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共生?一致有界

2018-03-31陈昀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多元有界运用

陈昀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学生在作文素材搜集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浙江省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现状的分析,笔者提出了高中生在作文素材搜集和运用上,要遵循“多元——有界”的模式。

关键词: 作文素材积累 运用 多元 有界

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框架,那么素材则是构建一篇议论文的砖和瓦,没有了砖和瓦,议论文这座大厦也就无法建成。近年来,浙江省语文高考作文在命题上趋向于要求写作一片议论文或者论述类文章,因此,素材积累对于浙江省的高考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地方。[1]

学生只有储备了足够的作文素材,才能去应对变幻莫测的作文题,才能支撑起一篇文章的骨和肉。

现状分析

一、学生素材搜集现状分析

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了学生在素材搜集、运用方面存在的比较集中的几个问题:

1.素材数量少:当前高考升学压力巨大,学生们埋头题海,忙于应对频繁的学考、选考,往往无暇广博阅读,视野狭窄,积累的素材少。

2.素材碎片化:有一些学生手头有所谓的“摘抄本”或者“素材本”,但是他们搜集到的素材基本上处于碎片化状态,缺乏归类整合。

3.素材范围窄:李白、杜甫、马云、乔布斯、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素材早已被学生用滥,这样的素材无法吸引阅卷者。

二、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现状分析

今年来,浙江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内容虽然多变,但是其基本风格还是比较固定的:

1.注重人文精神,凸顯审美趣味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审美有助于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浙江文化底蕴厚实,经济繁荣,“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浙江人文的一大奇观。因此,在浙江卷中不可避免地呈现这种注重文化、讲究人文的特点。

2.注重理性思维,凸显思辨精神

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基本上都富有诗意和文化意味,体现了人文性与哲理思辨的结合。2016年的浙江省语文高考题,又特别强调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2017年的作文题则将诗意思考和人生实践相结合,给了考生丰富的思维和人文审美空间。

3.注重联系现实,凸显深度思考

浙江的作文命题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借此来探寻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从“角色转换之间”切入点,来让学生对“文化反哺”现象进行思考,这既与时俱进又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2016年的“虚拟与现实”更是很好地将现实热点现象与学生的深度思考结合起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富有时代感。

4.实践探索

笔者创设本课题,期望在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搜集、运用过程中,让学生们作文的素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薄走向丰富,让学生的素材运用从误用到有序运用,从泛泛而谈到言之有物。希望经过一年两个学期的研究,让学生手头拥有一本厚实的“素材本”,并且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作文中将搜集好的作文素材恰当、地灵活运用进去。

三、打开素材搜集的“多元”格局

1.打开多元的素材搜集渠道

学生常常苦于写作时没有素材,也常常抱怨素材没处可搜。笔者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渠道进行素材搜集:

(1)教材渠道:我们现在高中教学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到必修五,还有人教版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论语>选读》等等。

(2)报刊杂志:利用此类渠道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最新、最热门的话题资料搜集起来,同时还能搜集到一些看待问题的观点,了解到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

(3)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更便捷、更迅速地搜集素材,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实现作文素材的共享。

(4)教师印发:在作文素材搜集中,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印发一些比较适合学生的素材分发给他们。

2.展开多元的素材搜集形式

除了“手抄”之外,还可以用剪贴的形式。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例如建立班级群或是班级主页,将优秀的素材放到这些平台上进行共享。[2]

3.铺开多元的素材搜集内容

为了应对更广泛的作文题目的需求,我们需要既搜集理论论据材料,又搜集事实论据材料;既搜集课内材料,又搜集课外材料;既搜集历史材料,又搜集现实材料;既搜集国内材料,又搜集国外材料……

对于某一个要搜集的具体人物,我们需要全方位搜集关于他的内容,比如生平、成就、思想、代表作、某一事件、他人对他的评价等等。要尽量做到研究一个人物就研究透彻,切忌一元操作。

四、素材搜集从“多元”到“有界”

根据对学生素材搜集和浙江省今年来作文命题特点两个方面的现状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单纯地进行“多元”化素材研究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素材搜集中明确范围,笔者称之为“有界”。

