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共八大前后周恩来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018-03-31薛凤伟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1期
关键词:国民经济现代化工业

薛凤伟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中共八大前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全党和全国人民致力解决的一个至关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是亦步亦趋跟着苏联走?还是从本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对选择,作为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积极响应毛泽东倡导的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号召,以苏联为鉴戒,重调查,求务实,讲辩证,谋和谐,对经济结构、经济建设速度、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建设目标等系列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且系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主张和见解。梳理周恩来在中共八大前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重要思想及其积累的实践经验,无论对于总结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智慧还是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结构层面:明确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各自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如何?何者优先发展?何者重点建设?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怎样协调?这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生产秩序是否良性稳健的关键问题。作为主要掌管和领导经济建设的周恩来对此做过较多的思考,而且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农业为基础”重要思想的人。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就郑重地发出号召“恢复生产和建设新中国”,并强调以农业为第一优先的重要性。“我们要恢复生产,首先就得恢复农业生产”,因为只有“农业生产提高了,原料增加了,工业生产就更有基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他又强调:生产是新中国的基本任务,当前生产任务的重心是恢复而不是发展,而“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许多工业特别是纺织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是由农业供给的……工业所需要进口的机器大部分需要用出口农产品去交换。许多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是农村。”[2]无论是为工业提供原材料还是提供广阔的市场,没有农业的成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恢复和发展无从谈起。在这里,周恩来从经济层面的角度鲜明点出了农业是工业的支撑。

周恩来对以农业为基础的认识是不断演进的。在1956年中共八大他向大会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周恩来再次强调:“农业是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延缓农业的发展,不仅直接地影响轻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且也将极大地影响重工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工农联盟的巩固。”[3]在这里,周恩来不仅承续了农业产业的基础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意义,而且进一步把它拓展到是否能巩固工农联盟的政治视角来认识。应该说,这是他一贯重视农业思想的深化与提升。而且,周恩来对农业的重视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政策层面,并且在如何发展农业的操作层面也有思量。为使农业生产在“二五”期间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周恩来更是集思广益,提出两项重大措施:一是要通过各种举措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要发展多种农业经济。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具体路径。

社会主义建设是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事业。重视农业并不意味着对工业的忽视,周恩来始终坚持二者的统一,认为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他指出:“我们必须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在工业的领导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没有农业基础,工业不能前进;没有工业领导,农业就无法发展。”[4]“城市对粮食和工业原料的需要刺激乡村的农业生产,城市以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保证和促进乡村的农业生产”。[5]总之,工农业同时并举,而且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处理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确保农业和工业协调一致发展。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按照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次序来安排经济计划。”[6]这应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指导方针。

当然,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若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解决办法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周恩来指出:“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摸索,才能使这三者的比例关系安排得比较恰当。一个时候恰当了,过一个时候还要修改。”[7]“一五”期间,经济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还算协调。“二五”期间,农轻重比例则严重失调,1960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加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23.6%;在工业中,生产资料产值增加2.2倍,而消费资料产值却只增加47%。“二五计划”未能有效实施,究其根源,“以钢为纲”“超英赶美”的思想是导致工农业大幅失调的诱因。为此,周恩来总结:“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两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文化和国防四个现代化,总的方向是要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工作,都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只有基础发展了,工业和其他部门才能发展。”[8]正是有了周恩来这些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才尽量少走了弯路,避免了苏联过分长期强调重工业,而忽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造成的弊端。

二、经济建设速度方面: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反冒进、求稳妥的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该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及建设速度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大规模经济建设?当时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严峻的客观现实是,新中国“一穷二白”,即便是截至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我国现代化建设仍尚属起步。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远远超越我们,且形成高压态势。整个经济形势的发展,不仅没有出现马列经典作家所预期的乐观,反而陷入了资本主义的四面包围之中。落后的阴影给党的主要领导人造成了巨大的压抑感和危机感,促使其积极寻求和探索扭转这种局面的良方。

