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主题的美学特征

2018-03-31李佳蔚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死亡川端康成

李佳蔚

摘要:本文旨在对川端康成小说中“死亡”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在当前很多小说和文学作品都摄入了死亡这一主题,却显少有一位作家能如川端康成一般对生死有着如此别具一格的理解。对于川端文学而言,其笔下的死亡充斥着无常感、恐惧感和悲美感。而如此深刻特征正是由于作家自身經历所造成的。从主观方面来说,作家幼年失怙兼之忧郁敏感的性格成就了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感受,而从客观方面来说,日本当时的社会背景、禅宗思想和本土物哀美学等诸方面因素也影响了作家的创作。

关键词:死亡主题;物哀美学;川端康成

一、川端小说中“死亡”主题概述

对于日本社会来说“悲哀”和“美”之间具有一定共同点。而死亡本身则是悲哀的最高形式。川端康成在《雪国》中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正因为这样观点,终其一生川端康成都沉浸在追求死亡美感之中,倾尽全力来塑造一个充满美和悲哀的世界。

对死亡的感触在他早期作品中就有很多体现。其作品《拾骨》曾这样描述其祖父的亡故“ 走向墓地的途中,我想起了这样一个传闻:据说昨晚守灵的时候,我祖父变成一缕蓝焰的鬼火,从神社的屋顶飞起,又从传染病医院的病房飞过,村庄的上空飘荡着一股令人讨厌的臭味。”。对于当时川端康成来说,此时他已经丧失了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可他的文字依然宛如旁观者般理智,令所有人谈之色变的死亡在笔触中竟有了一些虚无缥缈的色彩。而在作品《千只鹤》中,对于太田夫人亡故,他也没有用直接笔触来描写其自杀时的场面。相反,他绕过了这些可能不具有美感的场景,侧面来写太田夫人自杀后她女儿对此的反应。在文中,太田夫人的女儿这样认为她母亲的死亡“过世后,从第二天起我就渐渐觉得她美了。这不是我的想象,可能是家母自己变得美了吧。”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正是死亡才使太田夫人变得更为精致,死亡虽然毁灭了她的肉体,但是她的精神反而与美同化,成为美之化身。在川端康成文中,其极少直接描写第一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的心理历程和故事场景,而是借助于他人视角,通过侧面烘托来刻画逝者亡故,使其具有旁观者色彩。

而在直接描写死亡场景时,他的笔触间也充满美感和诗意,甚至可用梦幻来形容。无论是《雪国》亦或其他作品,他笔下的死亡都可以用“悲美”和“虚幻”两个字来概括,在大多数作品中,死亡往往意味着终结静止,因此不可避免带来一股令人恐惧的意味。但川端康成文中,死亡只是另一个起点。也因此他所描写死亡从来不曾阴森恐怖,而是安静的、温和的,是充满物哀色彩和幽玄空寂虚无感的。这也正是川端文学中 “死亡之美”主要特征。

二、作品中“死亡”主题的特点

由精神分析学出发来看待作家创作,其作品实际上是一种“原欲”的升华,弗洛伊德原欲是人原始活动的根本内驱动力。而荣格则在弗洛伊德理论上做出了进一步发展,他将意识分为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个层次,这两种无意识源于作家所生活社会的独特烙印和个人特殊经历,同时会不自觉反映在作者的创作意识之中。

川端康成少年生活里接触过太多死亡痕迹。他的父亲在其三岁时因肺结核去世,母亲也于次年故去,之后其姊与其他沁入也相继离去,这种死亡的无常感和恐惧感无时无刻萦绕着他,并且体现在了作品之中。而他笔下的死亡大体可概括为以下特征:

(一)压抑下的恐惧

生死有命,但死亡却不可避免的给予人惶恐和压力。他在作品《十六岁的日记》里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描写了弥留之际的“祖父”。老人在死亡时遭受的痛苦也让少年心里充满恐慌。甚至为了让老人起死回生,他做出了近乎荒唐的事情。作者在文中写到“我从仓库里取出一把剑,在祖父的床铺上空挥了挥,,然后将它塞进了褥子底下。”这种迷信的行径也恰恰从另一角度写出了少年对死亡的恐惧,他渴望能召回祖父的灵魂。这种恐惧并不明显,却令人倍觉压抑,死亡之无常也由此得到了恰到好处表达。

在作品《山音》中,这种恐惧体现更为淋漓尽致。与面对死亡过程相比,眼见死亡一点点逼近的恐惧感更为致命。在这篇小说中,主角信吾年龄老去,而伴随衰老而来的还有一系列身体问题。他的记忆力不断减退,最开始时只是记不清女佣人的名字,到了后来,甚至连如何整理着装、系领带都全然忘记。死亡即将来临的信号也一遍遍在脑海中回放。他时常看见死去的故人影子,甚至觉得妻子容颜的沧桑也带了死亡预兆。在《山音》中,这种恐惧感的描写并不直接,甚至近乎平铺直叙,但是却依旧能清晰感受到压抑之下的恐慌,和人在死亡来临的无能为力。

(二)幽玄空寂色彩下的“无常”

