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实践要求
2018-03-31何东亚
何东亚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的指引下,取得革命和建设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理念,就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最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平等的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每一个人依靠劳动和奋斗实现个人的美好梦想。
一、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溯源
人民主体地位思想主要渊源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是从实践论的角度来谈社会的主体。主体,从社会构成来看,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群体主体是指以一定的群体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主体,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跨地性的,在三种形态的主体中,群体主体是最主要的实践主体,其具体形式有家庭、团队、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等。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为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障。无产阶级成为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类的最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神圣家族》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3]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已经达到极端恶劣,达到非人性的极点,所以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解放自己,但他必须首先消灭他的极端的生活条件。人民主体性的创立和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人民主体地位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往往不是相一致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体性充分地体现在掌握和控制生活资料的极少数人即资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则丧失了主体性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从这个角度理解,人民主体性成为区别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原则。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结果的最终决定因素。“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4]。列宁充分尊重人民的历史创造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扬民主,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新时代: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发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人民主体地位思想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实践。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并开始从“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人民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也得到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一)毛泽东的人民主体地位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主要渊源和基础之一
首先,科学界定“人民”的概念。毛泽东指出:“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5]毛泽东创造性的发展了“人民”概念,成为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概念。
其次,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党的七大政治报告深刻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毛泽东重视人民群众的强大力量和伟大作用,认为只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人,有了人民群众,就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人民群众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就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实现这个价值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使人民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坚持群众工作方法。毛泽东说过:“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认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7]但他反对群众的自发性,要坚持“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8]。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9]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谋利益,要给人民看得见的物质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把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最高评价标准。“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邓小平延伸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拓展了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邓小平是这样解释“中国共产党的含义和任务”的,“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0]邓小平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一再强调,人民的利益就是制定党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拥护、是否答应,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充分尊重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要的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是邓小平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特征。要多听听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所需所求,要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同时还要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本着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善于总结不断提高。
注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积极参加改革实践,经济上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政治上当家作主成为主人。邓小平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物质利益,提出共同富裕的思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
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只有尊重人才,培养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大胆使用人才。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富有鲜明的人民主体论色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和勇气,是中国共产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着强烈的人民性色彩,更加突出党和人民群众鱼水关系的理论阐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要采用“兼顾”的方法和原则,考虑、衡量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江泽民提出着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12]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发展是第一要义,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和精神实质就是人民主体思想。在这里,“人”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类”,而主要是指人民群众;“本”,不是世界本源意义上的“本体”,是指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胡锦涛指出:“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追求。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3]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加之后来胡锦涛强调的“人民主体”、“人民民主”、“人民幸福”等观点,赋予人民主体以更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党对人民主体理论的高度升华。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出人民至上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新时期发展的最新、最高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指针。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胜利的首要原则。党的十九大报告,习总书记203次提到“人民”、43次提到“群众”,特别是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基本方略,既坚持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又体现了“为人民造福”的执政理念。人民立场,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使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成为全党全国人民高度认同、自觉高举的精神旗帜。
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不断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结成“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认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依靠人民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才能推动历史前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需要在发展变化,人民的主体意识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处理好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让人民群众从经济社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坚持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4]改革发展的目的在于人民,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所以,要坚持以民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增加收入,使全体人民更公平更多地共享到改革发展的累累硕果。
在2018年1月5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开班仪式上,习总书记更是作出了“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的精彩论述。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和原则宗旨。
三、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实践要求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我党长期形成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我们的党、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取得伟大胜利。
(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依据和最高目标
共产党执政本质要求就是为人民谋利益,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是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依据。因此,要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夯实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和理想追求,体现的是社会的高度发展,人民的极大富裕,体现的是党执政理念的人民性、可行性。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就是以人民为执政主体、代表人民执掌政权,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群众的利益至高无上,是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根本理念和最高目标。
(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始终依靠人民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党执政的根本经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结果,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结果。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经历艰难曲折,取得辉煌成就,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是其成功执政的不二法宝。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摆在最高位置,实现人民的利益是共产党执政惟一目的和本质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总结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党始终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作为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根本性经验,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和始终坚持。
(三)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社会主义的最本质规定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40年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高,但同时还存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却没有带动另一部分后富起来,导致部分群众出现心理失衡,甚至危及社会秩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供给侧改革;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尤其注重分配领域的公平,分好蛋糕,促进社会和谐;同时,注重处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削弱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产生的社会基础,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
(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共建”,人民群众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共同创造历史;“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作为社会的主人,理应享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都一再强调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共建共享,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统领,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出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共建共享,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一贯之的人民立场,“共建”解决的做大蛋糕的问题,“共享”是要分好蛋糕的问题,解决好这两个根本问题,激励迸发出人民群众的极大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力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保障公平正义
人类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更是如此。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质和根本要求。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公平正义是基本要求,是人的尊严和地位受到尊重和重视的基本条件和衡量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人民立场,对公平正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要努力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通过加快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创造出更多的公平原则,包括权利上的公平、机会的公平、规则的公平,从而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不受侵犯。新时代,要以驰而不息的精神维护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实现,这是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体现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个体主体的高度关注和尊重,也体现出新一代领导核心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2,295.
[4]列宁全集:第 2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269.
[5][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5.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7]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70-371.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3.
[12]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1(13):16.
[1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2.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