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古筝教学
2018-03-31车驰
车驰
摘 要:古筝是民族音乐的瑰宝,由于它形制古朴典雅,声音优美动听,因而深受家长和儿童的喜爱和欢迎。而引导儿童学习古筝,激发儿童学习古筝的热情和渴望,对培养儿童热爱民族音乐、提高他们音乐素质和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有着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 潜能 想象
怎样才能使儿童正确地步入古筝艺术的殿堂?我结合这几年古筝教学的实践,归结成以下四点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少儿古筝必须采用适合少儿心理特点的教育模式
少年儿童处于心理、生理发育尚不完善的时期,他们学习古筝,有的是感到古筝好听,但更多的是家长为孩子选择的一门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技能,所以孩子刚开始接受古筝教学时,通常是被动,盲目的,再加上孩子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天性,很难比较配合的进入教学程序。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古筝教学,不能完全采取承认的教学程序,而必须采取适当的导入方式和教学模式进行。[1]
在教学中我能够过组织游戏等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孩子引入教学环境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中,曾组织孩子玩“听音辨高低”的游戏,大队的一方得到的奖励是弹奏古筝的一个支付,一旦弹的准确,奖励一朵小红花,效果非常好,许多孩子就是在各种游戏在各种游戏中你争我赶,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古筝的启蒙教学。[2]
在启蒙教学阶段结束后,我一方面采取正常的教育方式,又采取了赏识教育的教育模式。因为少儿毕竟不是成人,有些乐理方面的知识他们不可能完全领会,演奏激发的练习过程也十分枯燥,为了推动幼儿联系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我运用了赏识教育的模式。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模式,它强调的是赏识导致成功。在教学中,我不仅对幼儿的一点一滴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而且教育他们学会赏识。通过赏识教育,幼儿练琴的自觉性,主动性大大的提高了,互相赶超的氛围很强烈,学习效果很好,而且我感到,通过实施赏识教育,许多学习古筝的幼儿在进行日常学习和游戏中,自信心也得到极大提高。
二、幼儿古筝教学必须激活幼儿的音乐创造潜能
孩子天生就有音乐创造的潜能。在她们的内心世界中,时时刻刻都回荡着缪斯美妙的歌唱。因此,倡导音乐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利用音乐自身的特点和有事,最大限度地激活或唤醒幼儿盛水的创造潜能,使幼儿全身心的突入美丽动人的音乐世界,创造性的体验,感受,想象与表现。
1.淡化识谱教学。幼儿的创造往往更多的受自发的,无意识心理尤其是感情的驱动。而过早,过多,过难的识谱,让幼儿接触这种枯燥乏味的理性书面符号,不仅仅使他们丧失了学习音乐的信心,或导致了对音乐功能的物质,更重要的是极大地限制乃至扼杀了儿童音乐创造天性的自然花卉与伸展,因此,很有必要在音乐教学中淡化识谱,强化感受与体验,培养那个儿童真正“能感受音乐的耳朵”。这样,才能为促进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
条件。
2.诱发自由想象,想象是创造的最重要的手段。古筝是感知的艺术,审美的艺术,传情的艺术,要想达到完美的境界,就要使其理性与感性同步,我教学中的顺序是先讲基本乐理的技巧,再讲曲目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应用到音乐实践上。无论是一首什么曲目,除了尽可能地准确弹奏外,还要尽可能的调动自己更多的艺术和情感丰富演奏,以神带心,以心带清,眼到收到,手停形住。做到雅俗共赏,既有熟练的技巧,又有丰富的情感,心手合一,情景交融。在音乐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儿童喜闻乐见的情境,去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使他们伴随着情绪的体验,在感受歌曲或乐曲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3.鼓励即兴发挥,直觉或灵感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创造成果。科学、技术的创造离不开直觉、灵感、艺术的创造,更是如此。在音樂教学中,应当引导幼儿通过感觉与体验,产生与音乐审美形象的共鸣。在这种形式下,幼儿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主观思想投射到审美对象中,使之神奇地获得人的蓬勃的生命力量与情趣,他的创造性直觉与冲动便会如潮汹涌,从而产生出大量的即兴发挥。如像鸟儿一样挥动手臂“展翅飞翔”,像风车一样转动手臂“滚滚向前”,像木偶一样摇摆着身体动来动去……课堂于是就成了这些”小作曲家”自由创造的天堂。[3]
4.促进尽情表达,没有情感,就没有创造。而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表现艺术。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是最能体现人类创造精神的一门艺术。因此,要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能力,就必须充分挖掘歌曲或乐曲所蕴含的情感,进而使幼儿尽情地去表演去创造美、表现美。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古筝是祖国的艺术瑰宝,古筝的继承与发展寄予孩子身上,我们只有体会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真探索少儿古筝教学的客观规律,才能是古筝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永葆艺术青春!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30年中国当代筝曲创作技法的发展与变迁[M].
[2] 浅谈焦金海古筝音乐的创作[M].
[3] 古筝流派与民间音乐的流源关系探微[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