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超短波、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例疗效观察
2018-03-31单振芬王云梅
单振芬 王云梅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超短波、红外线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患者50例选用针刺结合超短波、红外线治疗,对照组50例单纯采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超短波、红外线治疗面神经麻痹能有效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治疗;物理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2..0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氏面瘫,是针灸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病,有少数患者病前患侧耳后有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病侧面部表情消失,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额纹变浅或消失,有的患者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等症状,笔者采用针刺结合超短波、红外线治疗5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玉田县医院理疗科门诊2013年1月~2015年1月就诊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66岁,平均(39.4±0.8)岁,病程20~61天,平均(34.5±0.7)天。对照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齡6~71岁,平均(41.2±0.4)岁,病程29~82天,平均(44.3±0.9)天。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材《神经病学》[1]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治疗组
针刺疗法:病程7日以内,面神经处于水肿阶段,要避免对面神经予以强刺激,以免加重神经水肿,此时治法应以驱邪通络为主,局部取穴宜少,手法宜轻,针刺宜浅,可取阳白、太阳、下关、迎香、颊车、地仓、承浆、翳风等,尤其是翳风穴,因其深部有面神经通过,禁忌针刺太深,刺激过强,取0.5寸毫针,刺入2~3分即可,但对于远端穴位,如双侧的合谷、太冲,可予强刺激,留针15 min;病程8~20天,在上述取穴的基础上,刺激手法要适当加重,穴位增加患侧的阳白、颧髎、人中等,同时加取双侧的足三里穴,施以补法;病程20天之后,属恢复期,以补虚通络为主,此期针刺的刺激量要加大,对于病程较长恢复较慢的患者可选用“合谷刺法”,[2]如:阳白透刺印堂、鱼腰、丝竹空,地仓透刺迎香、颧髎、颊车等。
红外线疗法:选用四川恒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外线灯,照射高度30~40 cm,20 min/次,1次/d。
超短波疗法:选用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短波电疗机,微热量治疗,剂量为50~55 mA,
20 min/次,2次/d。
疗程:每日针刺1次,红外线照射2次,超短波治疗2次,连续1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隔3天,3个疗程结束或者临床症状消失后判定结果。
1.3.2 对照组
单纯采用针刺治疗,取穴及操作方法、疗程及判定结果与治疗组相同。
1.4 疗效标准和结果
疗效标准[3]痊愈:面部症状全部消失,表情自如。显效:面部静观基本无异常,做轻度鼓腮或眦牙动作时有轻微口歪。好转:症状较前改善,但谈笑时仍有口眼歪斜症状。无效:症状无改善。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气血运行失常,经脉失于濡养,纵缓不收所致。在治疗上我们选用针刺配合超短波、红外线。急性期给予浅刺、轻刺,避免损伤水肿的面神经,疾病后期,面神经水肿大部消除,遗留面部肌肉功能障碍,这时可适当加大针刺的刺激量,补泄结合,补虚通络,促进面神经的康复,同时,配合红外线 及超短波局部治疗。红外线能活化细胞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加强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和水肿的吸收,恢复神经功能。超短波能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增高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免疫反应,使局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过程改善,水肿的面神经尽快恢复正常。
研究结果证明,针刺配合超短波、红外线能有效缩短病程,增强疗效,减少后遗症,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期东.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09-410.
[2] 王启才,王伟佳.启才针灸治疗心悟[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24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本文编辑:吴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