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2018-03-31陈琼珍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3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经济

陈琼珍

(中山大学,广东 广州 51027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凸显,邓小平同志战略性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必须要生态治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在借鉴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和西方生态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邓小平生态治理的思想,并成为邓小平治国理政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全面地领会和运用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深刻领会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作为邓小平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邓小平对生态治理的目的、核心、关键、重要措施等内容都进行了科学的论述。

1.生态治理的目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明确指出,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实际,由于中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国家综合国力需要不断增强,因此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展问题,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摒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确立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绝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唯经济论,而是强调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支柱;另外一方面,只有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达、物质基础的坚实,政治、科技、教育和环境等其他方面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各个方面的良好发展又可以促进和服务经济发展。

迫于人们生活水平和国家综合国力亟待提高的现实压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采取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因而导致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产生较为激烈的矛盾,环境污染案例频发。对此,邓小平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者并不必然对立,而是辩证统一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条件。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一旦以牺牲环境为带来来发展经济,会遭受到自然对人类无情的报复,经济的发展而也无从谈起。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邓小平主张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间的相互关系。中国1992年颁布《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正式在中央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发布,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2.生态治理的关键:科学技术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在马克思科技观的基础上突出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将这一思想贯彻执行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生态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同样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科学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有效治理空气污染、水污染、土污染等。例如随着工业的发展,相应的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的问题,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水污染呈现增长趋势,而污水不仅影响正常生产和生活活动,而且污水如果被大量地随意的排放将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甚至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邓小平1978年10月9日曾对漓江水污染作了重要批示“桂林漓江的水污染得很厉害,要下决心把它治理好。”然而利用新科学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处理污水,甚至可以对污水进行再次利用。其次,以新科学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可再生能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用太阳能、水能源、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核能等等清洁、可再生的新能源取代对环境有污染、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和天气汽等传统能源,能够取得丰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邓小平主政期间,高度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多个水电站和核电站建立起来,“核电站我们还是要发展,油气田开发、铁路公路建设、自然环境保护等,都很重要。”邓小平大力倡导用科学技术来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治理,确实地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生态治理的保障: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与生态体制、机制和法制等等的缺失和不健全有着重要的关系。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在生态治理领域取得突出成效,然而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生态治理成果,进一步推进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就必须依靠有效的制度建设来保驾护航。首先是法制建设。在生态治理领域,邓小平特别强调要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和法治,为生态治理提供可靠的保障,确实做到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靠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障,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例如工厂法、人民公社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外国人投资法等等,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9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篇就明确该法制定的出发点: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环境法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有法律保障。其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制度,因而邓小平主张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等各项制度。邓小平在谈全民义务知识植树中,指出“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2[21],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解决生态危机的重要保障。

4.生态治理的重要举措:植树造林

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对维系生态系统平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邓小平在生态治理方面尤其强调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并将植树造林作为生态治理和保护的重要举措,强调“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1979年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原则通过颁布了《森林法(试行)》,将3月12日确定为中国植树节。1981年,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在法律层面上使植树造林成为我国公民应尽的义务,并且植树造林当作一项长久的措施,“这件事,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其次,邓小平不仅是植树造林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积极的实践者。1979年至1989年,连续11年参加义务植树劳动,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全国上下营造了良好的植树造林氛围。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的一次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78年部署三北工程,即在中国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建设防护林体系。这一决策高瞻远瞩,不仅为当代人受益,更是有利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经过几十年不间断的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日益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极大改善了我国生态环境。1989年邓小平亲笔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题词“绿色长城”。

5.生态治理的全球视野:国际间的生态合作

邓小平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球性问题,1974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刚果友好代表团时就指出,我们国家的污染问题没有欧洲、日本和美国那么严重,但也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污染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要真正的治理必须要各个国家通力合作。中国作为一个后发性国家,应该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这也是开放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正如邓小平所言:“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此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缔结生态保护公约等,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贡献中国力量,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例如:1985年至1986年在维也纳签订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核事故或核辐射事故经济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和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签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二、全面把握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鲜明特点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具有高度自觉意识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在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具体现实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出中国的答案。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一)继承和发展相统一,彰显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开放性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毛泽东生态治理思想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具体生态环境问题,并借鉴西方生态治理经验而进行的理论创新结果。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有开放性,而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同样表现出开放性的特性。这首先体现在它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毛泽东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理论和西方生态治理经验的批判借鉴上。1973年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在桂林旅游时所说,如果为了发展把环境污染了,破坏了,这将是功不抵过的。邓小平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绝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开放性还表现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出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理论特质。邓小平不是机械的坚持马克思主义,而是对其进行进行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强调科技是生产力,邓小平则给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并指出科学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突出作用。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等正是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的结果,是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其思想的开放性。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体现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和谐性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最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升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迫切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追求经济的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依靠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例如资金、劳动和能源等,来增加产出。在一定历史阶段,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一定成绩,满足了一定的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弊端也日益凸显:其资源消耗和成本大,特别是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污染,自然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并且反过来又制约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指出“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摒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局面,确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的新观念,即良序的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作为基础,因而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因而,要求放弃传统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新经济增长方式,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中国社会和经济的稳步增长。邓小平主张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展开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治理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思想固有的和谐性。

