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党合作文化的形成及传承路径研究
——从“五一口号”的视角
2018-03-31魏心凝李文献
魏心凝 李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政治制度不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来抽象评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国政治制度模式。”[2]新时代,要使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更加鲜明,更具有引领世界的风范,就必然要研究好、传承好、发展好我国独有的政治文化。2018年是“五一口号”发布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是脱胎于“五一口号”的发布。无论从形成逻辑上看,还是从价值凝聚上看,“五一口号”都对多党合作文化的发生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因而十分有必要理清“五一口号”和多党合作文化的逻辑脉络,构建和谐稳定的政党文化。
一、从“五一口号”的视角看多党合作文化的形成逻辑
(一)意识的共同体:“五一口号”印刻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历史记忆
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升华和表现,而一切社会意识又是由具有主体性的人通过社会实践产生的。促使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得以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和一种内在价值的直接和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系列历史实践,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一口号”的发布。“五一口号”的发布有着错综复杂的时局背景,这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卓绝智慧和各民主党派的抗争心血,而这正是形成多党合作文化的历史情感基础。
一方面,国民党对和平民主的破坏、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英勇抗争是环绕在“五一口号”发布前后的主旋律,它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鲜明而深刻的共同历史记忆。1946年1月,国共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对于停战协定所代表的和平民主新形势的到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人士是表示欢迎和严格遵守的。但是好景不长,国民党很快暴露出其真实用意。1946年2月至5月,国民党右翼势力先后做出许多破坏民主、违背协议的暴行,包括殴打民主人士郭沫若、李公朴等人,指使暴徒捣毁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等事件。[3]并于1946年6月公然发动内战。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争取和平与民主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946年6月,各界民主人士多次发起要求和平的请愿活动,但都没能得到国民党的正面回应,反而遭到了大规模镇压,造成多起惨案。[4]国民党自食其言,实行假民主真独裁。种种行径最终使得各民主党派清醒过来,他们逐步认清了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的真面目,意识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破灭。
而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待各民主党派的态度却与国民党截然相反。1946年7月,“李闻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遭遇立即表示深切的同情和关心。1947年10月,民盟被国民党强制解散后,新华社立即发表《蒋介石解散民盟》的时评,表明立场,明确批判和抗议了蒋介石的暴行,赞扬了民盟与共产党携手战斗的光辉历程,鼓励民盟不要放弃,重新投入到革命的潮流中。[5]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血泪斗争虽没能争取到和平局面,但却充满了崇高和悲壮的精神意蕴。尤其是在民主事业遭受挫折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相互扶持、同舟共济,使得这一段英勇斗争的历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记忆,积淀了两者共同的历史情感。而情感正是一切文化的始源。它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患难与共、肝胆相照的深厚情谊,同时也为后来“五一口号”的发布以及它所得到的响应埋下了伏笔。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正式发布。它一经发布,就相继得到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救国会、民促等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和赞赏。这使得“五一口号”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路程上的里程碑,对中国结束旧的政治局面,开启新的政治篇章具有重大意义。[6]与此同时,“五一口号”的意义又不仅仅在于政治。它经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曲折斗争的历史实践而凝结了集体的意识,升华为一个沉淀了集体记忆、情感与价值的文化符号。而这便是多党合作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文化根基。
(二)文化的交汇物:“五一口号”蕴含着近代多元政治文化交互影响的痕迹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五一口号”的发布作为一个历史事件,得以承载一段历史的共同意识而上升为文化符号,成为多党合作文化的一个发生点;而从“五一口号”的内容来看,其本身就显露出鲜明的文化震荡与文化交互的印记,是近代多元政治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它包括了三方面的影响痕迹。
其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滋养是多党合作文化的深层根基。
