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8-03-31薛华

防护林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薛华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2.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气候的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世界上最具生态特点和生物多样性的代表地区。秦岭主峰太白山地理位置特殊,兼有南北气候、地理和动植物种类分布的特点,是我国大型物种基因库之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65年,是我国首批、陕西省第一个建立的以保护典型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华北、华中、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完整,古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保护价值极高。

1 保护区概况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地跨陕西省的太白、周至和眉县,地理坐标介于107°22′25″—107°51′30″ E和33°49′30″—34°05′35″ N之间,东西长45 km,南北宽34.5 km,顶峰拔仙台海拔3 771.2 m,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太白山主体由东西向的主脊和向南北两侧延伸的多条支脉所构成,低山区广覆黄土,中山区花岗片麻岩柱峰林立,高山区保留着第四纪冰川的遗迹。保护区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由于太白山体高大,水热条件随地势的升高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明显的梯度气候,分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年均温12.9 ℃,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17.2 ℃,年降水量580.0 mm,年相对湿度71%,无霜期220 d。保护区总面积56 325 hm2,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其中核心区面积32 378 hm2,缓冲区面积10 832 hm2,实验区面积13 115 hm2。有林地面积45 726 hm2,森林覆盖率92.59%,区内土壤有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棕壤、褐土等。保护区水资源丰富,发源于太白山南北坡的河流主要有太白河、红崖河、黑河、汤峪河、霸王河和石头河,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形成了独特、复杂和多样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种类及其丰富的生物资源[1]。

2 太白山的生物多样性

2.1 物种多样性

2.1.1 野生动物 太白山山峦起伏,森林茂密,沟壑幽深,河流交错,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环境。太白山是古北界和东洋界动物的交汇地与过渡地带,南北坡动物差异较大。北坡以古北界动物为主,南坡以东洋界动物为主,并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带。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共有脊椎动物5纲28目79科334种,其中鸟类14目40科218种(亚种),兽类7目25科72种(亚种),两栖类2目5科10种,爬行类3目6科26种,鱼类2目3科8种,有昆虫22目16科199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羚牛(Budorcastaxicolor)、红腹角雉鸡(Chrysolophuspictus)等39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小麂(Muntiacusreevesi)、画眉(Leucodioptroncanorus)等26种。

2.1.2 野生植物 太白山山体高大,生态条件悬殊,为各种植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太白山处于中国——日本和中国喜马拉雅两个植物亚区的分界线上,植物起源古老、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26科597属1783种,苔藓植物62科142属325种,蕨类植物21科40属110种,地衣植物22科51属278种3变种1变型,大型真菌22科55属94种(含2变种)。这些植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独叶草(Kingdoniauniflora)、红豆杉(Taxuschinensis)、太白红杉(Larixchinensis)、连香树(Cercidiphyllumjaponicum)、紫斑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和桃儿七(Sinopodophyllumhexandrum)等,纤维、鞣质、药用、观赏等可开发性植物有1400多种。

2.2 遗传多样性

太白山特殊、多样的生物地理环境使其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特定的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种子植物中,太白山除含有大量华北、华中和横断山脉等成分外,分布有世界性单种属植物37属,少种属植物60属,我国特有植物23属,还有太白山特有种95种1亚种15变种和4变形,占太白山种子植物总数的6%,构成了太白山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太白山自然环境条件的复杂性和相对稳定性,也促使金眶鹟莺(Seicercusburkii)、黄鼬(Mustelasibirica)等动物分化成不同的亚种,所有这些都对太白山的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2.3 生态系统多样性

太白山地形复杂,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土壤、植被、动物等也形成相应的垂直变化。太白山生态系统按大的类型划分有森林、灌丛、草甸、石海等,它们又细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太白山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并有少量的亚高山灌丛草甸生态系统。保护区森林植被分为6个植被型、34个群系和80个群丛,垂直分带明显,从下往上依次为栎林带、桦木林带、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带四个类型。同一类型群系的植物又分布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形成许多生态系统斑块,每一个斑块均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据统计,保护区共有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斑块近200个,这些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太白山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2]。

3 周边社会经济情况

保护区地跨陕西省宝鸡市的太白县、眉县和西安市的周至县境域,与8个国有林场接壤,7个行政村毗邻。保护区内有1户居民、26处大小庙宇和32hm2集体林地,周边地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太白山地区交通条件较好,保护区外围有5条公路与外界相通,有1条8km的林区道路通往保护区内的蒿坪保护站,由保护区外进入区内的人行小道共有41条,其中通往太白山顶峰拔仙台的主要路线有5条。太白山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在保护区周边已建起太白山、黑河、红河谷和青峰峡4个森林公园,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大众旅游,也带动了当地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群众的收入增加。太白山地区已建成比较完善的通信网络,但在保护区鳌山至拔仙台等地的高山区,至今无手机信号,给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

4 保护区管理现状

建区以来,保护区紧紧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古文化遗产、第四纪冰川遗迹和水源涵养地”这个总目标开展工作,设置了机构,配备了人员,进行了林地确权和功能区划,进行了保护区管理局、管理站和巡护哨卡等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保护区三期总体规划,开展了日常巡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和生态旅游工作,加强了保护区的能力建设。

