行排查知识漏洞,解决自己学习中的疑惑。在视频、PPT等多媒体教学内容制作中,教师可针对陛设定问题对同学进行指导性引领,降低同学的理解难度,在视频的制作中,可以录制专门解决同学问题的片段,供同学反复观看直至解决自身存在的知识漏洞,通过翻转课堂与PBL融合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点,提高学生在知识解决中的问题针对性,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3翻转课堂与PBL融合的课堂实施

翻转课堂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步骤完全颠覆的教学方式也对课堂实施的方法制作出一定要求,为了最大化的发挥翻转课堂与PBL融合教学模式的优点,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堂改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1课前阶段

课前阶段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梳理与提前掌握的最佳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课前讨论,分享自己在知识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在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有基础掌握的同时同学也可以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自行解决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自己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同学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统一记录并整理以便在课堂中集中解决。通过课前阶段的交流与沟通,可以有效地节约教师在寻找学生知识盲点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3.3.2课堂教学阶段

通过课前阶段的提前预习与排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有针对性的进入学生的知识疑惑点教学。在课堂阶段内,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导地位,将同学进行小组划分,给同学足够的时间自我研究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专业性指点,同时结合学生在课前反映出的知识盲点进行重点解惑,使同学能在对知识有整体把握的基上将知识内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结束语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教育模式的改变已是既定的事实,在这种事实的认定下,翻转课堂与PBL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机融合是促进教育模式改变的有效方式。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比重,而且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步骤,将知识内化提高到了足够的高度供同学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从而将教学内容整合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内在知识。同时在新型模式的教學指导下,学生可以从单一的接受知识、提高知识水平向综合性应用知识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有机融合翻转课堂
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有机融合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