贫弱易生发赶超发展的心态,但周恩来冷静而务实。尽管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尽管也坚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经济建设速度应该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但又特别强调在确定经济建设速度时,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在充分考虑经济建设中有利条件时,还要勇于正视客观存在的不利因素,不能急躁。“我们所接收的旧中国满目疮痍,是一个破烂摊子。要在这个破烂摊子上进行建设,首先必须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被破坏了的工业和农业。我们决不能随随便便在破烂摊子上建设高楼大厦,那是不稳固的,必须打好基础才行。”[9]“我们的经济遗产落后,发展不平衡,还是一个农业国,工业大多在沿海。我们的文化也是落后的,科学水准、技术水准都很低。例如地质专家很少,自己不能够设计大的工厂,文盲相当多。这些落后状况会使经济建设发生困难。”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估计,“不估计到这些困难,就会产生盲目冒进的情绪。”[10]因此在考虑经济建设速度时,必须根据可能,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搞建设,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抓住中国的特点。中国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国大,物博,人多,任重。”[11]这说明周恩来从基本国情出发较清醒地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认为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而经济落后的制约因素,只能实事求是地采取稳步前进的方式来规范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想路线,也是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然而,这一原则在经济工作中如何具体贯彻落实?这在当时远未达成共识。对此,毛泽东有另一番思路,他承认我国经济、文化的落后,但更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认为一穷二白,一点负担都没有,一张白纸更容易画更美更好的图画。“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人多力量大,热情高,干劲足,这是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决定性条件;地大物博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尤其是发展工业的绝好条件。所以,毛泽东认为在中国有条件能够非常规地发展。为此从1955年底,毛泽东开始批判“右倾保守思想”,一味提倡加快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规模和速度。在批判“右倾保守思想”的影响下,农业和工业等部门相继修改了原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基本建设投资一再增加,工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中出现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盲目冒进势头。

针对党内已经滋生的急躁冒进倾向,周恩来在经济工作中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缜密的科学计算,意识到若使全党干部保持清醒的头脑,目前当务之急便是反对冒进。出于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从1956年1月下旬开始,充分利用各种重要会议进行宣传和呼吁反冒进。他反复指出:“要实事求是,不要搞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使我们的计划成为切实可行的、实事求是的计划,而不是盲目冒进的计划。”[12]计划必须“建立在稳妥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投资等其他条件。”[13]“各部门的计划,不管是12年愿景规划,还是今明两年的年度计划,都要实事求是。”“领导者的头脑发热了的,用冷水清洗可能会清醒些。各部专业会议提的计划数字都很大,请大家注意实事求是。”[14]这些论述明确指出当时的过高指标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必须压缩和修订。鉴于过高的指标和提前实现工业化的急躁思想是联系在一起的,周恩来指出:“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工业建设可以加快,但不能说工业化提早完成。”[15]这些论述进一步突出了从现实生产力水平出发的思想,指明了中国工业化的长期性。

当然,周恩来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中果断而坚决地压指标、反冒进。1956年2月,他和李富春大幅压缩了严重脱离物资供需实际、破坏国民经济整体平衡的指标,其中基建投资降了23亿元。同年6月再度削减,基本建设经费又降7亿元。当然,周恩来不仅在实践中作具体的努力,而且在理论上提出了积极稳妥、综合平衡的经济建设速度方针,并力争使之成为全党所接受的共识。经周恩来、陈云等的努力,将急躁冒进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写入了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为求综合平衡、积极稳妥,从同年7月开始,周恩来重新组织“二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反复讨论,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一个较满意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到1962年)的建议》,并在党的八大就此作了报告。八大之后,遵循这一思想,又对1957年的年度计划作了进一步调整。显而易见,周恩来恪守的实事求是,使他成功地将这一原则具体化,并实实在在地践行于经济领域。

周恩来的坚持为1957年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健康发展的基础。根据八大经济方针的要求,在反复综合计算后,当年基本建设投资也压缩了40亿元。虽比上年增长62%,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了财政赤字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由于积极的冒进源头的控制,避免了前期指标过高和速度过快造成的更大危害。因而,总的来看,经济发展是健康的。

三、经济管理体制层面:初步萌发了改革放权、经营放活、经济开放的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加上苏联在短短两个五年计划时间内就创造了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建设奇迹,我们迅速“一边倒”,照搬了以“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为三位构建框架的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权力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可否认,这种体制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都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和深入推进,高度集权的弊端日渐显现,管的太多,统的太死,桎梏经济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究竟怎样才能调动一切可调动的积极性,继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呢?周恩来认为解决之道在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进。在中共八大上他曾鲜明强调要改进国家行政体制,适当扩大地方的权限,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指出:在“二五”计划期间,国家的许多建设事业将要更多地由地方负责兴办或者依靠地方的努力,配合完成。“因为地方比中央更加接近企业和事业的基层单位,更加接近群众,也更加容易了解实际情况,适当地扩大地方的权限,就能够更好地把地方的一切力量、一切积极因素,组织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来。”[16]在这里,周恩来提出了中央要放权分权,要给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有没有可能实行呢?周恩来进一步分析了能够放权的政治保证。“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民民主专政已经更加巩固,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的方针,进一步地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权。”[18]接下来,该如何具体操作分权,才能尽量减少执行中的误差呢?分权涉及面较广,情况纷繁复杂且又无经验可循,因此,一定要加强领导,全面规划。周恩来逻辑清晰地提出了“分权”的7项原则。主要包括的意思有:一是地方应有权以及应有哪些权力。各省、市、自治区要有一定的管理权,涉及到的是计划、财政、企业、事业、物资、人事等方面;二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归属划分。中央管理的企业是事关整个国民经济且带有全局性、关键性、集中性特点的企业和事业,其他的则尽可能地移交地方管理;企业和事业在下放的时候,应一并下放同他们有关的计划、财务管理和人事管理;三是权力运行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企业和事业的管理,应该认真加强和落实“双重领导”的管理方法,推行以中央为中心、地方为补充或以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灵活管理,同步联动,增强实效。由此可见,周恩来对于改革放权的思路是非常明晰的,从为什么放权、能不能放权以及怎样放权等进行了通盘的系统构思,这表明了周恩来对改进经济体制的愿望之强、决心之大。

