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游的真与幻及“身游”与“心游”

2018-03-31刘晓飞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西游记

刘晓飞

摘要: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本质要在不断的接受中体现,它是历代读者对作品接受的动态反映结果。《西游记》是一部内容复杂、意蕴丰富的长篇巨著,也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单就其活泼生动的叙事结构来说,它很容易读懂,但我们深入到它深层的思想内涵中去,又能发现那些丰富的、更加隐蔽和深刻的潜文本内容。

关键词:《西游记》;幻中存真;心猿;“游心”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这是历史的定位,“游戏”之说,也属于鲁迅和胡适的主张。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细读《西游记》文本,最大的发现是《西游记》在写那些天宫地府,神仙妖怪的同时,还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人间”,这个“真正的人间”则是通过文本中的细节真实,情感真实,语言真实来呈现出来的。

一、西游之幻中存真

(一)细节中的真实

且说齐天大圣被唐僧救出的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唐僧与行者遇一斑斓虎,与之前的刘伯钦不同,伯钦“还与他斗了半日”,而行者是“把这虎一棒打得稀烂”,之后这里有一段文字:

行者拖将虎来道:“师父略坐一坐,等我脱下他的衣服来,穿了走路。”三藏道:“他那里有甚衣服?”行者道:“师父莫管我,我自有处置。”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把牛耳尖刀,从那虎腹上挑开皮,往下一剥,剥下一个囫囵皮来。剁去爪甲,割下头来,割个四四方方一块虎皮。提起来,量一量道:“阔了些儿,一幅可做两幅。”拿过刀来,又裁为两幅。收起一幅,把一幅围在腰间。路旁揪了一条葛藤,紧紧束定,遮了下体道:“师父,且去,且去。到了人家,借些针线,再缝不迟。”①

这里作者的描写有“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仙气,叫:“变!”变作一把牛耳尖刀”这不足为奇,他也自有这番本事,再看后来,‘行者路旁揪了一条葛藤,紧紧束定,遮了下体道:“师父,且去,且去。到了人家,借些针线,再缝不迟。”牛尖刀就可变得,为何就不能变副针线来?这里有些不解。但从生活真实这方面来说,这样的处理表现出作者描写之细致,使人读来有一种亲近之感,富有生活气息,真实可信。又如在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中,行者与八戒商量之后,让八戒再次与那流沙河之怪斗法,这里就写到‘八戒道:“言的是,我去耶。”说声去,就剥了青锦直裰,脱了鞋,双手舞钯,分开水路,使出那当年旧手段,跃浪翻波,撞将进去,径至水底之下,往前正走。②《西游记》的87版的电视剧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却也不曾见过如此细节,故文章的好处就在于此,文本细读,让读者能够细致入微的体验作者的用意,体悟其心思。

(二)情感中的真实

行者与八戒,可谓是一对冤家,斗嘴耍贫,两人是不分高下。从整部作品来看,其中的兄弟之情是却是相濡以沫,百金不换的。从两人的称呼就可以看出这其中的感情,起初两者的称呼是,行者称八戒为“兄弟”,八戒称行者为“哥哥”,这些在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中有写到,再往之后的章回,两者的称呼变为,八戒称行者为“死猴子”,而行者则称其为“呆子”“你这呆子”,称呼的不断改变,表示感情在一步步增进,日益升华,细微之处彰显作者功力。

其次就是唐僧与行者师徒情深,尽管行者心直口快,对唐僧是出言不逊,在第十五回“蛇盘山诸神暗佑 鹰愁涧意马收缰”中,带脚力的白马被小白龙吃掉后,唐僧就“哭将起来”“行者見他哭将起来,哪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么……”“你也忒不济,不济!又要骑马,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做到老吧。”这是唐僧初收行者为徒之时,行者狂傲不羁,言辞间毫无敬重之意。但在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中,尸魔用法骗取唐僧怒逐美猴王,这是极其抒情的章回,白骨夫人是《西游记》妖精中最厉害的,三次化身人形来接近唐三藏,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她成功的离间了唐三藏和行者的亲密关系,所谓心结最难解,白骨夫人虽死,但行者最终被唐僧赶走。在被赶走之前行者有这么一段话:

那大圣一闻的说他两个是人,止不住伤情凄惨,对唐僧道声:“你那时节出了长安,有刘伯钦送你上路,到了两界山,救我出来,投拜你为师。我曾穿古洞,入深林,擒魔捉怪,收八戒,得沙僧,吃尽千辛万苦。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叫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③

行者一番语重心长,却招来唐僧一纸贬书,猴王乃是至情至义之辈,临走让唐僧受他一拜,也嘱咐沙僧话才离开,正是应了本章回的标题“噙泪叩首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此时的孙行者,已经真真实实把唐僧当做师父来敬仰,可见师徒间的情深意切。

