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学术与中医药期刊

2018-03-31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中医药

李灿东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1],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发展的高度重视,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牢固树立“大健康”理念,在这背景下,中医药资源作为独特的卫生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其潜力和活力不断激发释放[2]。中医药期刊作为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不仅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医药学术创新成果的窗口,更是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只有立足中医药优势资源,打造高质量精品期刊,才能有效传播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持续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健康中国”战略。

1 中医药科技期刊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

1.1 中医学科优势突出,迎来发展大好时机 历代医家通过不断深入观察和反复临床实践,采用与其他医学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创造性地总结关于人类健康与疾病知识,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技术方法,建立具有“五大特色”“六大优势”的独特中医医学体系[3]。“五大特色”是指个性化的辨证论治、调治求衡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六大优势”是指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他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工作者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依托“一带一路”逐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宝贵资源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

1.2 紧抓战略发展机遇,中医药事业成绩斐然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我国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已同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86个中医药合作协议[4]。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展示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医针灸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按照“一带一路”总体部署,立足沿线各国不同发展现状,我国将逐步完成以下几项任务:① 建立健全中医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在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区域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中医药国际医疗基地项目;② 加强中医药国际教育及文化传播体系建设:与沿线国家合作办学项目,遴选、建设中医药国际教育基地项目,积极推广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项目;③ 推动中医药国际科技体系建设:开展高层次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和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项目;④ 加快中医药国际贸易体系建设:整合、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5]。

1.3 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中医药科技期刊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 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医药科技期刊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在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学术期刊平台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特别是SCI和MEDLINE数据库收录的中医药科技期刊更是受到中医药科研工作者的广泛认同[6]。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出版协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中医药科技期刊取得长足的发展,极大活跃了中医药学术氛围,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当前,中医药科技期刊处于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把握科技媒体出版规律,实现产品创新,更好地顺应中医药事业和出版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从办刊思路、办刊模式、办刊方法、办刊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推出有影响力的品牌期刊,更好地为广大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服务。

2 中医药科技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2.1 中医药科技期刊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中医药期刊诞生发展的时间较短,从最早创刊于1792年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到现在也就只有220多年的历史。自1908年至1949年,我国创办的中医药期刊目前尚存260余种,且大部分保存不完整。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持续发展,目前,我国中医药期刊有150余种,占我国医学期刊总数的1/7左右。近年来,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取得长足发展。2.1.1 品种数量不断增长 在2000年,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有100余种,在2014年、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第二批学术期刊名单中,中医药科技期刊有150余种。新增的刊物主要为优势重点领域、前沿空白领域和新兴交叉领域的学术期刊。

2.1.2 学术水平稳步提升 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统计,近十年来,我国中医药核心期刊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保持持续增长,其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逐步上升趋势。

2.1.3 品牌特色日益鲜明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中医学、中药学、针灸学、骨伤科学等较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科技期刊群[7]。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代表我国学科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如《中医杂志》英文版、《中草药》英文版等。

2.1.4 改革创新不断深化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的步伐,中医药科技期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2017年1月,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以中华中医药学会为代表的学科刊群,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和中医药科技期刊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医药期刊编排规范》团体标准正式首发,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期刊集群效果正在显现。

2.1.5 政策支持效果明显 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六部委联合推出“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0年首次在“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增设“期刊奖”,于2011年启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于2013年、2015年两度开展“百强科技期刊”评审推荐工作,于2014年下发《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 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于2015年下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均为科技期刊的规范管理、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创造良好条件。

2.2 中医药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地区分布上来看,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分布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以北京地区所占比例最高(约占 1/4),而青海、宁夏、西藏等西部地区中医药科技期刊较少,这种地域间的不平衡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医药学术在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8]。

2.2.2 结构不够合理 ① 在类别结构上,中医药科技期刊主要包括学术、指导、技术、检索、科普五类。其中有90%的中医药科技期刊属学术类,而指导、检索、科普类期刊数量偏少,这种期刊布局结构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9]。② 在学科分类上,大多数中医药科技期刊集中在中医、中药、针灸、骨伤等,且同类刊物内容较为相似。从中医药学科发展需求看,协调有序的中医药期刊系列尚未形成,一些急需办刊的专科尚处空白。目前的中医药科技期刊大多属于应用研究的期刊,而基础研究的期刊较为薄弱,发文数量也相对较少[10]。③ 在刊期结构上,双月刊期刊占大多数(约70%),出版周期较长,与当今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要求不相适应。④ 在文种结构上,大部分中医药科技期刊文种为中文,外文版期刊数量较少,文种也仅限于英文、日文、葡文、朝文等,这与国家推广中医药国际文化传播的要求差距较大,这将影响中医药对外宣传和学术交流。

2.2.3 学术影响力不高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研制的2016年度中国学术文献大数据研究结果显示:2014—2016年,中国大陆213.1万个科研人员平均每年在国内6 449个学术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13万余篇,其中与中医药、传统医学、替代医学相关的文章约12万(约占10.62%),表明我国已是中医药学术文献产出大国和出版大国,但2017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目录中,仅9个与中医药相关期刊入选(约占5.14%),说明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影响力距离学术影响力强国、学术期刊出版强国差距仍很大[11]。特别是中医药学术论文大量投往国外期刊发表,表明中医药科技期刊的总体影响力不高,且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其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中医药学术创新水平,并对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和中医药学术文化话语权构成严峻挑战。