经营方式放活也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一大良策。1957年,周恩来两次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活一点有好处,认为大煤矿等大企业应由国家开办,而小企业也可以由合作社或私人开办。“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18]他甚至还提到各行各业,“除了兵以外,工、农、商、学,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的设想。其实,这样的想法在中共八大《关于国民经济发展“二五”计划的建议的报告》中就有所体现。对于农业,为促进其全面发展,他强调:“凡是农民有经营习惯而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生产,应该继续经营并且加以发展。凡是社会迫切需要、特别是有重大经济价值的产品,除由国家或者地方统一经营以外,还应该鼓励合作社经营,由国家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不必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家副业,应该鼓励社员单独经营。”[19]对于工业,周恩来主张也不要过分集中,应依据自身的特点,“凡是经营合理并且能够适应社会需要的小型工厂,都应该保存下来,不应该草率地加以合并或者取消。”[20]对于商业,周恩来也明确指明,商业机构的分布应该最大限度地便利居民,应当适当分散,并且采用多种多样的经营方式,无论在城市居民区或广大农村中,“都应该保持相当数量的小商小贩,采取合作商店、合作小组、代销、甚至完全自购自销等方式,更好地为居民服务。”[21]主张经济多元化,开办私营企业以搞活经济,这是周恩来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后,对怎样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这个标准出发来选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实现形式的思想火花,和毛泽东的“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22]的思想是相通的,这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当然,发展经济的视阈如果再灵活一些,开阔一些的话,经济事务还可以由国内拓展到国外,扩大国际间经济、技术和文化的交流合作。运用国际上的一切有利条件,充分调动国内和国际两个积极性,这其中不仅要和相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团结协作,而且也要努力加强同那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特别是同亚非拉各国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周恩来特别指出“我们一直在努力扩大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并且愿意把这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中有用的东西吸收过来,为我们的建设事业服务。”[23]显然,周恩来已萌生了对外经济开放的思想雏芽。

四、经济建设目标层面:努力创设和逐步完善了四个现代化的建设构想

经济建设目标是对经济建设构画的宏伟蓝图,也是对亿万人民心中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规划。周恩来高立意、顺民心,提出要在中国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战略目标,这是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又一创造性贡献。

早在1954年9月,周恩来就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即要在我国建立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他说:“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24]这是对“四个现代化”一词最早的概括和表述。可见在当时的条件下,尽管那时周恩来还不能较全面地认识“四个现代化”,但至少对于其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体悟,即中国要摆脱落后和贫困,就必须实现“四个现代化”。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鉴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性,周恩来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将理论实践化、目标步骤化,对“四个现代化”进行丰富和完善。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这里,“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内容更加精准化,不仅如此,周恩来进而对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了详细的探索和阐述。

周恩来指出“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25]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又重申这一思想。这表明党对“四个现代化”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发展,也说明了周恩来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上对奋斗目标有着清晰的认识,而且在实践层面上也有具体的规划,将树立远大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努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确保每个年度、每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更加扎实,逐步接近大目标,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重要的经验之一。而且,“两步走”战略思想为邓小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做了坚实的铺垫。

当然,在如何实现四个现代化问题上,周恩来也遵循唯物辩证法,注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把科学技术现代化放在各项现代化工作的首要地位,曾强调指出:“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26]而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则必须要做到实事求是,循序前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他的这些主张在今天也是非常适用的。

综上所述,中共八大前后,周恩来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开拓性努力,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当然,囿于时代的局限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探索思想是初步的,还不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阐述的充分和深刻,有的理论成果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一以贯之的落实,但周恩来基于建设实践的探索毕竟为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跃迁打开了突破口,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开启了思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初步的思想理论准备。

[1][3][10][11][12][13][16][17][18][19][20][21][23][24][25][26]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289-290,33-34,518,532,544,315,314,350,307,312-313,328,176,563,503.

[2][4][5][6][7][9][14][15]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7,144,8,371,231-232,23,191,190.

[8]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84.

[22]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0.

猜你喜欢

国民经济现代化工业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边疆治理现代化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2019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工业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