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苏轼词中的《庄子》思想

2018-03-31邓琳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物化庄子苏轼

邓琳

摘要:苏轼一生出入儒、释、道,集三者于一身,撷取各家精华以铸成苏学,由他词作中流露出的乐天达观、逍遥自适的人生态度,尤可见出苏轼忘怀一切得丧祸福而与造物者神游的审美化精神境界。苏轼将《庄子》一书的精神内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不仅对他的人生境界产生深远影响,还进而使苏轼成为超旷人生境界的文人典范。

关键词:逍遥;物化;庄子;苏轼

前人对于苏轼的庄学思想研究和苏词的研究都可谓是著述宏富,但在对苏轼庄学思想进行论述时几乎都是引用他的诗文集或书信、策论,很少引他的词作为庄学思想的证明,在论述词中的哲学思想时又往往杂糅儒、释泛泛而论,很少有只针对庄学思想进行研究的。这或许是与长久以来“诗庄词媚”的认识有关,但正是词这种文学体裁的特殊性使它可以更自由、真实地表达情感,从而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苏轼对于庄学思想的吸收和超越,从对《庄子》典故的运用、对庄子逍遥物化精神的内化看出苏轼的思想轨迹,进而对他的宇宙观、穷达观、处世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苏词中的庄学精神

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曾提到苏轼“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①苏轼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思想家,他的庄学思想除可见于《广成子解》,亦流露于他的诗词文中。更重要的是苏轼将《庄子》一书的精神内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苏轼自踏上仕途后总是多灾多难,逆境多于顺境,“一生凡九迁”,但他总能以乐天达观、逍遥自适的人生态度来面对,不可不谓是受到《庄子》的极大影响。如他所谓“观鱼并记老庄周”(《寿州李定少卿出饯城东龙潭上》)“逍遥齐物追庄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醉白堂记》)等等,无不说明他在坎坷艰难的人生经历后与庄子的“齐物”“逍遥”思想发生共鸣,从而每每进入一种忘怀一切得丧祸福而与造物者游的审美化精神境界。这种逍遥齐物的思想对苏轼的人生境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而使苏轼成为超旷人生境界的文人典范。

(一)梦蝶乘鹏学庄周——游于物外的宇宙观

<在宥>中说“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在消除了主观偏见、个人妄念后,就会消除人为造成的物我之间的界限,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忘我境界,这种物我合一后获得精神自由的庄学思想不仅成为苏轼的哲学观念,还流露于他的词作中,最直观的体现在于苏轼对《庄子》中典故的化用。

如在《南歌子·再用前韵》一词中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自爱湖边沙路、免泥行。

此作是词人冒雨赶路后带着醉意与疲态和衣睡去,化蝶梦醒后所作,“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一句化用<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可以理解为词人借以表达冒雨赶路酣睡醒来的轻松自足之态。由此词作于谪居黄州时期的背景,下阙“求田问舍笑豪英”言自己胸无大志,不再系心于政务世事之意,也可合理推测词人在借庄周梦蝶表达自己寄情山水田间的放达心境和物我两忘的逍遥之态,观庄周梦为蝴蝶后“自喻适志”的适心畅志与苏轼“一身轻”的自快之貌,足可见苏轼与庄子相通的心志。

又如《鹊桥仙·七夕和苏坚韵》

乘槎归去,成都何在,万里江沱汉漾。与君各赋一篇诗,留织女、鸳鸯机上。

还将旧曲,重赓新韵,须信吾侪天放。人生何处不儿嬉,看乞巧、朱楼彩舫。

“天放”取语于《庄子·马蹄》:“一而不党,命曰天放。”郭象注“放之而自一耳,非党也,故谓之天放”②,成玄英疏“天,自然也。……若有心治物,则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③词人言自然任物以自足来宽慰友人并非毫无来由,时值乞巧佳节,词人出京补外,远离故土,又难展济世之志,便与友人相约唱和解忧,“须信吾侪天放”,不再刻意治物,转而顺物自然,由此便可得物之自然,正是词人不汲汲于物,旷达个性的真实展现。

再如《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月光冷浸,满天碧透,月宫仙人乘鸾飞行,词人邀酒明月的狂态与醉态使得骑鹏归月显得超然而又自然。“骑鹏翼”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逍遥游>中“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然而此时词人已无需借助鹏鸟,意飞天外,身已置于水晶宫中与仙人共游。虽身困黄州,“不得佥书公事”,但苏轼借着庄子的大鹏鸟远离尘世喧嚣与纷争,让心灵得以遨游琼宇,这种超越世俗樊笼、游于物外的疏狂正是他自由人格的体现,也正是<大宗师>中所描写的“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的“游方之外者”的境界。可以说正是庄子哲学中的“忘我”、“物化”觀使苏轼可以暂时摆脱身体的不自由,让心灵超脱尘世,逍遥于天地间,与造物者同游。