首先是“大一统”这一源远流长的政治文化。“大一统”的思想起源于孔子作《春秋》,后由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后,便深深地扎根于各朝各代。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都把“天下一统”视为凛然不可侵犯的正道。但“大一统”又不仅仅指地域上的统一,它更多地蕴含着政权一统、思想一统、文化一统的意味。尤其是到了近代社会,在经历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阵痛之后,“大一统”从传统的保卫封建王权的观念升华为对整个中华民族、家国命运的强烈关注。这是驱动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斗争与合作的深层因素,也是使得双方能够求同存异,携手面对强大的敌人而形成深厚友谊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和合精神”这一贯穿于儒家文化始终的思想资源。“和”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精神主旨,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合精神囊括了和谐平稳、和衷共济、包容多样、和而不同的精神,是宝贵的政治文化资源,对多党合作文化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合精神并不是否认矛盾、排斥差异,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之上谋求以“中庸之道”来求同存异,从而使各方有进行对话和协商的基础。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多党合作制度使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能够放下差异,为着共同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这是对传统文化和合精神的良好继承。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理论是我国多党合作文化得以形成的最重要内核。
马克思、恩格斯与多党合作有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一是必须要确保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只有无产阶级才是打破资本主义旧世界枷锁的根本力量。《共产党宣言》中提到:“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7]二是在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前提下,有必要形成与其他阶层的广泛的联合。《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8]以此为手段来进一步谋求最后的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两个观点对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多党合作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中国共产党为了夺取革命的胜利而建立的统一战线就脱胎于此。毛泽东在1919年所作的《民众的大联合》即为统一战线思想的萌芽。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主张各行业工人、农民、教师、学生与女性均结成本阶层内部的“小联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民众的大联合”。到后来抗战时期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以及《〈共产党人〉发刊词》则标志着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统一战线思想就成为后来“五一口号”中号召全国各阶层联合起来进行革命的思想资源。
其三,近现代文明中的民主政治观念给予了我国多党合作文化有益的参考。
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与改革的主题经历了由器物层面、制度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逐步深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为争取强国富民、抵御外侮的重要途径就是向西方求索,实现现代化。自洋务运动清政府派遣政府官员、留学生出国探访以来,中国向西方世界的学习就打开了一个窗口,此后,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观念就如波涛一般在近代社会泛起层层涟漪。与此同时,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也在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经由中国本土革命斗争的实践,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民主政治文化。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各民主党派都是争取民主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一经产生,就为着共产主义而奋斗,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而各民主党派也从各个角度提出民主政治的构想与途径。第三党明确指出要联合广大劳动人民进行反帝斗争,建立平民政权,青年党态度鲜明地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可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从一开始就有着相同的政治追求,即对民主的追求,而这也成为贯穿多党合作文化的一条主线。但必须看到,我国的多党合作文化虽受多元政治文化的影响,然其主体精神却脱胎于我国独特的革命实践中,经由实践的锻炼凝结成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戮力同心的崇高精神,成为多党合作文化的内核。
(三)精神的凝结核:“五一口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同心奋斗的崇高精神
其一是民主精神。民主观念虽由西方文化的刺激产生,但其一在中国传播开来就立刻被注入了中国独有的革命斗争实践,从而升华为一种宏大的精神与价值,反过来支撑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艰苦斗争,加深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革命情谊。“五一口号”发布后,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以礼相待,邀请他们共同协商政协会议的召开事项,在讨论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充分交换意见,反复磋商,言路畅通,气氛平等融洽。反过来,各民主党派也一直是追求民主的坚强斗士。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前,各民主党派一直追求“要把中国造成一个十足道地的民主国家”,[9]走“不偏不倚”的相对中立的第三条道路。然而国民党全面内战的发动以及对各民主党派的迫害使得民主党派逐渐看清现实,打破幻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主张。而1948年4月30日,“五一口号”的发布更是使各民主党派振聋发聩,他们认识到只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中国民主的希望。
