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筷子设计发展史

2018-03-31刘雪莹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筷子中国

刘雪莹

摘要:中国是饮食大国,中国的美味佳肴为世人所称赞,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筷子,在中国当今的饮食文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每个家庭的生活都离不开它,它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本文以古画及古代遗迹中的筷子为研究对象来探究中国筷子的设计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筷子;设计发展史

一、筷子的起源

筷子,古称作“箸”,先秦时期称其为“挟”,同时也叫做“荚”。这是一种与中国美食相伴而生的工具。它既是中國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美食的象征,就像是中华民族情感的接力棒,将祖先的文明代代相传,从远古到现代。

我国是筷子的发源地,筷子是中国祖先推开野蛮而带来的战利品,有史料记载以来,我国人民用筷子进餐历史悠久,至今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古书《韩非子·喻老》中有明确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是商代末朝君王,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其形制自诞生以来,少有变化却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必需品。随着我国隋唐时期的对外开放,我国的筷子渐渐流传到了朝鲜、韩国、越南等国,并成为他们的传统用餐工具。

关于筷子的起源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有一些口口相传留下来的传说,比如妲己用玉发簪挟菜喂纣王,大禹用树枝、细竹捞食锅中滚烫的食物等等,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群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我认为大禹的故事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真正促成筷子诞生的原因是熟食烫手。远古时期,我国处于生产力发展非常低下的阶段,人类的造物能力很弱,只能就近取材,所以远古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渐渐筷子的雏形出现,从现在的筷子设计上不难发现,它们是中带有原始时期木棒的特征,即使经过三千多年的设计发展,其基本性质依然没有发生改变。

二、古画及古代遗迹中的筷子

要真正了解并且研究筷子,还是需要从一些古代的遗迹中去寻找一些线索,参照实物来进行分析。因先秦时期的筷子大多为竹木制品,不似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还可以保存遗留下来。筷子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不久就会腐烂,基本无迹可寻。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在一些古墓中出土了一些筷子和绘有进食情景的壁画。

最早的筷子是用毛竹制成的,之后人们逐渐使用兽骨、金、银和象牙制作的筷子。在河南安阳殷墟里,箸的实物发现已经比较普遍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河南安阳殷墟西北岗祭祀坑出土六件青铜箸头,长度在25.9-26.1厘米之间。在另外一座商代晚期的古墓中也出土了青铜箸头,现存亦为箸体的一部分,上部的青铜箸头。完整的箸应该还有直接套接榫卯的竹杆或者木杆。

竹制品或木制品由于其物理特性,易于朽烂,不利保持,但迟至汉代终于发现了竹筷的实物。比较著名的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在漆案内盛放在漆盘上的一双竹箸,长约17公分,直径0.3公分。不仅是实物,在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刻画箸的。比如出土于山东嘉祥武梁祠《孝子图》的《邢渠哺父图》,图中描绘的是人物双膝跪地手中执筷子喂父亲进食,可见筷子在当时早已普及。随着时代和科技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筷子的实用性,在筷子的形式设计上,也越来越科学。到明代时期,先人总结上千年的实践经验,由此方形的筷子出现了,上方下圆,最为方便放置与进食的形状,从此,筷子的形式开始定格,至今不改。明代之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有之前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良成了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很多好处。比如,圆柱形箸易滚动,而方形箸却很稳定;方形箸比圆柱形箸操作更稳当,夹取食物时不易打滑;方形箸上方便匠人题诗刻字,圆柱形箸难以表达绘画雕刻等等。

三、总结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审美的改变,筷子的种类,材质也越来越多。在中国筷子大概分为五种竹木筷,金属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学筷。有的是作为我们的日用品而存在的,有的却是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在不同的国家,筷子的设计也随着本土的人文饮食风情所有所变化。例如日本筷子,在继承中国传统制筷工艺的基础上,将其本土化,日本的筷子是较为扁短,尖头筷子偏多,通常是木质的。在韩国,主要使用的是金属筷子,筷身扁平,使用起来难度较大。纵观筷子的整个历史发展轨迹,筷子的设计是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在使用筷子的同时不仅可以尝到美味,也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及设计的源远流长。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筷子中国
说『筷子』
筷子
竹筷子
筷子
拿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