在日本社会,禅宗之影响浸润着作品所有脉络。而在此影响下,无常观构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思想。但却与中国所讲无常不同,张哲俊在《东亚比较文学导论》中说“日本文学以佛教无常观描绘灾难,也以佛教无常观解释灾难。”有关川端文学的著作《川端康成的文学认识上的背景——关于“无常的美学”思想的周边》一文中对这种无常曾有过这样的表述“死亡的阴影一直笼罩在生者的上空,这种无常感让人觉得自己一直是孤独的……生命的本质是对美的追求。但美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概念。可虚幻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死亡。所以死亡等同于美吗?当你打算及时行乐的时候,总有个声音在不断的提醒你:要记得死亡。”由此可知,在川端文学中,死亡有时可以与美画上等号。事实上在日本文学中国,他们对刹那无常本身就有着很深领悟与热衷,迷恋于表现死亡背后的哀伤情绪,通过细腻敏感描写来刻画无常,将其作为一种人生极致来享受。因无常而哀伤,因哀伤而发现美。而川端康成更是其中佼佼者,他将一切归于虚无,将死亡等于虚无等于美。在川端作品中,死亡的无常近乎随处可见。譬如《河边小镇的故事》中,女主角房子弟弟的死亡,倾慕者达吉的死亡,实际上都是在一种偶然的状态下发生的。房子的弟弟死于流感,达吉在舍命救房子后也受了伤,伤并不严重但最后达吉却因破伤风而去世。这两人的死亡都充满了人生的无常感。流感并非重病,而达吉如果在救房子后去看了医生,或许也能避免悲剧发生。这就是刹那无常的体现,在川端文学中,无常是一种常在状态,由分分秒秒流动不居的变化中感受人生与死亡。而作者在文章中刻意加深了死亡的偶然性和突发性,实际也是无常感的体现。

(三)“物哀”与“悲美”

所谓“物哀”,该词最早由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提出,“哀”具有哀叹之意,同情怜爱、悲叹等情绪尽数通过对外物的客观体验而在主观情绪中表达出来。同时在东亚文学中,“余味”和“余情”可以说是种共同审美理想,其致力于以有限语言给人无限体验,追求韵外之致。在这些基础上,川端作品中的死亡不可避免带了些亦真亦幻色彩,平淡而又充满余味和留白。与海明威等人不同,川端康成笔下的死亡从不是悲壮的,而充满寂静哀伤,具有悲美色彩。《雪国》中曾这样形容叶子的死亡:“僵直的身体从空中落下来,显得很柔软,但那姿势,像木偶一样没有挣扎,没有生命,无拘无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岛村压根儿没有想到死上去,只感到叶子的内在生命在变形,正处于一个转折。”

由此可以看出,在《雪国》中,叶子的死亡并不是结束,只是生命在不断蜕变和转折的一个过程。是超乎与生死轮回之外的新的开始。而除《雪国》外,作家的《抒情歌》一文中也表达了相似观点。《抒情歌》的主人公是一个女人,她具有着能够预知过去将来、与逝者进行沟通的特殊能力,具有相当的超现实主义色彩。而这种交流本身就是对“虚无”的一种肯定。便如同作者在文里所描述的 “心灵学者们说道:这个世界的灵魂同那个世界的灵魂——由热情的精灵组成的 一团士兵,为了消除死亡能把人们隔开的传统观念,正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架桥铺路,以便从这个世界上消灭死别的悲伤。”而在文中,女主角对逝者的追忆哀伤沉寂却并不露骨,“悲美”色彩充斥其间,伤而不露、哀婉沉寂。

三、“死亡”主题的审美意蕴

(一)对“美的极致”追求

川端康成本人是一位执着的唯美主义者。终其一生,他都在追求美、寻找美、崇尚美。而在川端文学中,这种所表达的内涵其实始终如一。即美为无常,无常为美。也或者说,飞花落叶之所以存在美感,就是因为其是即将幻灭的、凋零的。这种毁灭美在日本文化中并不罕见,就如同日本人对樱花的热爱,其实正是因为樱花的易逝才加深了这种无常之感。日本人之所以歌颂樱花,实际上正是因为樱花能够激起日本人对生命的无常慨叹。日本人多以死亡为美,将美和死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而川端康成就更是这种死亡美学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他的一生能够比大多数人更体会到生命的无常,禅宗思想和物哀美学也带给了他极大思想烙印。在日本文化中,儒家美学为骨,而禅宗美学则是其中精魂。川端康成更是在这种文化浸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验。也因此,他的作品才渗透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之慨叹。

(二)对“求生”的渴望

除了对美的追求外,川端康成之所以写死亡,在另一层面上也体现了他对“求生”的渴望。樱花灿烂只在一瞬,代入到生死上来说,正是因为死亡才能进一步体会到生的可贵。纵观川端文学,他的笔触始终是冷峻的,以深邃的视角来观察宇宙,所以才溢满了悲凉。实际说来,这位作者的作品极少能带给读者明快轻松的色彩,相反,这种死亡阴影的恐惧几乎无时无刻的不在笼罩其中。在《千只鹤》里,川端康成也写到:“与传世的茶碗相比,人的寿命,还不如瓷器的数分之一。”他认为生命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是飘渺的。只有死才是终点,是新的开始也是人最终的归宿。死亡能将一切变得静止但也同样能净化一切。这位作家同样对爱恨持着一种近似洒脱态度,他认为爱恨之所以皆为无用之功,正是因为生命短暂死亡转瞬即至,所以其才更如白驹过隙一般。也正因此在《雪国》里,岛村才会觉得驹子的爱短暂如春梦。 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实正是因为他对求生的极致渴望,所以才會将生和死有机的结合起来,死亡不是结束,只是打开了另一扇大门的开始。而将死亡作为通往“生”的彼端,实际上也正说明了作者本人对求生渴望。

参考文献:

[1]张哲俊.东亚比较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叶谓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美的存在与发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3]卢雄飞.川端康成的禅宗意识[J].外国文学研究,1989,(5).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

猜你喜欢

死亡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作品中体现的爱情观
川端康成共生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抒情歌》为中心
参加葬礼的名人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和莫言寻访川端康成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