1.明确素材搜集应该“有界”

为了让学生明确素材搜集应该“有界”,笔者特别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①布置学生写出十个你在作文中最常写到人物素材。

②下发的五篇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遗失的童真》(2013年浙江卷高分作文)、《推开门,走下去》(2014年浙江卷高分作文)、《一杯春醪寄余心》(2015浙江卷高分作文)、《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2016年浙江卷高分作文)、《我们都是读“书”人》(2017年浙江卷高分作文)。

③在PPT中呈现学生最常写到人物素材:苏轼、项羽、杜甫、鲁迅、史铁生、牛顿、马云、刘翔、屠呦呦、乔布斯、奥巴马、居里夫人……

④学生评析这些素材在写作中存在的利弊。

课堂实录1:

生1:这些素材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似乎能“套”到许多作文中去,就像是“万金油”一般好用。

生2:苏轼已经被写滥,还是不要再写了吧。

生3:屠呦呦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人物素材,但是热门的人物也有被写滥的危险,能不用还是不用为好。

师:看来大家对这些人物素材的看法并不一致,请大家来对照一下课前下发的三篇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看看他们的作文中都运用到了哪些作文素材。

⑤将学生常用的人物素材与事先下发的2013、2014、2015、2016、2017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中运用的素材进行对比,说说两者有什么区别。

课堂实录2:

生1:2013年浙江卷那篇作文用到了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形象,2014年浙江卷《推开门,走下去》一文用到了钱钟书、杨绛夫妇的事例,还有写到梁思成、林徽因,有金岳霖、汪曾祺,最后一篇《一杯春醪寄余心》用到的人物更多,有刘白堕、冯骥才、庄子、安娜·阿赫玛托娃、顾城、卢梭等等。2016年的高分卷运用了尼尔·波兹曼的例子。2017年的高分卷运用了博尔赫斯的名言。

师:(板书)那么请大家将这些人物和PPT中呈现的大家作文中爱用的人物进行对比,看看高考满分作文中运用到是人物素材有什么特点?

生2:高考满分作文是素材看上去都比较“高端”,感觉一般人想不到,有一些人的名字我听也没听说过,比如第三篇里的刘白堕、安娜·阿赫玛托娃;有的我听说过,但是不熟悉,比如顾城。

师:看来大家认为比较陌生的素材是高端的素材。当然,这些人物对你们而言是陌生的,对老师们来说就并不算陌生了。那么这些素材除了对大家来说相对没有被写滥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点呢?

生3:这些素材似乎都是一些比较有文化的人物,比如说金岳霖、钱钟书、杨绛、还有庄子、龙应台等等。而2016年的作文题本身关注的就是社会时新热点问题,司马迁、苏轼之类的根本就用不上!

师:有道理,这些素材中的人物都很“有文化”。请大家对照一下你们罗列出来的素材。马云——商人,刘翔——运动员,奥巴马——政治家,还有一些科学家……我们的作文是语文的作文,不是科學论文,也不是政治论文,运用了一些具有“文化味”的素材势必会更有“语文味”,自然也更得阅卷者的欢心。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比较“高端”的作文素材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没有被写滥、富有文化味。

在进过以上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后,学生们能够比较清晰地明确能够适用于浙江卷这些年作文题的素材标准:反映传统文化、彰显人文情怀、体现时代精神、富有个性气息。而这就是作文素材搜集“有界”概念中的“界”。

2.对已有的作文素材进行重新搜集、整合

根据浙江省今年来作文命题的需求,我们在搜集素材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文化人物类”素材,二是“时事热点评论类”素材。学生可以先对照这两个方向,对自己手头已有的素材进行筛选、整合,去伪存真,去旧存新,去滥存鲜。

教师在这个环节也可以适当给予学生一些“有界”前提下的作文搜集方向指导。笔者曾经设计过这样一次作文素材整理作业:

素材搜集的方向:

①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P57《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P117《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这两篇文章中提及的中国历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②民国时期的“先生”们、中国现当代作家50强、中国十大著名导演、世界著名哲学家。

