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海外传播途径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方法和问题

2018-03-31李新东

北方文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当代文学文学作品文学

李新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各界都为当代文学的传播做了巨大的贡献。就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制定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输出规划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与文化传播相关的各部门也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及海外出版机构的大力引入,这些都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加快了世界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与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表明中国文学对世界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家,也为中国文学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很多学者开始关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也开始研究和探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新的传播途径。

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方法

(一)量化研究的借鉴

就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而言,可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要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不同作家作品的海外譯介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规律,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与此同时,我们要清晰的认识到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受当时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制约。针对研究工作中的方法进行合理对比研究,针对当前的研究范围分析,要提高针对文学的批评评价领域情况分析,对于文学作品来说,最主要问题就是要注重对于研究价值的重视。不能进行量化的方法研究文学作品,要针对文学作品进行实质性内容研究,不能破坏人物形象,提高文学作品研究价值意义,保障文学作品良好的内涵分析水平,提高文学作品获得方式研究水平,针对文学作品的内涵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保障研究能够获得良好收获。比如刘凯江博士通过调查和研究冷战时期当代文学传播情况,主要是根据当时国外大学图书馆中国文学藏书情况、作品翻译情况、外语撰写中国文学数量,通过数据采集进行了有力的说明,从而使研究工作在实践性与科学性效果显著①。此外纪海龙博士也对冷战时期的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他将冷战分为三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西方本土研究者即华裔研究者作了统计,以及当时中国文学的材料进行了搜集,找到很多英文原始文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分析②。

在文学作品传播中要体现新的研究视角,有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保障文学作品良好传播效果,同时不断提高针对文学作品良好传播效应,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发扬,推进中国软实力体现,优化文学作品良好的修正和传播动力,更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强盛。

(二)作品文化内涵在海外传播中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所面临的最主要实质性问题,就是反映中国形象的变化,需要不断提高文学作品强大的文化内涵,让中国文化能够流传到国外和世界。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实力发展,同时又是文学作品的影响力发展表现,在很多国家的文学交流中要不断体现文化交流实力,保证文学作品的良好船舶效果。国家文化的发展要采用俯视问题,积极推动外海国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趋势,优化文学作品的特征表现模式,促进国家综合实力,提高文学传播水平,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特征就是体现的是一种对于地域文化和地域民俗的传承性,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审美价值、文学作品和文学体系表现形势。读者的排斥性会由此而降低。一旦对于某一种事物产生认同之后,就会希望看到更多与此相似的事物,引发强烈的求异愿望。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存在,使不同时空下的读者距离缩短,文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比如西方研究人员或者是读者理解中的文学,是基于西方文学脉络进行理解,由于生长的环境,知识体系,文学传统,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差异,在理解文学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内容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某种程度上又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因此会激发阅读的兴趣,从而深入研究。

(三)把握海外阅读群体的心理需求

海外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体现在研究与翻译,是基于自身角度与他者对文学作品进行诠释,也可以理解为海外研究中国文学作品是研究自身的某种需求。但是对于我们而言,需要通过研究工作了解海外国家的民族性格,心理特征,语言背景,之后海外阅读群体的需求与欲望,通过分析相关因素从而使当代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研究工作更加深入。还有要不断提高针对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价值,保障中国文学传播的效应,同时更加体现中国文学、社会学和美学的发展综合实力,通过跨学科研究水平,需要不断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情况,充分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心理实现文学作品传播效果的最大化。研究当代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其根本原因与动机,才能够为传播工作提供一定的指导,促进实践活动更好的开展,使海外群体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存在问题

