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实践和思考

2018-03-31史龙鳞李梓均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宣传思想工作举措创新实践

史龙鳞 李梓均

本文系浙江大学2017年党建研究课题《全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以大学生国防教育为例》(编号201718)阶段性成果

【摘 要】 文章分析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介绍了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在创新传统媒介使用、促进信息分裂式传播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探索思考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举措:转观念:从“以我为主”到“以人为本”;树旗帜:从“面面俱全”到“立好旗帜”;改话语:从“少一些套路”到“多一些真诚”;建队伍:从“单枪匹马”到“群策群力”。

【关键词】 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实践;思考;举措

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非常重视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承担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使命。随着新媒体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切实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让宣传饱含“正能量”,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已经成为高校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挑战: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现实局面

近年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立足本职、引领思想、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不断加强。可以说,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流氛围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还不能完全契合改革要求,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社会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愈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意识形态领域中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激烈。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他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在逐渐弱化。

2、新媒体环境日益复杂化

新媒体是高校学生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正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正面临的新媒体环境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一是信息资源来源多样。既有官方机构和主流媒体发布的权威信息,也有自媒体或个人发布的“草根”信息,同时还充斥着“谣言”和“虚假信息”。二是舆论表达的多变性。新媒体舆论的表达呈现出正面性与负面性、人性化与极端化、泛政治化与泛道德化等互相交织的多变性特征。三是传播功能多元性。新媒体的多种传播功能使多元选择的人群得以集聚,形成集聚效应。

3、大学生群体性格趋于多样化

现在的大学生以“95”后为主,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等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思维上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自立意识较为强烈,十分渴望自身价值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人生观和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的冲突。部分大学生甚至认识模糊、是非不分,过分强调自我、忽视别人,重实惠、图功利。凡此种种,都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实践: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尝试

求是学院蓝田学园是在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和求是学院的领导下,全面贯彻“以人為本,求是创新,整合培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承担浙江大学工学、医药大类相关专业低年级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位。有鉴于传统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挑战,求是学院蓝田学园有的放矢、主动作为,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1、强化正面引导,旗帜鲜明地开展思想引领

蓝田学园在日常宣传思想工作中,注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进一步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弘扬正气、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一是把握正面宣传,坚定理想信念。蓝田学园相继开展了四进四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廉洁进校园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明辩会、模拟法庭、廉洁教育书法漫画征集等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并真正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紧抓五四运动、建党节、国庆节、抗战胜利等历史纪念日和老生离园、新生开学等时间节点,精心设计各类纪念宣传品,如迎新明信片、新生成长日历等。同时,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不断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三是发挥榜样作用,实施正面引导。蓝田学园注重做好榜样的引领示范工作,引导团员青年见贤思齐。通过开展“十佳志愿者”“十佳大学生”等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深入挖掘、撰写、传播他们的先进事迹,传递蓝田青年好声音。

2、重视网络建设,把握网上舆论阵地

为适应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蓝田学园密切注意、时刻把握移动终端的发展趋势,努力把新媒体平台建设成为育人、宣传、服务的重要阵地。一是完善新媒体运作机制。网站、微信的新闻采编、发布和评价均由学生骨干完成。学园依托浙江大学的优势资源倾力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资讯专业机构“蔚蓝传媒”,重点扶持新媒体工作室——“启梦”工作室,并指定其运营学园的官方微信。该微信平台从建立之初以转载新闻、通知为主,到现在原创推文达到了60%,已建构形成了策划、采编、编辑、审核、发布的新媒体传播体系。二是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发正面之声。注重顶层设计,对学园各团学组织的官方微信进行内容整合,形成“矩阵效应”。逐步探索形成了“以官方微信为中心、各学生组织微信百花齐放”的矩阵式新媒体管理模式,即形成了以学园官方微信“蓝田学园”为主打、8个专门微信号为辅助的微信集群。在大型活动和日常宣传工作中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加强对优秀校园文化的传播。三是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同学”,增强传播的实效性。通过微信设立“小兰的一天”“蓝·话题”“行思”等专栏,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和互动性的语言将优秀学生的事迹、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日常感想等及时予以刊发,相继推出了一大批广受师生欢迎的推文,增强了思想性和可读性。目前,“蓝田学园”官方微信粉丝数为16000余人,单篇推文最大点击量为30000余次,曾排全国高校院系新媒体风云榜第6名、浙江省内院系新媒体风云榜第2名。

3、创新传统媒介使用,加强阵地建设与管理

宣传思想工作仍然需要虚功实做、虚实结合。蓝田学园现有电子屏3块、宣传橱窗4个、公告栏8个,这些线下的传统展示媒介仍然是重要的宣传平台。学园在传统媒介的使用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一是转变话语体系,呈现生动内容。以电子屏为例,传统的电子屏主要以文字为主,内容主要是通知、考风考纪、注意事项,多为口号、标语、重复式的话语,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警示作用不大。学园创造性地将动画、图片引入到电子屏中,使电子屏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如考试周期间,园区中心主电子屏上显示出一道微积分题,并配有文字:“这道题你会了吗?”引发了学生和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同学们纷纷驻足并拍照留念,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澎湃新闻、看天下、浙江在线、钱江晚报等50余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或转载。二是充实内容,重新打造线下媒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宣传橱窗关注的人越来越少。为充分发挥橱窗的宣传教育作用,使橱窗重新焕发生机,学园在内容上狠下功夫,一改以往用橱窗布置学园工作的做法,将学生书法作品、绘画作品、摄影作品等放入橱窗内,策划了“印象蓝田”学生作品展。橱窗的内容丰富了,学生就愿意驻足观看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传统媒介焕发青春,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学园文化氛围,凝练和提升了学园文化内涵。

