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研究
2018-03-31曹红玲
曹红玲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通常缺乏认同与共鸣,实效有限。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拟从分析其实效的视角入手进行探寻,旨在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动力机制和规律出发,用哲学反思的态度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为什么整合,以及整合的方式。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概念
共同体首先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个体各自的独立性”[1]的有序群体。与其紧密相关的有两个指标:分化程度与联系程度。共同体的分化程度是以承认和践行他者的主体性为第一向度,哈贝马斯说:“一旦意识彻底分裂成为无数个创立世界的单子,那么,从各个单子的角度看,如何才能建构起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一种主体性不仅能够把另一种主体性当作客观对象,并且还能在筹划世界的原始能动性中与之照面。”[2]
共同体的联系程度是指构成其本身的每一个体高度联系、高度整合的有机统一,共同体的另一个向度是整体性或有机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整体性是指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诸方面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个发展阶段之间的有机统一性。[3]就整体性这一向度来说,共同体具有内聚性和功能耦合性等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聚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们的归属精神和互惠互利的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功能耦合性是:决定共同体的功能是构成共同体的所有方面的协同耦合,包括结构是否合理,相互作用是否有序,各个阶段衔接是否合理等。
从提高实效的视角出发,这里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在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宏观组织形态的有机体。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理由有两个:一是关于共同体的界定内在地包含着对象,如前所述,共同体首先是两个以上的个体构成的“既作为一个整体又不能完全丧失每一个个体各自的独立性”的有序群体。共同体的前提条件是对个体性的确认,但并不止于把他者作为关注的客体,而是把他看作可以照面的主体。第二,就实效来说,一定离不开对象的参与,也需要对象来体现。实效的具体表现就是将相关理论先内化为教育对象的思想再外化为相应的行为,因此,需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纳入到同一语境下,不仅让教育者进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也应真正进入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一个放松、愉悦、乐于接受知识和思想的氛围,真正搭起沟通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桥梁。[4]
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关联
作为共同体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存在和维护需要构成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能够相互理解,即有某种共同的语言;能够相互需要、相互肯定,即相互帮助、相互配合;能够有共同的利害、共同的目的。[5]这里的“相互”、“共同”是以确认个体性为存在前提,这种确认个体性不仅需践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还需践行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之间,如果理解、需要、肯定、利害等等只是单方面的或一方面的,就不可能形成归属感,就构不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有利于建立其工作者与其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成长的互助平台。无论是工作者还是对象都应该认识到自身与对方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认识到共同体的其他成员与自身需要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两者处于相互理解当中,处于共同的意义网络中,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生相长的互助平台,从而构建共同体发展的动力系统,以便实现教与学的整体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各领域各环节的链接和功能的协同。共同体赋予其内部所有主体一致的目标和统一的话语体系,使拥有畅通的沟通渠道、积极的沟通态度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成为现实,从而能够跨越地域、层级和行业领域之间的差异,让内部的交往合理且便捷。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现状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主体支撑和发展空间,就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况来说,学界普遍认为有效性不足,以共同体的视域究其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接受意愿缺位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主体双重身份为一身。但是,作为教育者,虽然在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认同上并无争议,但在践行时并没有真正建构起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而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上不如智育和体育那样有明确的接受意愿,缺乏作为接受主体参与、配合相关活动的自觉意识,以及自主地选择、评判、践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自觉意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仅取决于教育过程的教育者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育对象有没有主动融入的愿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内聚性不足
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主要体现在自身定位和队伍建设上的内聚性不强。作为一门学科,由于学术研究基础和发展背景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在合法性上一直受到质疑。据此,它的工作者无论在经费支持、观点的发表机会,还是成果的认同,都会一定程度上被歧视或无视,当然难以获得归属感,全力以赴的意愿经常遭受挫折。加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导致专职队伍不是背叛,就是远离;兼职队伍力不从心;少数业务素质不高者出现“负面示范效应”,这些现象必然会以各种形式在教育过程中呈现,对受教育者造成消极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收到实效。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出现秩序和整合上的偏差
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将德育从整个教育体系中划离开来,仅着眼于德育本身而谋求德育的加强”,这种“孤立划离型的德育定位观”必然会“在客观上会导致将更多的德育责任寄托在育德的专门课程上”,限制了其他各育共同承担的育德功能。在教育阶段与内容上,忽视按人的思想基础、道德水准、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社会经历等区分不同的教育内容,忽视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教育,从小学到中学、大学,教育内容没有形成一个层递性的序列,从而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也违背了学生心理的发展规律,削弱了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了空泛和虚无”。在教育过程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环节脱节、与其他教育相互疏离和割裂,缺乏足够的理解和宽容,使其游离于其他教育实践和学生的生活之外。即使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存在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不能相互配合,各自为阵、各行其是的“两张皮现象”,“这一问题严重地妨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整体合力,却又很难得到根本性的解决”。[6]
四、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践行与完善
对实效的追求正是践行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吁求。如前所述,共同体的核心问题是承认、践行他者的主体性和如何保持秩序及成员们的整合,为此,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在工作者和对象间建构一个主体间性的世界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内的工作者还是教育对象,在共同的活动中,应当将其他成员看作是与自己是统一的,在目标上和过程中有共同的相交和重合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身的工作和研究中,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增强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动力;两者之间的和谐互动、平等交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因此,创设有利于两者平等交往的平台和情境有利于两者的相互理解,要以理解为出发点,避免病理性的或控制性的说服,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需求满足性和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发展性。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聚性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聚性就是要培养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需要某种普遍的、共通的情感和目标来维系成员对其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保持共同体的协调和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成员应自觉地遵循共同体的内在发展规律,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和完善的不同方面表现出自觉态度。为此,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建设,要有合理的制度安排,对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来说,虽然他们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活动中,但是毕竟存在着身份和角色差异,所以,具体的做事准则和式样肯定不同,要在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基础上,做好科学的制度安排。建立有利于促进工作者和对象之间相互信任和平等交流的规则,规则制定的立足点是能够让共同体每个成员不仅彼此间相互信任和依赖,还会使所有成员在参加共同体的活动中获得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让他们对所在的场景和所进行的活动认可、接纳和喜爱。除此之外,这种安排应当还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中每一个热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人感受到他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找到归属感。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功能耦合性
首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功能耦合性的前提是实现共同体内工具、知识、话语的集体积累和统一。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要逐步学会运用分析工具将实际工作领域的知识和话语体系进行学术转换,将不同社会领域、职业领域或地域的知识和话语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伯恩斯坦所说的具有普遍性、关联性、抽象性和规范性的精密编码。此后,再通过教育、咨询、交往等途径影响实际工作者,乃至影响相关的制度和政策,从而通过集体积累,实现地方性知识普适化、话语体系统一化。
其次是确立鲜明的整体性理念,在教育理念、教育阶段与内容、教育过程等各领域,实现功能耦合。整体性理念支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指向上,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德智体美劳的整体性素质提升;在内容上,建构起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内容体系;在实施途径上,着眼于学校主导作用与社会影响作用的整体性发挥;在实践模式上,着眼于学校各种育人资源的全面性开掘;在教育对象的成长阶段上,着眼于小学、中学、大学的统筹性部署。与整体性理念的确立相一致,走向共同体,提高新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1]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可能、现实与前景——以场域为基本视角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9).
[2]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40-41.
[3]闵永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4][5]刘永富.文化共同体对共同生活的意义[J].人文杂志,2004(3).
[6]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