现在,保护区机构健全,制度完善,责任落实,保护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3]。

5 存在问题

保护区经过53年的发展,保护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综合实力不强,知名度不高,自养能力差,还远远达不到全国林业示范自然保护区标准。

5.1 保护区管理人员不足

保护区管辖面积大,但目前实际在职管理人员只有77人,其中工勤岗位30人,这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较低,多为非保护专业毕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知识欠缺。专业技术人员结构不尽合理,自然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和野生动物保护专业人才较少,尤其是高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短缺。保护区主要依靠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保护区没有自主的科研能力。保护区工作人员多集中在局机关,基层保护站总人数仅有20人,各保护站平均人数为5人,一线巡护力量明显不足。

5.2 人为干扰依然存在

尽管保护区采取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区内至今仍然存在着旅游、宗教、挖药、放牧、割竹和教学实习等大量的人为活动,严重威胁着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游人深入到保护区内的数量过多,因櫵采、践踏对森林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宗教活动对薪柴的消耗量急剧增加,使大部分庙宇周围形成“天窗”,香客随意丢弃旧衣物和食品,给太白山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割竹活动不仅影响了大熊猫活动,还使大熊猫出现食物危机。教学实习活动需要采集大量标本,对太白山的珍稀动植物的生存构成威胁。放牧活动会潜在影响昼行性野生动物的摄食或休息,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其种群的生存繁衍。保护区内的可燃物、易燃物积累较多,区内这些大量人员和人为干扰活动,也给太白山生物资源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火灾隐患[4]。

5.3 资源管理手段落后

太白山山大沟深,地形复杂,线长面广,保护区与社区集体林交错分布,入区小道多,违法采集和随意入区现象时有发生。保护区虽然已经建立了50多年,但对资源管护仍停留在依靠人力投入为主的阶段,高科技手段应用欠缺,信息化程度低。在太白山南北坡多处人员进出频繁地段,至今还没有安装必要的红外监控设备以对入区人员实行有效监控,巡护步道维护建设滞后,野外巡护管理经费少,巡护装备差和力量不足,保护区职工主要依靠辛苦的人力付出开展各项工作,野外生活和工作极为不便,致使常规性的巡护管理工作难以持续性开展,区内各种人为干扰活动得不到及时管理和制止,满足不了当前保护区发展需要,严重制约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5.4 缺少科研监测专项经费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始终坚持“保护为本,科研先行”的工作思路,积极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了大量科研监测工作,取得了许多显著的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专家型人才,保护区科研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工作缺少专项经费支持,科研监测设备落后,物种研究水平不高,科研监测深度欠缺,保护区还没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物种监测体系,有些专业科技人员较少,一些工作难以开展,这些都是在今后招聘大专院校学生时首先要考虑到的问题。

5.5 保护区设施设备老化严重

保护区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保护设施设备条件不断完善,基本能够满足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但部分基层保护站的办公和生活设施条件较差。蒿坪保护站建于1997年,年久失修,屋顶漏雨,墙面脱落。嘴头保护站成立于2003年,是由原森工企业旧厂房改建而来,虽经多次维修,但墙体裂缝,墙面发黑霉变,屋顶瓦面破损,已经成为危房。这些房屋受当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投资规模小,建设起点低,设施设备老化严重,已无法适应当前保护区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林业示范保护区建设标准也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持续快速发展。

6 保护管理对策探讨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建立的自然保护区,在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多种学科开展科研监测活动的重要基地。针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因素和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笔者认为保护区在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方面还应该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6.1 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区内人为活动频繁,干扰因素多,而基层保护站管理人员少,巡护力量不足,保护管理难度大。保护区根据工作需要,一方面应该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招聘一批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为每个保护站聘用2名固定管护人员,让他们参与保护区的野外巡护和资源管理工作。

6.2 加强对进入保护区内旅游、宗教、实习和科考等活动的管理,加大保护区宣传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林政执法水平,采取有效措施继续开展严打行动,并将严打与日常执法密切结合起来,在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加强巡护检查力度和频次,坚决打击乱采滥猎等违法活动。

6.3 保护区应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大熊猫监测体系建设为契机,在铁甲树、蒿坪检查站人员进出最为频繁处和平安寺、鳌山、大爷海、南天门、东源口等保护区关键地段建设视频监控系统,对入区人员实施有效监控和管理,以确保区内动植物资源的安全。

6.4 保护区要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突出抓好科研体系和能力建设,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努力提高科研监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成秦岭科研活动的中心和基地,不断提高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6.5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等老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投资力度,结合陕西省重点林区管护站“十线百站”提升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对蒿坪保护站以标准化建设的思路进行维修改造,对嘴头保护站重新建设,并配备先进的办公设备和野外巡护装备,以改善基层保护站职工办公生活环境和工作条件。

猜你喜欢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太白山琐感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夏日太白山 九岳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人间仙境太白山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