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阈下基层组织党建创新路径探析

2018-03-31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民主集中制基层组织党组织

王 芳

(中共江西省景德镇市委党校,江西 景德镇 333000)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人民有幸福感、获得感,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基层是党治国理政的基础,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因此,研究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基层组织党建工作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呼唤基层组织党建创新

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基层组织发挥着坚实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肯定并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地位,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典型特征。党章明文规定,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连队和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基层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相伴共存,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便设置了党的基层组织——“小组”;中国革命过程是党的建设不断发展成熟壮大的过程,三湾改编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明确了党在军队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并最终在古田会议上形成定制,成为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制度,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基层组织党建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党的八大提出,基层党组织是党与群众联系的纽带;党的十一大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历次党代会均重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建设,尤其是十四大以来,日益凸显基层党建工作的地位,其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巩固和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丝毫不能放松”[2]。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主体逐渐趋于多元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迫切,利益诉求也逐渐多样化、个性化,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已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为此,建设和谐社会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基层治理尤为迫切,这些都迫切呼唤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唯有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凝聚人心、促进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的作用,才能推进国家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将共建共治共享落到实处。

二、基层组织党建工作距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要求还有差距

人民观点是党的基本观点,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信人民是历史的推动者和创造者。作为中国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助力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从胜利走向胜利。基层治理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结晶,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石,同时为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参考,一定意义上讲,基层治理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四十年使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民族复兴的也已不再是可望不可及,同时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多元化、精细化特点,新矛盾新困难给党的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基层尤其是广大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一定意义上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短板,切实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极为迫切。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诸多因素中,基层党组织的公共领导力水平是关键。

部分基层党组织公共领导力不强,致使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一定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虽然党员队伍基数较大,但素质参差不齐、社会治理观念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不足,一些党员政治意识和业务能力不强,甚至存在个别党员家长作风严重的现象。另外,不断推陈出新注入新鲜血液是一个基层组织持续保持生命活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更好发挥社会治理职能的关键。现阶段基层组织党员尤其是农村党员老龄化较为突出,文化水平有限,使得在信息高度发展的基层治理中作用发挥缺位,突破这一瓶颈,提高基层组织吸引力使更多高学历人才投身基层治理,以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层组织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基层党组织对吸引人才缺乏竞争力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较低的又一制约壁垒,原因体现在:一是在过去少部分党员干部的贪腐行为已经影响公众对党组织的印象,伤害了党组织和党员的正面形象;二是个别社会精英认为国有国法、党有党纪,如果加入党组织,相对于非党员来讲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其言行必须严格遵守党组织的纪律。

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的嵌入力度不够。国家与地方和社会的紧密联系是实现更优治理的重要因素。要实现党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和先锋作用,加强党组织与社会的联系极其必要,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党组织紧密嵌入社会。然而,从基层治理实践和相关调研来看,一方面,党组织和党员在非公社会团体中的覆盖面很小;另一方面,非公社会团体中那些有入党意愿的雇员普遍反映找不到党组织,不知道如何入党。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基层党组织跟社会的联系、基层党组织在社会团体中的嵌入力度明显不够。究其根本,既有基层党建自身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不足的因素,也有党建方式囿于陈旧、难与非公社会团体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原因。

三、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基层组织党建创新的路径探析

(一)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诞生于中国长期革命实践,并在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党的组织、政治生活正常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严管党治党必须从党的政治生活管起严起,从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抓起。

民主集中制是党建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最大制度优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生活的基本遵循,在革命建设实践中起到压仓石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集中制“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历史反复告诫我们:党的建设、党的事业与民主集中制辩证统一,相辅相成。民主集中制坚持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胜衰。只有更好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党的风气才能纯正,党的肌体才能健康充满活力,党的事业才会有勃勃生机;反之,民主集中制得不到贯彻执行,党内腐败就会滋生,矛盾就会凸显,党的事业就会受挫。民主集中制是党保持先进的力量源泉,也为凝聚人民共识、形成建设合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维护核心,坚持党的坚强领导,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民主集中制。

坚持民主集中制,就要客观看待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性,不能厚此薄彼,单纯地强调民主或集中,要坚持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强调集体意志又尊重个人意愿的表达,使集中以民主为基础、民主以集中为指导。任何割裂二者之间联系的认识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在社会治理中这种现象造成的后果往往使决策偏颇,甚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集中是民主的价值所在,是民主得以实现的支撑,只有民主而没有集中,只会导致大家都在争吵的无政府状态,这种极端民主化毫无办事效率可言。坚持民主集中制,党心得以凝聚,勃勃生机才能托底,党的决策部署在基层落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得到保障。

(二)坚持人民立场,使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3],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总目标,是新时代适应历史发展做出的战略选择。这一主流价值观是党和人民群众之间达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重要纽带,是凝聚共识汇集力量的重要桥梁。为这一大局服好务是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基层治理体制得以不断完善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更好发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的基层党建新要求。

民众是任何一个政党生存、发展、壮大所依赖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信任群众、动员群众、依赖群众、服务群众的斗争史,党成长和稳固执政根基在人民,党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亦在人民。习近平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4]科学阐释了党和人民群众存在内在统一性,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坚持人民立场,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避免简单的命令式和碎片化治理行为,设身处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有助于提高党的公信力,更有利于凝聚民心,汇集实现基层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的最广泛力量。

