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学说对死亡的超越

2018-03-31李健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老子

摘 要:老子直面死亡,从死亡的事实出发,提出“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进而又从价值维度对死亡进行超越,提出“死而不亡”(《老子》三十三章)。老子的“出生入死”解构了生命之永恒崇拜,老子的“死而不亡”从价值维度超越了生命的有限性。

关键词:老子 死亡超越 死而不亡

老子直面死亡,从死亡的事实出发提出“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进而又从价值维度对死亡进行超越,提出“死而不亡”(《老子》三十三章)。

一、出生入死:老子对彼岸世界的解构

一般认为老子谈论死亡的内容是稀少的,其实不然。在通行本《老子》一书中,直接提到“死”的原文竟然达到了十八处,因而死亡问题是老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讨论死亡问题,是对人的生死二重性同时考察的。在老子思想中,对反思维,也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确实是存在的,“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里的“反”就是对反。老子还明确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的对反命题,认为阴阳是共生的。这种相反相成的思维,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这一段里有集中的表述,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对立统一的。对于人来说,最根本性的对反是生与死的对立统一。老子在表述对反思维“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之后,接着就言说了有和无的对反,“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郭店老子甲本》)。在“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组对反性表述中,“有无相生”被放在了首要位置。而有和无,便是生与死,是存与亡(存在与消亡),《郭店老子甲本》中的无原文正好是亡(通行本《老子》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为无的地位高于、先于有的地位,即有无不是并列的位置,这与“有无相生”的思想相互矛盾,应取《郭店老子甲本》)。“有无相生”,通俗地说就是生死相依、存亡统一,有生就有死,有存就有亡。因而人包含生和死两个维度,回避死亡的生,是不完整的,老子的生死学说是以直面死亡这一事实为基础的,“出生入死”(《老子》五十章)是一种事实描述,言说人的生是奔向死去的,人是从生到死这一个过程,死亡是最终的结局,而不是日常语言中的“出生入死”,不是意指不怕死的冒险精神。老子的“出生入死”和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向死而生)颇为类似。老子从死亡事实出发,来考量生之有限,从而构建意义世界,这与孔子有本质的差异——孔子则是直面生而回避了死,“未知生,焉知死”。

二、死而不亡:老子对死亡事实的超拔

“出生入死”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这也决定了生命的有限性,而试图用一种无限来超越有限。当然,老子也给出这样一个通道,那就是生命必然消亡,但价值可以永恒,这就是在“出生入死”的基础上提出了“死而不亡”(《老子》三十三章)。“死而不亡”,死的是生命,不亡的是价值。老子谈论的不亡,绝不是灵魂不亡,在原文中没有灵魂的论述,帛书本《老子》是“死而不忘”也验证了这一点——“死而不忘”是价值永恒,价值融入历史文化里。所以老子特意还提到,有道之人死后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同时融入家族史里,子孙后代“不忘”而进行祭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老子》五十四章)。“出生入死”指向事实存在,“死而不亡”指向价值存在。价值之所以可以永恒,是因为价值是符合道的,而道是永恒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道乃久”(《老子》十六章)、“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老子》二十一章)、“獨立而不改”(《老子》二十五章)、“谷神不死”(《老子》六章)、“天长地久”(《老子》七章)。如果人符合道,不失道,则价值可以长久,“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三十三章)。“不失其所者久”,就是不失其道者久。老子本人也一样,生理的老子死了,但价值老子(文化老子)没有亡,我们至今还在谈论老子,老子是“缺席的存在者”。生命消亡,但价值长久,老子还称其为“没身不殆”(《老子》十六章、五十二章)。王弼把“死而不亡”注为“身没而道犹存”,这也就是老子的“没身不殆”。“‘死而不亡乃喻指‘身没而道犹存(王弼注);像历史上许多大思想家一样,身躯虽然死灭了,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却永续长存,这就可以说是‘寿了。”道是恒久的,人法道则人“没身不殆”,这在老子原文中也是明确论述的,“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十六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里的母是道,因为道是始。“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复守的是道,守道则“没身不殆”,也就是守道则“死而不亡”。在老子学说里,生和死(存在与消亡)是对立统一的,“有无相生”;而生命之死与价值不亡(有限和无限)也是对立统一的,“逝曰远”(《老子》二十五章)。逝是有限的生命维度,而远(恒久)是无限的价值维度。老子学说里有明确的无限观念的表述,“复归于无极”(《老子》二十八章)。孔孟也一样是用价值超越死亡的,比如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但不同的是孔孟的死亡观具有悲剧精神(悲壮感),而老子的死亡观是自然平和的。孔子为了价值可以轻死,老子则是贵生的,在顺生死中成全价值,“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七十三章)。因而老子是明确重死而反对轻死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老子》八十章),“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七十五章)。庄子则是用乐观精神面对死亡的,妻死击盆而歌,认为死亡是完整生命所不可或缺的,死亡意味着拥抱天道自然,“息我以死”。

三、复归于朴:老子对价值永恒的确立

什么样的价值是“死而不亡”而具有无限性呢?老子认为是素朴,所以老子在“复归于无极”这一章,同时提到了“复归于朴”(《老子》二十八章)。老子主要用“久”来形容价值永恒,在通行本《老子》中,出现“久”的原文达到了十一次,出现的频率是比较高的。首先道是久的,“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道乃久”(《老子》十六章),人法道而行,则人“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老子从反面确认了不可恒久的要素是刚强,不可刚强是行道的主旨,“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老子》四十二章)。刚强是违背道的,“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也就是说坚强属于死亡一类,不可持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七十六章)。类似的论述还有很多,“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老子》九章),“自矜者不长”(《老子》二十四章)。在治国层面,老子反对威权治国,对执政者提出了警告,认为威权不可恒久,“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老子》七十四章)。老子同时从正面论述了恒久的要素是柔弱,柔弱是道的运用方式,“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因而,柔弱是恒久的,“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老子具体又从三个方面论述柔弱与恒久的关系,一是先人后己而恒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舍后且先,死矣!”(《老子》六十七章)二是知足知止,在身与名利之间保持一个平衡而恒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二章);“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三是在治国方面,廉政、简政之无为之治可以恒久,“治人事天莫若啬……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五十九章),“少则得,多则惑”(《老子》二十二章)。老子在治国维度反对刚强主张柔弱,实际是反对威权而主张民主,威权政治是刚性的,而民主政治是柔性的。詹姆斯则把哲学家的气质分为“柔和的、刚毅的”两种,认为柔和气质的人属于理性主义者,而刚毅气质的人属于经验主义者。有的学者认为老子主阴(柔),而孔子主阳(刚),“刚毅木讷近仁”,也有一些道理(遗失的《齐论语》,在海昏侯墓中得以出土,《齐论语·智道篇》首句便是“孔子智道之 也”,而 同阳)。

参考文献:

[1]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2] 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詹姆士.实用主义[M].李步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注:本文入选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死亡哲学分组会议

作 者:李健,暨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漫画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
寻找老子【三】
大愚者大智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