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提出依据及实践要求

2018-03-31冀荣珍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日益增长生产力时代

左 华 冀荣珍

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对社会实践成败至关重要,对历史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了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可是由于后来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把握好这一矛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失误。之后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科学研判国情,认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据此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成功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事业。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甫一提出,就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反响。我们必须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有一个科学认识,才能真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内涵

(一)学术界的不同解读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它“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在矛盾中居于主导地位;从社会矛盾产生因果机制看,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态是造成现阶段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2],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一点,学术界并无多大分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包括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需要的概念,学术界对此也无异议。而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内涵,学术界看法不尽相同。

有学者把“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解读为经济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如中央党校科研部主任韩庆祥从需求与供给角度指出:“今天我国发展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南北部、各个行业之间、各个部门之间、人和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突出,平衡和平衡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二是发展不充分。这既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是很高,也体现在中国制造需要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升级。”[3]韩庆祥认为,所谓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经济及发展机制方面的内容。中央党校研究生部主任辛鸣在谈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时,主要列举了一些经济社会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并且强调“扭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继续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夯实经济基础。”[4]辛鸣所谈“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主要指经济方面。可以说,二者的阐述反映了学术界一部分人的看法。

也有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不平衡不充分”不仅仅指经济领域,也应该包括政治等其他方面。这部分学者中的代表有胡鞍钢和冷溶等。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指出,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尚不充分,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和社会公平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与自然发展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经济建设与总体安全仍然不平衡,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特别是胡鞍钢在详细阐述了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体现”后指出:“此外,民主、法治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5]不难看出,胡鞍钢认为不平衡不充分应包括政治方面。冷溶在人民日报撰文阐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时指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来都不是单纯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因素来看的,而是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6]很明显,冷溶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应该包括政治方面以及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二)全面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鉴于学术界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不同解读,笔者认为必须对其内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做到全面准确地把握,才能有效指导实践。

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必须正确看待“不平衡不充分”在十九大报告中表述的不同。把握“不平衡不充分”的内涵不能仅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表述孤立地看,应该综合起来看,将这些不同理解为是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对“不平衡不充分”的阐述。它们是逐层展开的关系,既强调了经济建设方面,又没有排除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

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科学分析方法。生产力发展是第一位的,在推动社会变革中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地位。“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7]“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8]。毋庸置疑,经济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必须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个科学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有着作用和反作用的现实过程,并不是单线式的简单决定和被决定逻辑。我们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是因为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难以奏效,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增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只有既解决好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的问题,又解决好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综合效应。”[9]经济基础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没有政治等领域的改革发展,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也不可能。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出现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群体之间的不平衡很难说是单单的经济问题。所以,无论就经济本身也好,还是就社会生产力来说也好,政治都不应简单被排除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外。

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必须对我国政治制度有坚定自信。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有优势的,它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充分的空间,特别是党的领导为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辉煌成绩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指向显然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必须清醒认识到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总体上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主要矛盾的变化说明其具有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理论依据。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基于以上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一个变化性的概念,我们应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中把握其内涵。现阶段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在承认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优势的前提下,主要着力于经济社会方面,同时涉及到政治、生态等方面,而政治方面也主要指公共服务、法治等问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符合人的需求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论断。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科学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一)现实依据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GDP稳居世界第二,已经摆脱了落后生产力的发展局面,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产业结构调整、所有制、分配领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占据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得民心。十八大以来,党的凝聚力、领导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继续巩固,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发展中国的认识在民众的心目中进一步扎根,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人民群众希望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下更加平衡更加充分地发展,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

但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社会内部各要素、各方面、各布局、各主体的发展不平衡,比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发展不平衡,国家、社会、个人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不充分主要表现在社会发展动力不充分、社会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质量和效率较低等等。这些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10],进一步指明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国际上正在进行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我国必须把握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有效排除外部势力的干扰,在党的坚强有力领导下,集中力量搞建设,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二)理论依据

生产力发展会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任何不顾生产力的发展而简单希望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劳永逸,跨入“共产主义天堂”,都是空想。满足人民对民主、公平、法治、安全、环保的需求,从根本上还是要靠发展来解决。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因此,必须按照规律来推动社会发展,不能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生产力的发展孤立地强调生产关系变革。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指经济社会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准备物质条件。虽然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生产能力不强的问题已经解决,但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生产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向社会发展更高阶段迈进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质条件。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定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符合我国实际,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实践要求

(一)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之间利益的高度一致性。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能够代表人民利益执政,这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得以解决、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12]。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十四条基本方略的第一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3]。

“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4]。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其不断解决,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必须增强“四自”能力。一是增强自我完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觉接受监督,做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模范,“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15]。二是增强自我提高能力,增强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能力,提高正确解决人民内部利益分配问题的能力水平。三是增强自我革新能力,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四是增强自我净化能力,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16]。刘少奇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必须和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如果和群众联系不好,就要发生危险,就会像安泰(作者注:安泰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他的力量来自抚育他成长的母亲——“地神”,当他接触地面时,力大无穷,而脱离地面时,力量就消失了。有一次,敌人利用这个弱点设法把他诱到半空中杀死。)一样被人扼死。共产党人也会被人扼死的哩!党什么也不怕,就怕这一项!”[1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18]。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论断就是从人民的需要出发得出的。“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19],这一表述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因此,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解决主要矛盾的力量之源,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20]。

(三)明确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

新时代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制约因素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在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的同时,更好满足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保等其他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就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经济发展始终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基础,必须坚持市场经济决定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进一步激活人民群众劳动创造的积极性;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转换,提升发展质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为平衡充分发展提供重大战略支撑。同时,在发展中注重社会效益,提升社会文明、补齐民生短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应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如完善产权制度,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等,当然这些要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

(四)坚持基本路线

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险滩。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牢牢把握基本路线,不容许有丝毫动摇。基本理论、基本方略与基本路线是内在一致的,它们统一于实现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实践中。因此,必须全面把握基本国情的“变”与“不变”,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着眼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把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调动起来,使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更加充满活力,努力向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五)保持坚定昂扬的奋斗精神

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将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阻力,必将进行具有新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坚定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过去解决温饱问题和落后生产力的问题需要大干苦干,现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需要巧干实干。改革开放靠闯靠试靠解放思想取得了非凡成就,之后的改革开放更需变革的勇气和魄力。在需求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态势下,在市场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条件下,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环境下,党面临着现实和长远、一元和多样、集中和民主、国内和国际等多种需要协调的问题,必须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绝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解决的。无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法治国家建设,无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无论是培育新业态还是建设美丽中国,无论是面对老龄化问题还是解决新就业问题,都需要有战略定力,协调推进,锲而不舍。旧矛盾的解决锻造了优秀精神品质,新矛盾的展开将续写这些优秀品质,并将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创造新的奇迹,铸就更加壮美的精神之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70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346.

[2]王宪起.科学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N].学习时报,2017-11-10(02).

[3]韩庆祥.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特点[N].浙江日报,2017-10-21(07).

[4]辛鸣.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人民日报,2017-11-03(07).

[5]胡鞍钢,鄢一龙.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EB/OL].(2017-10-28).http://www.rmlt.com.cn/2017/1028/501361.shtml.

[6]冷溶.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N].人民日报,2017-11-27(07).

[7][8][9]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1) .

[10]习近平.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03-09(0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

[12][13][14][15][16][17][18][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0]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猜你喜欢

日益增长生产力时代
巴斯夫改进凹凸棒土添加剂供应 满足各主要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适应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的优秀诗歌作品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