(三)宏观和微观相统一,体现生态治理思想的系统性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具有全局性,即指的是邓小平为生态治理和保护而做出的整体性、稳定性和宏观性的谋划——建立和健全生态制度,包括生态体制、机制和法制等。邓小平思想的微观层面表现为,在生态体制的建立健全指导下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内容。因而,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具有宏观和微观结合的系统性。

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宏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横向上看,邓小平生态治理的全局观没有局限在一个国家之内,而是遵照生态系统规律,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一道应对生态危机。体现了其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的宏观思想。从纵向上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识到生态治理和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并站在国家和政府的高度探索生态治理的关键是生态体制的建设,即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避免个体和共同体为各自经济利益而牺牲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微观层面指的是其生态治理思想中包含众多可操作性的具体内容,新能源开发利用、植树造林和污水治理等众多具体举措,使得生态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三、科学认识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阶段,对社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做出的理论回应,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与时俱进的新成果,对于引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创新与实践,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等都具有重大启示作用。

(一)开拓生态治理工作的全球视野,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世界观的树立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处于地球这个整体的生态系统之中,生态环境是世界人民最大的公共产品。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局限于本国或本地区,生态问题已然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国际问题。正是立足于生态治理的全球观,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家合作、缔结国际公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本国生态问题的应对和治理,另一方面也为全球化生态危机的解决贡献中国力量。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人类的命运空前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超越国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以往人与自然对立的主客二分和国家与国家之家割裂的世界观,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世界观,是对邓小平生态治理的全球视野的丰富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揭示了人、国家和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由有机的命运共同体,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受到破坏,势必影响整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因而所有国家和地区有责任有必要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秉承为人民、中华民族和世界负责的态度,承担起应尽的国际义务。正如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成功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认真总结世界各国生态治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国情,实施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等重大举措,为全球生态安全和生态治理共贡献中国力量。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有利于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生态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将社会生产力看作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目标奠定生产力基础。十三届六中全会,邓小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也成功使党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的错误轨道上回归到经济建设这一正确轨道上来。与此同时,邓小平也区分了经济增量和经济发展的区分,经济发展的质的提高,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效的推进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习近平在继承邓小平生态治理思想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性,并创造性的将保护生态环境同生产力联系起来,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新理念。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坚决否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老路,坚持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协同推进的发展新路。此外,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突出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的作用,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道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得到继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经济建设是当的中心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显著提高,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这是由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三)强化国家谁生态治理的主导,引领个体自觉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生态治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的原则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在此原则支配下,个人或共同体将自我利益凌驾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上,造成了“公用地悲剧”,导致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了人与自然的深层矛盾。因而在生态治理方面,只有国家这一共同体为主导,要求国家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制度和完善相关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制约个人以及团体等利益主体的经济活动,注重其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防止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邓小平强调国家、党和政府应该肩负起生态环境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健全相当数量的关于生态治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邓小平认为只有国家通过制度的设计,鼓励和引导个人和团体从事绿色科技、生态科技等方面的创新,推广和运用环保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引导社会发展生态取向。此外,邓小平还指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不仅仅是国家、党和政府的责任,应该是人人有责。从国家的高度,通过大众传媒、社会活动和教育等多途径,引导个人和团体将生态价值观内化,并在实践中重视起行为的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邓小平同志积极参与到植树造林活动,起到良好的生态思想宣传作用,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了榜样,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意识和良好生活习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生态保护氛围,有效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政治问题的高度,成为施政纲领。在国家主导下,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法治等体制建设,并取得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除了强调政府和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还强调个体生态意识的树立。早在浙江主政期间就提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建省得以胜利推进的重要前提”。因而国家从生态政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和生态文化等方面入手,需要最终落实到个体层面。如果缺乏人民对生态意识的认同,或该意识尚未进入个体精神深处,是难以化意识为行动的。国家着力推广生态宣传和教育工作,促进生态价值观的推广和落实到每一位社会成员,通过重塑人的生态价值观,使个体达到高度的生态自觉。因为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全面科学地认识生态问题,自觉建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才能真正实现。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邓小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2004.

[4]曹前发.邓小平生态思想研究 [J].红旗文稿,2014(18).

[5]杨 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3-07-13

[7]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六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3-05-25

[8]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思想与“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