(二)“逍遥齐物追庄周”——安时处顺的穷达观

<养生主>篇记老聃死,好友秦失“三号而出”,众弟子不解,秦失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死生固大矣,而可以安之若素,对这种“安时处顺”“守一处和”观念的吸取使苏轼在穷困之时也可以自我开解甚至自我消遣,面对死生之事和人生磨难显示了超乎常人的豁然超旷,抒发了超迈高蹈的自适情怀。对此前人已多有论述,但对于苏词中大量借用仙道典故,描写神境仙境的表现方式,却以消极评价居多,笔者认为苏词中对仙道典故的借用也是其穷达观的表现方式之一。

据统计分析④,在现存的350首苏词中,运用仙道典故的有104处,见于59首词,约占作品总数的17%。苏词中用仙境神游典故颇多,其用意也不尽相同,有时只是借其形象进行巧妙比喻,如《減字木兰花·寓意》(云鬟倾倒)中的“碧玉壶”即借以指神仙居住之所,醉态中谐意横生,为全词增添了意趣;《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游好),中“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借古代传说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指元宵佳节万民同乐一派安详的陶然惬意。有时是借仙话传说指代节令,如《鹊桥仙·七夕》(缑山仙子)中借“缑山仙子”“痴牛呆女”咏七夕,别出心裁,用典精妙,不仅点出时间,又借此宽慰友人的离别愁绪,显示了潇洒出尘的超旷情怀。有时则只是即席赋咏,如《戚氏》(玉龟山)一词,即是歌者“意将索老人之才于仓促,以验天下之向慕者……邂逅方论《穆天子传》”的情况下写就的,全词用仙道典故15处,充分展现了苏轼惊人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才华。

还有一部分词作体现了东坡借仙境来“逃世之机”(《雪堂记》),自我开解的情绪,如作于黄州的《水龙吟》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秔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贬居黄州前所过的是歌舞摇曳、鲜衣少年的生活,被贬后则骤然“飘堕人间”,“露寒风细”,初到黄州的苏轼贫病交加,在《谢量移汝州表》中自言“憔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交。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之前如仙境般美好的生活与当下的凄苦形成巨大的现实反差,反衬得词人在黄州难抒胸臆的抑郁与无处寄怀的悲苦,使得独抱素琴望月的孤寒之意陡然而生。此处仙境指代的往日回忆不只是轻歌曼舞的欢愉,更有君臣相得,可一展济世之志的畅意,如今凄居黄州,难展胸怀抱负,不过是“寸阴虚度”罢了,此处是借仙境寄托对美好往昔的眷恋。

《渔家傲》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公驾飞车”一句仙道色彩尤为浓厚,“飞车”典出张华《博物志》“能为飞车,从风远行”,“红鸾”典出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紫水风吹剑树寒,水边年少下红鸾。”,“青鸾”典出范传正《谢真人还旧山》诗“白鹿行为卫,青鸾舞自闲。”。苏轼自黄州迁至汝州,适王益柔守金陵,然而他到金陵仅任职一天就被调离,江南父老恋恋不舍,东坡亦与之依依惜别,苏轼借仙话传说慰勉友人被迫移守南郡之事,其中又何尝未有借此自慰之意,也是对现实苦境的审美化处理。

总之,在东坡借仙境以自我开解的词作中,固然表达了难以完全超脱于现实的无奈,但也有看破个体生命虚幻无常后,不问人间事,羽化登仙以追求理想人生的隐示。而脱离人世,在仙境中寻求一个清净安心之所也正是庄子文中常描述的。

神话传说较早地被庄子借用以阐释“道”,如<在宥>篇中黄帝前往崆峒山向神仙广成子请教“至道精微”,广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乃可以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还有<逍遥游>中居于姑射之山“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御风而行”的列子等等。《庄子》中营造出来的清静无为、空灵澄澈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状态、生活情趣,更是一种心灵境界与精神追求。所以苏轼词中对于仙道典故的运用、神话仙境的营造,与其说是虚空消极的避世思想,倒不如说是对清净虚明、自然恬淡精神境界的向往与借以修身养生⑤的追求,以此求得旷达洒脱的穷达观念。

