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深度融合: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的目的与归宿
2018-03-31王志明陈炯然
王志明 陈炯然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进程不断加快,区域产业发展由低端向中高端快速升级并促进产业新体系加速形成,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从外部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存在着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不平衡、不适应的矛盾;从内部看,高职院校虽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经过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校企精准对接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产”与“教”、“校”与“企”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成为制约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痛点与瓶颈。在问题和需求的双重导向下,“产教深度融合”成为高职院校适应变革、担当使命、满足需求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是高职院校深入推进和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产教融合是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阐述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中明确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把“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求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体现了国家意志的引导和机制安排,只有“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资源,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下称《意见》)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育与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双元制是以产教融合为基本理念。多年来,德国政府通过《职业教育法》明确产教融合的基本要求,并不断推出新政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持续巩固这一基本理念,成就了双元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世界地位。比如,德国各州文教部长自1975年以来多次签署框架协议,强调职业学校要贯彻落实产教结合原则,与教育企业分工协作完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任务[3]。有些还通过《职业学校条例》等进一步对学校如何落实产教结合理念开展教学做出具体规定。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海召开的第三届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良好的治理是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系统进行成功改革的一个明确先决条件[4]。
著名职教专家马树超研究员在《产教融合:从示范到优质院校建设的主线》[5]一文中谈到,经济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引导是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面向市场发展的成功探索。国家示范高职专项是引导高职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家骨干高职专项是引导高职开展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创新,国家高职质量年报是引导确立高职教育新型质量观,即将开展的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则是引导产教融合的高水平专业建设。
产教融合已成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要切实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国务院文件中所提出的明确要求和具体任务,就必须建立起能吸引行业企业热情参与、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治理体系和实现途径。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建筑学院、岭南园林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初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指导、企业深度参与”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机制(如图1所示),就是以产教深度融合为目的与归宿,从治理现代化的视角,重视多元主体的利益需求,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强化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与互动,探索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资源共建共享、互相依赖、互促发展、持续合作的动力机制。
通过混编组建的理事会、院领导班子、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优势,把“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多元共赢。
二、引行入教,让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成为区域人才链与产业链的重要节点回顾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从建国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行业主管部门和大型国企在培养各行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发展职业教育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农业学校、铁路学校、航空学校、水利学校、电力学校以及财会学校等,它们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不仅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各行业领域贡献了如“杂交水稻”等很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世纪之交,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中专普遍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同时,受政府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多由地方政府举办,归教育口管理。这种结构,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业指导作用,把本该与行业产业紧密联系的高职院校从“行业”的体系中分割出来。时间一长,就产生了“产”与“教”分离的“两张皮”现象。
从广东、江苏等11个省份公布的共計174所优质高职院校名单中看到,行业类高职院校占比接近70%,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些综合类高职院校不足30%。这说明凡是有行业“基因”的高职院校,其职教特点与优势更为鲜明,因为他们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的成绩与成效更为突出,与行业产业联系更为紧密,与行业产业发展形成的就业市场更为适应。因此,地方政府举办的区域性高职院校在实施高水平专业建设时,尤其要注重与行业产业的互动,通过“引行入教”,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主导、统筹及指导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在《挑战与回应:经发局的三十年(1993)》中这样评价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在新加坡工业化的过程中,经发局最大的创举当属它的人才开发与培训计划。”可以说,在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中的每一个重要阶段,他们的Polytechnic都走在了经济转型前列[6]。让一线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与行业产业同步发展,就必须让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建设混合所有制二级图2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示意图学院(产业学院),正是把这一理想变为现实,见图2。
首先,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下,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将其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成果由学校共享。他们制定的行业发展规划、人才需求预测报告等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参与的专家在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能精准提出行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及其标准,为高职院校精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定位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性意义。
其次,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是区域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衔接点。高职院校成为行业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连接者,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可聚集区域内的优质企业资源,与龙头企业共同引领中小企业转型发展。东莞职院根据东莞市2017年提出的企业“倍增计划”,携手华为、步步高、岭南园林、南兴装备等40余家旗舰型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合作举办产业发展研讨会、新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活动,吸引广大中小企业参加,放大了龙头企业在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助推广大中小企业快速转型升级,为政府发展规划、行业产业发展规划落地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
再次,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引行入教”,在专业建设中融入鲜明的行业产业文化,将行业产业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渗透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拓宽对“职业岗位”认知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终身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比如, “让环境更美丽,让生活更美好”的园林行业愿景,就可以激发学生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职业志趣,并转化为学习动力。
三、引企入校,在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中实施“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企业育人的主体责任,现代学徒制就是实现企业主体育人的成功机制。但从整体上看,“双主体育人”尚难以全面铺开,成为产教深度融合的最主要瓶颈。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需求得不到充足的保证,投入与回报难以匹配。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确保参与企业的利益,让企业具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保证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有效方式。依托合作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东莞职院开展“双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如图3所示),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办学主体,企业将真实项目作为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学习提供了真实的情境与任务。近2年,万科、大业、中建五局等建筑企业在东莞的200余家大型项目施工现场,为建筑学院学生提供了不同岗位、规模不一的生产性实习实训条件,学校根据施工进程灵活安排实践教学任务,不仅解决了学校大规模投入的问题,而且缩短了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的适应期、转型期。在混合所有制模式下,学校为深度参与办学的企业提供了“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据华为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郑志荣介绍,东莞职院与华为以“双向双主体”模式培养的毕业生面试通过率达70%,远远高于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录取率,而且毕业生在入职华为后,比普通本科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少2~3个月。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中,企业是创新创业的主体。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引企入教,可以把企业的创新创业资源引入学校,共同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师生创新创业。东莞职院与中科招商集团共建中科创业学院,中科招商在学校设立5000万元的双创投资基金,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东莞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混合所有制形式可以破除“校企之间不信任”的障碍。因为有着共同的利益、明确的责任,企业不再担心自己的核心技术因向教师扩散而泄密,甚至愿意把生产的实际问题、科研项目、内部培训资源等分享给师生,形成真正“一體化”的办学格局。2017年,万科等企业高管主动来校开设12场新技术讲座;以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智能家居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12名专兼职教师带领40多名学生,完成“东莞轨道交通TOD模式创新应用研究”等企业委托项目11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收益60余万元。
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原来行政指令推进工作的方式,正向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方式转变。公办高职院校,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目的和归宿,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建设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是适应时代变革、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办出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有效策略和途径,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加速器作用。
责任编辑 朱守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