社会治理应以群众标准作为最高的标准遵循。群众标准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和拥护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人民立场之源。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5]为民服务,时刻解决群众遇到的现实矛盾问题,时刻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毛泽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不能在人民群众生活中见效、是否对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是党的工作质量到底如何的标尺。“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6]毛泽东始终将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当听闻在旧时代人们一筹莫展的血吸虫病得到控制时,毛泽东无比兴奋,深感欣慰。习近平继承了这一观点,并结合新时代特征进行了创造性发展,他指出:“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7]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工匠精神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不断创新的实践活动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创造了社会价值,同时社会价值也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与否、拥护与否、支持与否、赞成与否、高兴与否、答应与否,作为党的工作是否正确、是否到位的最高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伸到末端,落到实处。

同时,切实树牢为民服务的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是破解当前社会治理动力不足、活力欠缺的迫切需要。利益诉求多元化、精细化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深层次的挑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最强音。基层党组织应强化问题意识,善于解决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拓展工作涉及面。不断探索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精细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权力合理下放,充分调动群众共建共治的积极性,真正使发展为全民共享,民众心更平、气更顺、更具包容心和社会公德心,社会也更加和谐。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群众性政党的优势所在,也使得党在当前的社会治理创新中时刻保持与各类社会群体和组织最为紧密的感情纽带和利益联系,使党成为社会治理格局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

(三)注重党员队伍建设,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是凝聚社会共识,汇集社会精英、“筑巢引凤”的基本条件,也是基层社会治理有力推进的关键因素。应加大上级党组织对基层组织的帮扶力度,积极探索基层组织党建创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制度优势,指导帮带党员成长成才,使其生活上有依托,干事创业上有奔头。持续用好“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大惩治腐败力度,坚决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加强党员自身建设,锤炼纯洁的党员队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鼓励引导基层党员发声,汇集社会治理集体智慧。以丰富精准帮带困难党员方式,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切实使广大党员感情上认同,标准上看齐,行动上紧跟,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以此赢得群众的信任,拉近党群之间距离,争取群众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广泛参与。

同时,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嵌入,加大对社会精英的政治吸纳,引导党员更好组织群众,更好服务改革,补齐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短板弱项。首先,强化量体裁衣,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组织和不同行业的具体特征建立基层党组织,拓展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使社会精英找得到组织,打牢党的政治功能的组织基础,实现“努力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党建目标。其次,注重分类指导,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团体的机密结合,使二者结构上同步、文化生活上同调,互促互进,不断丰富党建活动方式,提高社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率,同时,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回应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思想需求,使群众需求与党组织建设同频同调,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再次,要扑得下身子,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嵌入社会组织,积极向其学习,科学统筹实现更好的政治领导,实现二者共赢的发展局面,以此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使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基层得以实现。

(四)以党建引领治理创新,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基层党建要引领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依据社会治理的原则和目标,不断进行理念和手段的创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多元治理格局中其他治理主体的服务、教育和动员作用,把他们所掌握的治理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并且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愿。基层党组织创新发展应赓续传承好优良传统。面对党情、社情、民情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层治理创新势在必行,基层党的建设创新也是刻不容缓。加强社会治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应软硬件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既不能单纯的重视经济,滞后党的建设,机械发展缺乏创新;更不能打着创新的幌子彻底否定一切,尤其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党建传统,如党的组织生活、民主集中制以及“三会一课”等等。同时,治理创新需要党建工作成体系、动态发展,不仅需要健全的组织生活,有法可依的领导方式,接地气的服务内容,更需要传承发展好党建的优良传统,实现好经验、好做法的新突破。

要善于抓住关键少数这一基层治理创新的主要矛盾。实践反复证明,基层党组织书记发挥着“头雁效应”,其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强弱。新时代背景下,基层事务呈现出头绪繁琐、关系复杂、联系密切、协同要求高等特点,可谓“一根针千根线”,这也对基层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基层党员干部中存在的文化素质偏低、“十根手指弹钢琴”能力欠缺、协调能力较弱的矛盾,使得“想作为、难作为、不会作为”的现象较为突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创新乏力,社会治理中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要紧紧抓住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这个“牛鼻子”,强化政治标准意识,严格管理与人情关怀齐头并进,以制度做约束,以法治为保障,通过科学细化考评机制实现管好用好,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创新的人才基础。

要以党建法治化为支撑,提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治理的现代化需要法治化作为保障,其核心是依法治权。基层治理创新的核心是推进治理法治化,将法治潜移默化为广大党员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觉,以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不能假借创新的名义违犯法制,更不能为所欲为、搞权大于法,要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框架下,积极创新,勇于作为。以法治匡扶规范基层党组织权力运行,提高党员干部依法谋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服务能力,强化群众监督,完善常态化问责机制,是基层党组织法治化建设的关键。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

[2]盛若蔚,孟祥夫.谋远固本强基石——各地抓基层打基础强化农村党建纪实[N].人民日报,2015-11-21.

[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6-19.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麓山子.毛泽东诗词全集赏读[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

[7]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猜你喜欢

民主集中制基层组织党组织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把群众路线贯穿于基层组织建设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