4、傾力打造宣传员队伍,促进信息分裂式传播

为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分裂式传播的特点,蓝田学园积极建设由教师、学生组织宣传骨干、团支部宣传委员等组成,覆盖各个层面的学园宣传员队伍,形成宣传合力。在教师层面,建立了宣传工作一周一报机制,每周定时上报本周的工作快讯和宣传要点,然后就宣传内容、宣传渠道、宣传支撑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并按要求及时报送给上级部门;在学生组织层面,改变了以往各学生组织“各建各的平台、各做各的宣传”的现象,将所有活动的宣传、报道统一纳入到学园官方网站、微信中来,进一步规范了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同时,确定各组织的宣传工作负责人、宣传联络员,定期召开学生组织宣传工作通气会,探讨活动宣传的时效性和提升空间,制定了学生组织信息报送制度;在团支部、班级等基本单元,注意利用宣传委员这一岗位,积极调动宣传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宣传委员的作用,努力改变以往班团宣传“没事做”的局面,通过线上班团展示等方式将班团的宣传工作盘活,同时,也将学校学园的最新宣传信息及时传播给广大学生。为牢固树立学园宣传员队伍的宣传意识,不断提升他们的宣传能力,学园整合多方资源,开展了宣传员队伍系列培训。先后邀请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彭凤仪研究员、杭州帕格尼尼工作室设计总监、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校报学生记者、求是潮摄影大牛等进行新闻稿写作、PS、DV等方面的指导。共组织培训8期,培训500余人次,大大提升了宣传员队伍的宣传能力和水平。

三、经验与思考

1、转观念:从“以我为主”到“以人为本”

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以学生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有没有效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第一要素。而传统的宣传思想工作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模式,是一种“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其重点是对内传播,主观性强。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宣传的时效性、互动性更强,内容也更丰富,学生正在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向信息的主动获得者转变,他们可以独立自由地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甄别和筛选,主动过滤一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信息,保留和接受与他们欣赏喜好和审美品位保持一致的信息。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该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不断转变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导向,构建“你说他说”的多向传播模式。在宣传内容上要做到三“多”,即多关注师生身边的事例,多反映师生的切身感受,多出师生乐于接受的精品,即应以受众关心的题材为主,强调客观性。在宣传内容上要做到三“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

2、树旗帜:从“面面俱全”到“立好旗帜”

很多师生认为宣传思想工作很“虚”,无法“立竿见影”,立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显著效果,也不能直接形成实实在在的成绩,似乎很不重要。而事实恰恰相反,依托各种宣传渠道,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在日常宣传思想工作中,思想引领不能放松,不能为了抢热点、抓热点就降低思想性,而应该想方设法有效地吸引学生关注,认真研究传达者、信息内容、沟通渠道和受众等因素对思想引领效果的不同影响,有意识地将我们的宣传意图“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将思想性融入到日常的宣传思想工作中,使思想引领更加可亲可信,更加深入人心,因而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此外,还要注重使用朋辈教育的模式,树立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发挥他们的榜样引领作用,增加思想引领的实效性。

3、改话语:从“少一些套路”到“多一些真诚”

高校传统的宣传话语形式比较单一,语言表述过于正式,宣传内容相对全面并且空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存在较远的距离。鉴于目前多点对多点的网状结构宣传格局,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从他们同辈人的角度来叙事说理,用他们易于接受的语言来发声,少一些传统的套路,多一些真诚的语言,尝试用青年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话语来表达,我们所做的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被认同、被接受,并最终达到内化的目的。此外,在新时代,媒体受众被不断细分,之前基本差异性不显著的普通受众被逐步划分为兴趣类似或者利益攸关的小团体,即“小众”。如何在精细化的“小众化”时代占领制高点,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具个性化和亲和力,覆盖更多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也是当前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4、建队伍:从“单枪匹马”到“群策群力”

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光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负责宣传工作的老师是绝对不够的。要引导师生逐步改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宣传部(口)的工作”这一陈旧观念,引导他们在平时、从生活点滴中关注宣传工作,进一步明确所有工作“个个都是形象点、处处都是宣传点”。同时,大力拓宽宣传渠道,延伸宣传触角,从“立德树人”的高度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整合资源,突破“小部分”局限,建立“大宣传”格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

[2]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舆论学[M].林珊.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6.

[3] 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4] 曲波.意识形态建设视阈中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6(2)41-45.

[5] 莎日娜.大宣传格局下加强高校新媒体整合发展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1)104-107.

【作者简介】

史龙鳞,男,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云峰学院分团委副书记.

李梓均,女,浙江大学求是学院蓝田学园分团委副书记.

猜你喜欢

宣传思想工作举措创新实践
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学习的思考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