(一)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走出资料收集的初级阶段

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中最主要问题就是需要进行持续性传播,保证文学作品具有非常良好的传播效果,研究人员还要不断地提高针对文学作品良好发展空间的认识,更好推动中国文学作品能够走向海外,从而不断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发展趋势,提高中国文学作品的世界影响力。有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文学在西方通常是被忽略的,也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文学在西方没有一定的立足之地③,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是研究人员的数量还是研究资料的数量都在大幅度增加,因此研究工作进行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这一发展过程。任何一项研究工作开展,其前期的主要任务都是准备与工作相关的资料,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资料,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资料收集是研究工作进行的基础,同时也是工作开展所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环节。单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作来看,基础性资料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从报刊跟踪报道与论文发表,论著论述等方面来看,中国文学在海外传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学在海外发展要想更进一步,就需要立足于现有的基础研究资料,做好进一步地、动态化的研究工作。基于资料整理而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研究,使研究工作更加有深度。比如研究中国的寻根文学,研究工作开展可以针对某一时期开展,了解海外文学研究人员对中国寻根文学研究的根源,包括其中所隐含的内容,如美学意识,话语机制,文学理念,意识形态等方面因素。文学传播工作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翻译工作是持续进行的,需要对其保持足够的敏感,关注新的翻译工作成果,通过研究翻译工作成果,从侧面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情况。只有用动态发展的研究态度,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的实时信息,从而为以后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工作制定出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从而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中西文化对文学文本解读的视角差异性

因为东西方文学的解读对于文学作品内容的关注点不同,国外更多的强调流行文化,强调个性元素,但是东方文化更加注重含蓄、温婉等隐性因素。因此,国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是架空中国历史文学传统的,含有想象的成分。西方小说含有多种想象因素,但是中国小说往往含有大量历史因素,是对历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反映。所以在了解中西方文化上面,人们的关注点应该不同,用解读历史的视角去解读中国文学才是研究中国文学的关键。对于海外的中国当代文学传播研究而言,他们缺乏对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研究,从自身感受出发去解读中国文学作品,并进行大胆的想象,从而造成曲解作品的现象,严重违背作者的创作初衷。

余华的小说深受西方人的欢迎,其中《兄弟》就是典型的代表,这部小说自出版以来,得到了西方人的大加赞赏,在中国文学界却褒贬不一,这就是因为西方对文学的解读和对文学内容的关注点和中国读者不一样。

作家的创作风格对其作品的翻译和传播也会产生十分大的影响。例如贾平凹的《秦腔》,这部小说当中民族性、乡土性的语言特色十分突出,但是在经过翻译之后,这些民俗性的东西就丢失了,这是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一种损毁,翻译过后剩下的鸡毛蒜皮的语言并没有值得过度深究的必要。但是相对而言,余华的作品翻译之后其本身具有的韵味不容易流失。在西方,小说读者的人群主要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在思想上比年轻人更能接受不同的意识形态,接受不同风格的文化。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研究而言,要认识到海外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研究和国内学界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差异性,争取做到求同存异,尽量用不同视角去深入作品文本中,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去重新解读文本,从这方面来说,海外研究与国内研究是可以进行相互补充的,互相认识和借鉴的。对于国内研究来说,要弄清楚国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独到之处,且这些具有国外视角的、独到的研究对于国内研究具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和启发。同时国内研究也要本着学习的态度,思考如何借鉴国外研究进行内部调整和优化。同時也要搞清楚,国内研究对国外研究有什么作用等。研究之间的相互补充和借鉴,能够很好地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研究的巨大发展。

