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管理初探*
2018-03-31汤营茂缪清清曾令兴钱庆荣陈庆华
汤营茂,缪清清,曾令兴,钱庆荣,陈庆华
(1.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福建 福州 350011;3.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福建 福清 350300)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家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不断重视,高校实验室数量的日益增多,科技队伍从事教学科研活动更加频繁,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险品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实验室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污染问题日渐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实验室普遍重建设轻管理,尤其对实验室污染问题重视不够,存在管理体系混乱、制度落实不到位、管理人员技能有限、经费投入不足等现象。为防止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共安全受到危害,提出有效可行的高校实验室污染物防治管理方案迫在眉睫[1-2]。
1 专项立法
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通过实施严格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防止实验室污染物危害环境和人体健康。虽然我国颁布了一系列和实验室环境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但这些法律法规主要适用于工业、企业,对实验室污染的防治指导性不强。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关于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环境监管处于“盲区”,设立一部高校实验室管理基本法作为纲领性法律文件势在必行,立法的内容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环保专项资金、环保安全教育准入和跟踪评估等[3]。
2 出台指导标准
由于缺乏国家层面制定的高校实验室污染防治指导标准,高校实验室环境管理模式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校都难以达到污染物排放的标准,长期监管的不到位,导致污染物正以集腋成裘的方式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4]。国家应充分调研各大高校实验室环境污染情况,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室环境管理指导标准,为高校实验室环境管理提供技术依据。
3 构建实验室环境管理体系
3.1 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管部门
美国对环境保护和人身安全极为重视,所有高等院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部门(Environmental Health & Safety),监管学校教学科研活动。如美国Yale大学设立环境健康与安全办公室(EH&S),统一负责管理学校的实验室污染物,制定管理制度和手册等规范性文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开展应急演练活动,为科学研究提供环境安全技术支撑[5]。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还没有设立专管实验室环境污染的部门,经常出现互相推诿、职责不清的现象,教务管理部门只负责教学实验室,科研管理部门只负责科研实验室,造成环境管理混乱的局面。高等院校应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成立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中心,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专门负责管理实验室污染防治工作。
3.2 健全管理机制,责任落实到人
高等院校要全面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责任制[6],把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学校安全责任状内容,按照“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并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在高校实验室贯彻的效果并不理想,之所以无法落实到位是因为缺乏处罚措施不足或处罚力度过轻,学校应强化处罚措施,如将污染物防治工作与职称晋升、绩效评定等挂钩。
3.3 强化校企合作,开辟绿色实验
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个别高校甚至设立了环境污染控制实验室,不仅具备环境监测能力,而且可以设计废水处理设施、废气处理设施等工程[7]。学校不仅应加大投入环境保护管理专项经费,还应鼓励本校相关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为治理实验室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撑,学校应在此类校企合作研究经费上给予支持,并在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
开展绿色实验,减少污染物排放,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
⑴建立环境监测信息化管理,全面掌控排放污染物种类、数量等信息。
⑵建立药品试剂共享制度,提高利用率。
⑶优化实验方案,采用无毒试剂代替有毒试剂。
⑷强化自行处置能力,如酸碱废液可以进行中和处理。
⑸对有机溶剂、塑料、橡胶等回收再利用[8]。
3.4 开展常态检查,加强信息公开
环境保护专管部门应加强常态化检查工作,做好详细的拍照取证和记录工作,针对发现不符合规范的问题,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开展“回头看”整治工作,进一步推动整改工作落实到位。学校应加强环境信息公开,通过网站、微信、报刊和海报等方式,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布实验室周边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等环境监测信息,并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违法排放行为。
3.5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准入门槛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验室污染防治教育严重滞后,实验室准入门槛较低,实验室环境污染乱象丛生,所以强化意识并提高污染防治技能准入门槛是做好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高校可以通过邀请环保专家开设讲座、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外实验室污染防治管理培训和校内培训、举办环保公益活动和举行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技能考试等方式,强化师生实验室污染防治意识,提高师生实验室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此外,还可实地调研管理较为成熟的高等院校,如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苏州大学等,学习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管理规划。
4 结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高校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天堂,要切实肩负好实验室环境污染保护的责任和担当,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虽然高校实验室环境保护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各方齐心协力,一定能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贡献[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