(三)自事其心得庄周——乐天知命的处世观

<德充符>中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又<人间世>篇云“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面对人生的疾风巨浪,苏轼借庄学构建了自己游于物外的宇宙观、安时处顺的穷达观,也借此构建了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处世观念,正是在这样达观适意观念的映照下,苏轼的词作中弥漫着逍遥自在的闲情,他开始寄情山水林泉,在毫无挂碍的精神世界里实现个体自由与内在的自我超越。

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这一阙词就使风雨中泰然徐行的旷达词人形象跃然纸上,自然界中无风雨无晴,人生又何尝有悲喜得失,纵观全词传达出的这种无悲无喜的人生哲学,表达了东坡风雨无惧,宠辱不惊的超旷情怀与不以世俗得失为念的襟怀,恰如<齐物论>中泯灭物我界限之后摆脱外物束缚,达到通脱超然境界的“至人”。

又如《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词作同作于黄州时期,但看东坡尚有兴致欣赏白鸟红蕖,描写雨后明丽的风光,景致平易动人,自然流丽,更由此景生发出对大自然的感恩,使自己也能同自然万物共享恩泽。知足近乎达,透过鸟鸣荷香,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历经人生忧患,但仍怀有着对自然万物共情同理的柔软纯白之心,也是幽怀破散后雨霁天光的达观适意。

再如《好事近》

烟外倚危楼,初见远灯明灭。却跨玉虹归去、看洞天星月。

当时张范风流在,况一尊浮雪。莫问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迁居临皋亭之时,眼前是黄州的“烟外”“危楼”,明灭远灯,苏轼借“跨玉虹”入仙境观洞天星月、结生死之交聊以自慰,虽言莫问,但“世间何事”与“剑头微吷”所指代的社会政治与言论毕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依旧是严峻的,在这样的情境下,词人产生跨入仙境以摆脱现实愁闷的心情也就可以理解了。“莫问世间何事”一句集中表达了苏轼对于现实的态度。

二、苏轼对庄学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通过分析苏轼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其中的鲜明的庄学特色,尽管苏轼“忘我”、“忘世”,借庄学以派遣苦闷,培养达观逍遥的人生态度,但他在词中表现出的思想境界却并非完全同于庄子,也没有隐居山林成为一个独善避世的道士式的人物,而是为官一任,惠民一方,杭州赈济疏湖,密州沿路拾弃子,徐州抗洪开矿,颍州纾民饥寒,看似积极入世,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矛盾的行为方式呢?

沈德潜说“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苏轼在学问与出世上没有只局限于一家学说,而是融汇三者于一身,取其精神要旨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体系的逻辑过程,应该说是嬗变于庄学,参证于佛学、禅学,而归于儒学。”⑥,他借取庄学思想,又将自己的时代特征与个性气质融入其中,最终熔铸成自己的性命之学,呈现出“超然乎尘垢之外”的“神仙出世之姿”,实现了自我超越的自由精神境界。

注释:

①[宋]苏轼著[清]朱孝臧编年 龙榆生校笺 朱怀春标点.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1

②[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195

③[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195—196

④ 统计成果引用自姜鹏飞《试论东坡词的仙道用典》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⑤ 北宋时期道教繁盛,出现了“向老庄归复、与禅宗合流的道教思潮”(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道教借用的不少老庄思想,以及中唐以来糅合了老庄、禅宗及传统养身术的那一部分思想与方法,因富有哲理,充满高雅脱俗的情趣,与粗浅鄙陋的斋醮、符咒、法术迥异而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借以排遣忧烦、怡悦身心。苏轼出生于道教发源地之一——四川,父亲苏洵信道教,曾前往道观祈子、谢恩,苏轼自小也深受道教影响,八岁起师从道士张易简三年,晚年谪居南海还专写《众妙堂记》记梦,加之当时崇道主流价值观的影响,苏轼自己对于道教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甚至练瑜伽术、炼丹,直接参加道教活动。

⑥ 唐玲玲 周伟民著.苏轼思想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96.213

参考文献:

[1][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宋]苏轼著[清]朱孝臧编年 龙榆生校笺 朱怀春标点.东坡乐府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邹同庆 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曾枣庄主编.苏东坡词全编(汇评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

[5]唐玲玲 周伟民著.苏轼思想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

[6]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詹石窗.道教文學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8]姜鹏飞.试论东坡词的仙道用典[D].吉林大学,2006.

[9]into his life attitude and philosophy of life,which not only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with objectivity,free and unfettered thoughts,Chuang-tzu,Su shi,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物化庄子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X-bar之弊——从名物化分析到最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