(三)西方翻译与推广力度的局限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除了依靠作品文学作品本身的质量之外,还要依靠人们对作品进行的翻译和推广,值得一提的是莫言,莫言的小说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开辟广阔的市场,主要是因为1988年美国汉学家兼翻译家葛文浩的翻译,葛文浩对莫言的长篇小说进行了翻译,由于这位翻译家的知名度,莫言的作品打响了知名度。同时,莫言作品能够进入西方社会的一个强大的助力就是出版商的翻译和推广。由于东西方存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心理特征,因而在对中国当代文学进行翻译和推广时,他们更倾向于集中在作品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著名的学者有英国的詹那、美国的白之、夏默等,他们都着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因素,但是这种探讨倾向中包含着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偏爱以及猎奇心理。由于翻译的质量问题,很多中国当代文学失去了进入西方市场的机会,这是因为西方的读者,甚至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都只能通过法文、英文等相互对照进行对作品内容的理解。那么如果作品翻译不得当,会直接影响其在市场上的流动情况。例如,莫言、余华等人的小说居于海外译介的前三名,他们的作品很多都被拍成电影,还得了大奖,因此可见,对他们作品的翻译很符合西方人的认知,符合他们的主流意识观念。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被拍成电影获得第48届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被拍成电影,获得多项大奖。由此可见,当代文学作品的推广和翻译对中国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时,要深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东方文化价值理念,加大对文学的推广力度,让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从而有效的提高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同时,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选本等也是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于作品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的选择等,都对文学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于这部作品最忠实的译名应该是《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但是出版社为吸引读者眼球,更好地营销和增加销售量,曾经自作主张将书名改成《上海小姐》。最终在译者的坚持下,《长恨歌》英文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但是出版社仍然加上了一个副标题,即“一部关于上海的小说(A Novel of Shanghai)”。上海作为西方人熟识的中国城市,“上海小姐”这个名称更是会让西方人联系到东方文化的神秘性,引起对陌生文化的探知欲望。还有很多带有意识形态的典型例子,都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不对等造成的冲击形成的,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学向世界的传播。当然从目前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例子来看,西方一般的阅读群体对中国文学的接受,往往是带着一种审视的视角,与对文本本身的文学意义或文化意义的探索相比,作品文本中对特有的中国式场景或中国人的特有的形象特征的描述,才是这些阅读群体更感兴趣的,所以文本内容描述的越中国特性化,人物越缺乏海外阅读群体眼中的共性和现代性,越能引起这些人的阅读兴趣。比如莫言的《红高粱》、苏童《妻妾成群》、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等,都是这类形式的代表。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过程中值得去审视和纠正的问题。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社会现状、发展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都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因此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时,西方人民可以通过观看中国的文学作品,了解中国优秀悠长的历史文化,这有助于更好的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将作品与中国当时的国情,社会背景、文化因素等结合起来,尽可能系统、全面的认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从而提高中国当代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当然海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传播过程,除了文学文本自身在语言特性、叙述结构、叙述策略等方面天生具有的本土化的特征以外,文本内容通过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重新表述,而且文本还会被放置于一个全新的阅读环境中,这对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带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作家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当然文学作品是一个融入人类情感的艺术文本形式,情感的共性在某一方面会消融掉语言转换和阅读背景不同所带来的阅读上的陌生感,从一些海外传播比较成功的文学文本来看,人类普遍感情上的共性是这些文学作品得以被海外阅读群体接受的一个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如果仅仅局限于语言游戏或者叙述技巧的夸示,在创作伊始便以海外传播为目的的创作,往往收不到所期待的效果。针对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也是如此,一味地以海外现有的研究资料为基础,强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与西方文学的差异性,特别是执着于中国区域或民族性的传统因素在异域文化环境中的猎奇化的关注,往往失去作品本身的话语价值,还会忽略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对人类普遍具有的感情因素的描述,只不过这种描述可能会以中国化的方式,但这种感情描述或者是中国式感情表达才是许多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意义所在,也是文学作品本身得以在海外传播的立足之处。所以,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传播的研究,在过多集中于语言组合或叙述结构与海外本土文学切合的同时,应该把研究视角更多集中到作品文本本身的情感叙述上。

注释:

①刘江凯,2012,认同与“延异”: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接受,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

②纪海龙,2010,“‘我们视野中的‘他者文学”-冷战期间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的解读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③胡先骕,1995,“文学之标准”,胡先骕文存(上),江西高校出版社,南昌,p274.

参考文献:

[1]李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11):108.

[2]姚建彬.“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策略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10,23(004).

[3]相玲.“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困境及策略”[M].北京:中国出版,2015:40-42.

[4]曹文刚.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01):150-152.

(作者单位:水原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当代文学文学作品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我们需要文学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我与文学三十年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