素材搜集的要求:

①从以上的三个方向,借助网络,选取你最有兴趣的并且没有被“写滥”的10个文化人物,搜集这些人物的轶事、作品风格、思想、贡献、他人的评价以及他对别人的评价等等。

②每个人物的资料需满一张A4纸,五号字体,打印后装订成册。

这样的“有界”要求下的作文素材搜集作业,一个月安排一次,教师给出资料的搜集方向,学生最后上交打印稿。经过实践发现,学生很快就在考场作文中将这些素材运用起来,做到了从“没东西可写”到“有东西可写”。

五、素材运用从“多元”到“有界”

素材搜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在素材的运用过程中,我们也要有一个明确的“界”。

1.制定素材选用的“界”

师生共同研究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分析研究其在素材选用方面常见的倾向性。以下是笔者具体的教学尝试:

交流讨论如何选用搜集到的素材:

生1:我们可以直接在作文张用这些文化类人物的名言名句,我搜集了几位西方著名哲学家的事例,他们的很多名句放到文章中就感觉很上档次,比如:“对财富的喜爱,以及对于知识的喜爱,是推动地球的两种力量,其中一种力量增加了,另一种力量势必减弱。”

生2:如果是古代诗人的一些名句,也可以直接写到文章中去,既丰富了内容,也增加了作文的文采。

师:能不能举一个实例?

生3:我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搜集到了刘禹锡这位诗人的例子,其中他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诗就感觉适用度比较广。

生4: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举某个人的事例,只要去运用他的思想就可以了,毕竟名人的思想比我们的要成熟,要缜密。

师:言之有理,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我们搜集到的本身就是“朱玉”了。那么大家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呢?

生5:我在百度搜索白居易的时候摘录了他的一句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我觉得他的这种文学创作理念放在现代社会也是适用的。比如可以用他的思想来批判那些空洞无物、华而不实、无病呻吟的文学、影视创作。

生6:我感觉平时多看报纸也是很有用的,也许报纸上的新闻等到我们考试的时候回过时了,但是那些评论性的思想是历久弥新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用这些人物的名言名句,也可以用他们的奇闻轶事,更可以用他们的深刻思想。总之,搜集一个人物或是一个事件就要对他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去应对万变的作文题。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们不难发现,我们搜集到的素材比较容易能在作文中被运用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名言名句、奇闻轶事、深刻思想。这就是素材搜集的“有界”。

2.确定作文素材运用的要求

对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在素材运用过程中需要“有界”,即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脱离了高考评分标准的素材运用不会起到任何效果。

六、素材搜集从“有界”回归到“多元”

我们浙江省的作文命题是千变万化的,唯有准备好充分的素材、夯实自己的素材库,方能在变幻莫测在作文题中觅得几个合适的事例。为此,我们在素材是搜集上,最终还是需要从“有界”回归到“多元”。

1.深挖掘、细研究

对一个素材的研究,我们需要有一个深入的过程,在这里过程中,可以从观察现象、分析原因、探究发展方向等方面入手。

2.多角度、全方位

作文素材的量的积累是为了能应对多变的作文题。如对同一个人物的素材内容越丰富越完善,它能用来应对的作文题就越广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搜集新闻评论类素材的时候,可以多看看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倾听更多的声音方能打开开阔的视野,而这也正是培养良好思辨思想的前提。

“多元—有界”模式下的作文素材搜集、运用上,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学生有比较扎实的文化功底,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基本的审美能力,那么他自力更生搜集到的素材质量就会打折扣。因此,提升学生语文的基本素养还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最基石性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庄海兵.选择的多样性与区分的明确性[J].中学语文,2008(3):124-125.

[2]朱于新,胡斌.从平和中走向理性[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5):68-69,75.

猜你喜欢

多元有界运用
复Banach空间的单位球上Bloch-型空间之间的有界的加权复合算子
一类具低阶项和退化强制的椭圆方程的有界弱解
当代语境下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探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正项有界周期数列的一些性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基于sub-tile的对称有界DNA结构自组装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