其二是爱国、团结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为国出力,与国共一道为抗战胜利而努力奋斗,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游行和抗议活动。救国会、第三党、中国青年党等纷纷创办报刊,进行抗日的舆论宣传,这表现了各民主党派的爱国精神。而对“五一口号”的响应则是各民主党派爱国精神在新形势下的表现。他们认识到响应“五一口号”,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对历史潮流的顺应。“五一口号”在这个意义上就具有了发扬各民主党派爱国传统的精神价值。团结精神同样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优良品格。“五一口号”发布前,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是彼此扶持、相互同情的关系。“五一口号”发布后,各民主党派纷纷响应,真正、彻底地站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面。“五一口号”的第四条和第五条号召各阶层联合起来而战斗[10],相当于建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宣言书,它开启了民主政治的新篇章,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团结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五一口号”经由历史事件,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历史情感和历史记忆,升华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勠力同心的高尚精神,成为多党合作文化得以形成发展的关键历史节点。而在思想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要重视“五一口号”,做好多党合作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新时代多党合作历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1]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传承好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多党合作文化。
(一)要传承好“五一口号”发布以来形成的多党合作文化
其一,要加强多党合作文化体系建设,为多党合作文化的传承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要构建好多党合作文化的纵向发展结构。对多党合作文化中蕴藏的传统文化资源、社会主义文化资源加以深入挖掘,梳理出古代有关政党的文化脉络,近现代有关政治文化的理论资源,当代政党文化的新发展,以揭示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政党文化的特征与流变。其次,要构建好多党合作文化的横向体系结构。横向体系结构应以新时代环境的新变化、党政关系的新变化、各民主党派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的新作用、理论的新发展等为要素,构建起一个全面而又有内部层次结构的体系。以纵向发展结构和横向体系结构为框架建构起多党合作文化体系,是传承多党合作文化的第一要务。
其二,要加强党史国史教育,以情感渲染、国情教育等方式加强对多党合作文化的继承。首先要在教育内容上加大多党合作文化及其历史的比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2]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国史教育受到了更高的重视,教育系统内部尤其是高校系统加强了国史教育的比例,各级党政机关也加紧落实中央精神,多次举办党史国史专题讲座。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即大多数讲座流于形式,教育内容过于枯燥,教育效果不甚理想。因此,要积极探索教育方法的革新。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氛围和产品进行多党合作文化的教育,加强情境教育,寓教于境。此外,还要学会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在线上传媒加强对多党合作文化与党史国史的教育,以新奇有趣、生动活泼的方式吸引受众,将多党合作文化真正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情境之中。
(二)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新时代的多党合作文化
其一,要在制度载体上寻求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模式,弘扬我国自己的制度文化。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制度自信”。在当前国际竞争中,除去物质文化等硬实力的较量外,一国的根本制度是影响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资本常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我国的民主制度进行抹黑和歪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坚持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中,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方式的协商民主更是应该着力建设的内容。一方面要坚持协商民主的优势,将协商民主纳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中,保障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权。另一方面则要在制度中贯穿制度文化的核心理念,把客观的制度外壳转化为内在的精神文化,砥砺人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程中将多党合作文化加以传承和创新。
其二,要在话语体系上寻求变革。探索多党合作文化的话语新意,争夺话语权,让中国声音走向世界,让中国的政治文化为世界所认同。1970年,福柯在演讲《话语的秩序》中说道:“话语其实是某些要挟力量得以膨胀的良好场所。话语与禁令交锋的地方恰恰说明了它与欲望和权力的联系。”[13]话语就是权力。能不能讲出中国的声音,让中国的制度文化、政治文化走向世界,最重要的是能够占据话语权的制高点,创造一套让世界认可的话语体系。当前我国多党合作文化的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话语体系和话语内容都带有一定的教科书哲学和阶级决定论的色彩,因而无法取得外界认同。此外由于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短平快式的消费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话语逐渐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政治文化”“政党文化”这一类表彰着传统与权威的、具有宏大叙事意味的话语正面临着被消解和戏谑的挑战。在这双重困境下,多党合作文化的话语创新、话语体系变革就更为紧迫了。变革多党合作文化的话语体系,一要借鉴外国的优秀理论成果和历史研究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寻求研究方法的突破;二要寻求话语方式的创新,及时把握时代的最新动向,善于借助新媒体时代的话语平台,面向广大人民的生活世界,坚守主流话语价值情怀,牢固树立话语权,让我国的政党文化扎根大众,走向世界。
三、结语
“多党合作文化”这一语词是中国所独有的,它不同于西方多党制以“竞争”“博弈”和“交易”为内核的政治文化,而是我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多党合作文化的形成缘于一个契机的激发,这就是“五一口号”的发布,它使得传统文化的底蕴和近代以来中国政党文化的交锋有了一个具体而实在的着力点和生成点。正是围绕着“五一口号”发布前后的一系列斗争实践,多党合作文化才得以产生,并逐渐成为一种精神支撑,砥砺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