3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三种[12]。

3.1 定性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同行评议、期刊的主办单位、编委会组成、创刊时间、期刊品牌知名度、发行单位等。

3.2 定量评价指标 主要包括期刊影响因子、H指数、期刊声望指数和特征因子、载文量、基金论文比、被引情况等。

3.3 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或组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根据时代背景、行业需求和出版导向等进行评审,对定量评价结果进行修正。

4 中医药科技期刊注重中医思维特点

中医药科技期刊在科学发展中必须转变办刊观念,准确把握期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内涵建设,树立特色办刊理念,注重中医思维特点。整体观念是中医辨证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从整体而非局部的方式进行争端,其主要特征是强调诊断过程中的整体性原则。中医学把天、地、人、时的统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相应的理论框架,即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整体观;以人体为中心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的“天人合一”观;强调时间、空间有机结合的“时空统一”观。中医药科技期刊要牢牢把握以上主要特点,才能确保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出版质量。

4.1 有机整体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4.2 天人合一 中医学也非常重视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

4.3 时空统一 中医学强调人体是时间、空间有机结合,人的一天要经历早中晚,一年要经历春夏秋冬,一生要经历生长壮老已。人生活于天地之间,处于东南西北中。人自身的脏腑在躯体内具有一定的空间结构,不同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也与自然界中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因此人是一个空间、时间相互统一的生命体,是个整体的概念。

5 中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

5.1 内容为王:办专业化、精品化期刊 中医药学术期刊要靠内容吸引读者,高质量的期刊要“以内容为王,靠专业化、精品化取胜”。这就要求中医药科技期刊要立足于自身优势,不做“大”而“全”,要做“专”和“精”,找准自己的独特定位,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作者和读者[13]。首先,专业化的中医药学术期刊要求做到“三贴近”:贴近中医药行业实际、贴近中医药读者需求、贴近中医药学术前沿热点、难点与焦点。这就要求做到以下两点:① 充分发挥主编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刊物专业化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主编是刊物的灵魂,决定了刊物的定位与特色。② 实现编辑学者化、专业化:这是刊物专业化发展的前提。编辑要练好内功,要争当所属领域的学者与专家,要做自己负责栏目的行家;要熟悉所属领域知名学者的基本情况,这样才有利于组稿和约稿。其次,精品化的中医药学术期刊在创立之初要有明确的定位,且读者及服务对象也较为明确;要重视选题、优化选题,保证期刊特色,形成“名栏”,创出“名刊”;要靠优质服务,促进品牌期刊成长[14]。

5.2 思维导向:遵循中医规律、突出中医特色 要针对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给予相对宽松的办刊政策。不同的中医药科技期刊要立足于不同的学术特色和学术定位,着重突出中医特色;遵循中医期刊发展规律,通过政府调控手段,有效整合期刊资源,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医药科技期刊体系;根据中医药国际化的特点,适当增加期刊外文版的编辑与发行,扩大期刊海外影响力;根据中医药学科特色,逐步探索符合中医药期刊实际的标准规范和评审标准,鼓励中医药科技期刊永葆中医药特色。

5.3 与时俱进:“互联网+”发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对传统中医药期刊的载体形式提出挑战;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全时性对中医药期刊的出版周期提出挑战;受众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对中医药期刊内容的呈现方式提出挑战;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对中医药期刊内容生产方式提出挑战[15]。中医药期刊的工作理念、实现路径、任务目标和总体要求都要与时俱进,自觉接受“互联网+”模式的改造[16]。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在期刊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在渠道上追求便捷、快速,在服务上追求特色化、分众化,在传播方式上追求多媒体化、多平台化,从内容、渠道、技术、服务等方面促进期刊转型发展,提升中医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5.4 借船出海:衷中参西 我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国际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在目前中医药期刊国际影响力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与国际大出版商、知名医学期刊杂志社等合作,“借船出海”,以加快出版效率,提升中医药期刊影响因子,扩大期刊认知度,增强期刊品牌影响力[17]。

5.4.1 促进期刊创新转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① 严格学术标准,培养沿线学术专家:中医药科技期刊要以国际学术标准为准绳,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培养沿线学术专家,提升中医药期刊的品牌效应,扩大国际影响力[18]。② 优化审稿机制,提高期刊审稿效率:中医药科技期刊要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专家加入审稿队伍,提升审稿队伍专业水平,拓宽审稿队伍国际视野。③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科技期刊要密切关注沿线区域中的中医药创新科技成果,特别是区域内重大的科研项目进展情况,要持续与区域内中医药科研人员、专家保持紧密联系,及时针对高水平或重大研究成果进行组稿、约稿,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5.4.2 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中医药科技期刊要以准确的定位、鲜明的特色在中医药健康传播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健康中国建设。① 要坚持正确办刊方向,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要把握好中医药主流发展趋势,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科学的健康理念作为指引,借助融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展示健康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为健康中国建设营造有利的学术环境和提供全方位的理论支持。②在深度融合上下苦功夫。要依托全媒体传播渠道,推进中医药科技期刊创新转型,创新期刊内容表达方式,深化服务,全方位、多形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19]。③ 推陈出新,创新发展。中医药科技期刊要始终以人民健康需求为中心,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分众化的服务框架,科技作品要力争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健康需求,通过精准健康传播,提升全民健康意识,服务健康中国。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学术期刊中医药
科技期刊的分类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科技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科技期刊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