(三)语言中的真实

这里也可以说是口语化的叙事语言,只要是读过《西游记》的人,就不难发现这个,这中间除了唐僧是文绉绉的语言之外,其他人物的话语也是一些近乎于贫嘴的市井俚语,诙谐幽默且妙趣横生。第三十八回写孙悟空向唐僧夸口,管保说服猪八戒跟他走,以帮他打捞乌鸡国王的尸体时,行者笑道:“……我这就去,但凭这三寸不烂之舌,莫说是猪八戒,就是`猪九戒',也有本事教他跟着我走。”根据“猪八戒”之称,利用八和九的顺序关系,临时仿拟出新词“猪九戒”,在极其轻松自得的口气中,表现了孙悟空对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调遣猪八戒本事的充分自信心,富有戏谑性和幽默感。

二、心猿的“心游”

《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魂归本和元神”中,石猴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辞别了众猴,自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穿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菩提祖师门下,学习道家长生不老之术,期间也是在洞中过了六七年的打杂生活。

话表美猴王得了姓名,怡然踊跃,对菩提前作礼启谢。那祖师即命大众引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在洞中不觉六七年。④

这里还没有提到“心猿”,从前在花果山是受众猴侍奉,到了这里却是打杂挑水,从中可见孙悟空诚心求道之心。石猴想要修成大道,必须有先天的才智和后天的努力,而其自有先天的才智,是采天地之精华而来的一灵猴,有了灵性,而后经历千辛万苦,爬山涉水,经过自己的诚心求道,最终才受菩提祖师点化,学的通身的本领,但“心猿”未定,闯下大闹天宫的祸事。美猴王的火眼金睛那是太上老君赐予,在其八卦炼丹炉中焚烧而成,这里道家的历练给了孙悟空无边的法力和金刚之躯,乃是道家给悟空以修身之道。道法最终不能改变孙悟空顽劣的性格,使如来将其压在五行山下“定心猿”。

之后的八十一难的坎坷,痛苦,折磨,是孙悟空的“游心”的过程。为求取佛家经典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期间心灵与肉体都遭受了磨难,将心灵的游走和肉体的游走合二为一,最终才修成正果,这过程中“心猿归正”,如来佛祖用五行山“定心猿”,而那九九八十一难恰好是磨砺了“心猿”,使”心猿归正”。

三、“游”可去烦恼之心,存真心

人有了心,便有了智慧,因为这颗心随着生命的成长会渐渐携带人类文化的各种信息。悟空虽产石卵,但是心神本自宇宙天地而生,无处不在,然而,人们也因为心的存在而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人生世间,一方面要满足肉体各种欲望;另一方面,作为个体的人,自有了意识以后,就被规定了他必须永远地与世界处于相互紧张的状态中,不停地追逐什么,不停地逃避什么,像放马奔驰一样停不下来。⑤西游之“游”,这其实也就是克服心魔的过程。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在灯红酒绿的世界,无欲无求自然是不可能,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灵降生到这个世界,从幼童到成人,我们经受人间的悲欢离合,月圆月缺,有人能够能为国家的栋梁,为人正直而有诚信,而另一些人则沦落到社会的底层,社会就是这样,正邪就在一念之间,全在你自己。

“游”的境界体现为,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内在心灵调整好,调动起一切生理和意识的因素,通过体悟的方式,游于自然世界,从而达到心灵的澄澈明净。庄子所说“逍遥游”本是一种精神漫游,这种漫游的过程常表现为各种游戏活动的状态。《西游记》的第十回讲张、李一渔一樵,只因安分守己,渔樵江山,不图名利,故而逍遥自在,同时从渔樵二人的诗歌酬唱,我们也可以领会到他们这种自在逍遥的境界,就是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达到了 “游”的状态。所谓“自唱自斟随放荡,长歌长叹任颠风。”“八节山中随放性,四时湖里任陶情”⑥还有那神机妙算的袁守誠,袁守城即是要守己心诚,便可预知吉凶祸福,这还是要人安分守己,行事合于自然之道。

四、小结

西游之“游”让我感悟到,我们的一生也是在进行着一次西游之旅,每一次克服生活中的坎坷与磨难,都是似悟空师徒降妖除魔的过程,我把它看做是磨练心智的过程。我们的生活中不止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能做的就是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努力做一个抵得住心魔,抗得住诱惑的人。

注释:

①[明]吴承恩:《西游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45页。

②[明]吴承恩:《西游记》,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31页。

③[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页。

④[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

⑤吴培培.论《西游记》之“游”[D].南京师范大学,2013.

⑥[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参考文献:

[1][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45.

[2][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31.

[3][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88.

[4][明]吴承恩.《西游记》[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12.

[5]吴培培.论《西游记》之“游”[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6]韩自波.《西游记》人物的语言特色[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猜你喜欢

西游记
《西游记》校释补苴三则
闽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