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讽谕之致与隐逸之宗

2018-03-31孙越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咏史诗左思陶渊明

孙越

摘要:在汉魏六朝这一大动荡时代,左思的诗和陶渊明的可谓是这一阶段咏史诗的突出代表。两者的咏史诗皆是借古讽今以鸣不平的,却在艺术风格上有各自的特点,且对后世的诗歌有着不同意义上的影响。本文将从语言风格、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方面加以探微。

关键词:咏史诗;左思;陶渊明;魏晋文学

一、语言风格的高旷与冲淡

钟嵘在《诗品》中对左思的评价是:“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认为左思行文用词精到贴切又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而对陶渊明的评价则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陶诗冲淡平和、朴素自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界对左、陶二人思想风格的认识。

左思的早期诗歌是其青年时代政治理想的体现:“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君”、皆表达了左思年轻时积极进取、渴望实现人生价值的思想。笔力雄迈、陶次高旷,毫不艰深晦涩、读来简洁畅达。而左思后期的作品的风格,则有几分正始文学的特点。以《咏史诗》其八为最。开头笼中鸟的起兴,“习习”“落落”“咄咄”叠词的运用以及通篇篇幅的加长,使得整首诗有了几分赋的味道,文风相对繁缛,对苏秦、李斯暴富暴亡的典故在理解上也多了几分隐约曲折。这无疑与左思生平有关,因为出身寒门、社会动荡、门阀制盛行,他早年的治国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生平的苦楚酸涩、对社会制度的讽谕形之于文,也使文风多了几分艰深晦涩。但总的来说左思继承了建安文学“以学情纬文,文以被质”的优秀传统,是对当时太康文学绮靡浮泛之风的一种创造性突破。

而陶渊明的咏史诗多写于其罢官回家之后,不同于左思咏史诗的慷慨多气、陶的大多数咏史诗更添了几分平淡真醇,其中又以七首《咏贫士》中的前两首为最:第一首以“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似是不经心的写景之作,却融情、景、理为一体,却以孤云自况象征着自己的高洁孤独。第二首中“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更叙写了自己的贫居之状,暗扣诗题、引出后文。此二诗无疑是后七诗之纲。以真淳素朴开启了全篇,而在后五首中,陶潜对古代贫士的书写则在冲淡之上多了明朗高曠。可以说在语言风格上,左诗与陶诗既互相区别又各有联系,前者语言高旷慷慨,后者语言平淡真淳,但在部分作品中,后者也继承了前者雄健的笔力与高远的境界。

二、创作手法的探微

从结构上看,左思《咏史诗》和陶潜的<咏贫士》都属于组诗,且都是五言古体诗,其结构有内在的规律性与严谨性。左思的咏史诗虽非一时一地之作,却是其不同时期处境与心境的写照。前四首是左思早年在家时的作品,体现出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而中间的四五六首表达了诗人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愤懑,最后一首高昂情调不再对仕途抱有希望,苍凉悲怆之感油然而生。陶潜的七首《咏贫士》也采用了类似的“总-分-总”式结构,前两首以眼前所见之景起兴,表达了自己穷困的处境与高洁的精神追求,中间四首皆以古贤为例,呼应第二首末的“赖此多古贤”,最后一首又用“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收束全诗,表达了自己效仿古贤的决心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左思与陶渊明的组诗中的每一首之间,在内容上都没有联系的地方,但思想上,却始终围绕着一个内核来组织材料、选取典故,使得和谐畅达。

比兴手法的运用也是左、陶二人文章的共同特色。左思的《咏史》其二以“涧底松”与“山上苗”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又以涧底松自比、山上苗比喻士族子弟,,表达了作者对门阀制度的控诉。“松”向来有高洁坚毅的本性,作者以之自况。陶潜《咏贫士》的前两首皆以云起兴,无依的孤云表达了自己清高自守却鲜有同道者的孤独,而“凄厉岁云暮”,使人读之生寒,引出了贫居者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堪,使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与《楚辞》中即有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抒发议论的作品。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瞻卬》)就体现了诗经“兴观群怨”中“兴”与“怨”的功能,“兴”即抒发情志,“怨”即讽谏怨刺。这两点就被左思陶渊明的咏史诗所继承,两人皆清高自守、厌弃官场,正是“兴”与“怨”的体现。楚辞之中,《天问》是颇有咏史色彩的一篇,屈原被逐、忧心孔疚,看到壁上有天地、山川、神灵、古代贤圣、怪物等故事,因而“呵壁问天”。陶渊明的《读山海经》所继承,“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他对神话人物在困厄的命运面前所激发的斗志产生无限的敬畏与怜悯。而陶渊明的《咏贫士》七首则是对论语中安贫乐道精神的一种继承。“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就是对论语中“君子固穷”以及“忧道不忧贫”的深度阐释。同时魏晋玄学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念在二人的咏史诗中也各有体现:左思对不公平的社会秩序提出控诉“。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是一种“越名教”的做法,“青松夹路生,白云宿檐端”如此物我合一的情境则体现了复归人性本真的“任自然”的主张。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咏史诗左思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不为五斗米折腰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