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育

2018-0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座谈会讲话

肖 巍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引用了张之洞的一句话:“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一般说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国家欲强大发展,就需要有众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来源于教育。张之洞一生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主张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作出重要贡献。然而,《讲话》却赋予“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以新的历史和时代内涵,其核心精神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育。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突出强调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育中,便成为一种需要不断反观“初心”的内省式追问。

一、“立德树人”是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在《讲话》中,习总书记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他借用北宋政治思想家司马光的话“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来阐释“立德树人”的思想,认为“立德”是育人之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应当说,这些思想继承和发扬了古今中外教育理论的精髓。《礼记·大学》中便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说,强调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一个人内心光明之德,然后推己及人,直至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英语中的education(教育)一词来自拉丁文的educare,本意是引出,引出一个人内心的潜能,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古希腊人注重“育养”,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尽管知识重要,但是使用它的力量更重要,而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信念、是非观、价值观和标准,并准备按照这些价值观和标准去生活。当代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也主张教育只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让其得以实现,让人的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他主张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而这些潜能、内在灵性和可能性,以及灵魂教育不仅指通过教育让学生获得智性之知和德性之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美德。一个人必须懂得如何从善去恶,如何做人,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

2016年,我国发布了第一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作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和更快发展的一项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涉及思想道德、教育、健康、婚恋以及就业创业等 10 个领域的具体发展目标,而青年思想道德培养和教育是贯穿这 10 个领域的一条主线。其主要目标是增强青年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他们养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美德,以便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为社会作出表率。《讲话》则更为明确地指出在大学教育中应当如何进行青年思想道德培养和教育,如何把“立德树人”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简言之,“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目标要求我们“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习总书记也要求高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并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之中,因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

二、“立德树人”的三项基础性工作

《讲话》也明确了在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育中,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所需要完成的三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是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高校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在人类历史上,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方向。他也看到“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因而,既然“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大学生就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在《讲话》中,习总书记重提自己在2014年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出的一个观点,认为一个高素质教师或好老师需要具备4种素质: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他提出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标准,主张“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同时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直接决定着大学办学能力和水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要求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显而易见,落实习总书记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也需要重塑高校师生关系模式。而当代女性主义关怀教育学家卡罗尔·吉利根、内尔·诺丁斯等人提出的“关怀”教育模式,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提出的“对话”模式都可以为重塑这种关系模式提供参考。例如,吉利根等人的《描绘道德的版图:女性思考对于心理学理论和教育的贡献》一书主要讨论如何重新思考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问题。她看到,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起,美国便十分关注数学和科学教育,到了60年代早期,皮亚杰理论的复苏又为这一倾向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因为在皮亚杰看来,认知发展等同于数学和科学思维发展。然而,吉利根却批评说,皮亚杰等人的错误使美国的人文和道德教育陷入可悲的境地,她提出,为了塑造有人文和道德情怀的合格公民,必须重新思考青少年道德发展问题。诺丁斯也在《学会关怀: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中指出,应当以“关怀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来统领其他教育。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能力:关怀人、爱人、成为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把关怀教育纳入到高校教育中来,让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关怀关系”。弗莱雷也对目前各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提出批评,认为这种教育模式反映出压迫社会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讲解,教师是讲解人,学生是倾听教师灌输的“容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被动的,而“隐含在灌输式教育背后的是人与世界可以分离的假设:人仅仅是存在于世界中,而不是与世界或其他人一起发展;个人是旁观者,而不是再创造者。由此看来,人不是意识的存在,确切地说,是意识的拥有者而已:空洞的‘头脑’被动地接收着来自外部现实世界的存储信息”(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8页)。因而,他认为教育改革必须从解决师生这对矛盾开始,师生应当互动,真正的思考只能在交流中产生。

再次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习总书记强调:“‘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高尚品德,又要有真才实学。学生在大学里学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同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第2版)因而,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教育也需要认真思考两个重要问题:如何把“立德树人”目标落实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如何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这两个问题既是重要的教育理论问题,也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座谈会讲话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70周年座谈会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16日)
“注水”讲话
参加座谈会的新任职年轻干部
国旗下的讲话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