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化培养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18-03-31李慕堂
李慕堂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武威 7330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高校作为思想的前沿阵地和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强化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于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中华人民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所谓文化,指的就是“人的文化”,是“人文化”,即是“人化”,是人凭借自身的能动性而构建的意义世界。[2]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文化的重要功能体现在有助于推动人乃至社会的科学发展;有助于调整交往方式,构建人际和谐;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3]精神世界或者精神家园是对生命意义和人生追求的终极追问与安顿,是主体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灵归宿,是精神畅适自足的故乡,是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是给心灵以秩序、温情、希望和力量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和意义解释框架。[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文化是民族之魂魄,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文化起着基础和内核的作用。[5]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文化自信,就是人的自信,是人对自我能力、自我价值、自我意义的积极肯定,它代表着人对自我的接受,对自我的悦纳和对自我的认同。只有具有文化上的自我确信和自我认同,人的尊严,人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最终得以确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确认自我、肯定自我、认同自我的前提和基础。对民族自身文化的自信、认同和归依,就是对自身民族的自信、认同和归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7]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重要判断的基础上,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并举,明确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8]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最新论断,深刻揭示了从容自信的文化心态对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繁荣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文化自信的培养,是当前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生成与培养,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一般来讲,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文化发展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基石。[9]
(一)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硬实力(经济实力)获得巨大的发展,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硬实力的增长不等于文明的复兴,民族的复兴,还需要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只把中国当做是一个可以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市场,未深入了解也不完全认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内聚力的社会实体而长期存在和发展,就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努力构建自身特有的文化结构和精神家园。[10]如果一个国家置身所谓的“国际潮流”之中,完全放弃本国文化的核心话语体系,通过否定自身的历史传统走向历史虚无主义,并力图使自己国家从原有的精神文明类型走向另类精神文明类型,那么它必然使自己的国民在精神世界走向“无根性”的价值混乱和价值空场,进而患上“精神分裂症”,最终在国际文化交流激荡中,大大减低自己文化软实力与话语权,乃至瓦解民族意志,迷失自我,自交城池,成为国际文化斗争的牺牲品。回顾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自信来把握方向,凝聚力量,推动进步,是一条十分清晰的主线。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与改革时期,我们党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紧密结合时代条件,阐明自己的目标和纲领,制定切实的政策和策略,为伟大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社会的发展最终以文化的进步来体现的,文化的繁荣是社会发展的标尺。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力量,首先表现为文化上的力量。只有占据了文化高地的民族,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标。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以向往高尚和追求文明为旨归,以主体自身的强壮和健旺为特点,自然会成为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思想基础与先决条件。
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硬实力”上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文化“软实力”上也咄咄逼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讲,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更新,发展成为一种强势文化,正是依赖于其不同程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11]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要以培养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一定要高度警惕文化入侵,西方普世价值的企图,防止西化、分化和文化殖民主义倾向。
(二)文化自信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相脱节
文化自信源于并依赖于人的主体精神自信和本质力量自信。人的主体精神自信和本质力量自信构成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因为文化本质上是人的精神追求及其创造的产物。[12]伦理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积淀,是伦理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伦理精神是民族成员根本的价值指向和行为目标,也构成民族成员深层的伦理观念和道德素质,是民族成员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归根到底在于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以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系统,以及看待世界与事物的独特思维方式等的自信,在于对这些中华文化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核心理念和独特的精神气度的自信。[13]因此,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与伦理自信。更有学者高度概括认为,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思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性质,都是其内含的价值观决定、表征;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魅力,都由其内含的价值观培育、彰显;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发展,也是由其内含的价值观规约、引导。价值观在文化体系中这种独特地位与功用,决定了它在文化体系中的核心意义,也使得价值观的自信,成为文化自信的内核。[14]价值观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有所依循、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定力与韧性所在,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面对各种文明创造和文化滋养择善而纳、从容吞吐的气度与尺度。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全国高校和大学生积极培育、努力践行,形成了建设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曾经讲过,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15]“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15]
由此可见,文化自信的培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就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甚至可以说,文化自信的本质和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全社会和许多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格局中对此认识不足,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张旗鼓,举措颇多,创新不断;对文化自信的培养却无从下手,举步维艰。究其缘由,就是未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二者的关系,将两者割裂。
(三)针对新媒体手段带来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弱化缺乏有效应对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众文化作为一种颇受大学生欢迎的客观的文化事实进入社会和校园。集娱乐休闲性、商业盈利性、意识渗透性、传播媒介性为一体的大众文化在娱乐社会和大学生的同时也分泌出原有的文化毒素,导致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甚至愈演愈烈,出现严重的文化自信弱化的迹象,令人担忧。[16]大众文化导致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自信的弱化,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消极的大众文化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化;在于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冲击力;在于对部分大学生价值期待的解构力。[17]产生于西方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背景下的大众文化以市场本位、金钱本位为价值追求,过度开发其娱乐消遣的特质,从而导致大众文化载体越来越丰富而内容越来越贫乏,其严重后果是消弭大学生的意志、颓废大学生的精神、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解构大学生的理想追求等,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出现无根性的价值扭曲与价值空虚,从而引发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价值扭曲与混乱。对此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弱化,这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者的反思与忧虑。
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创新发展,其传播能力与文化影响力、辐射力、渗透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新媒体形态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把人们所生存的世界一分为二:一是客观存在的世界,即现实世界;二是主观存在的世界(互联网世界),即虚拟世界。[18]在现实世界里,大学生扮演着特定的角色,承担着特定的责任,接受着正统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思想观念、道德受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虚拟世界中,他们天马行空,完全可以摆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社会舆论的束缚。在现实世界中不满的欲求、焦虑、压力和无助完全可以在虚拟世界里得以表达、理解、释放和宣泄,从而出现了影响思想观念的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现状。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接触大众文化的频次要远远高于现实世界,从而导致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下降,趋于符号化、口号化、空洞化,加剧了文化自信弱化的现象。因此,如何有效应对新媒体和大众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负面影响,应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策建议
无论是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要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其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一)努力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面临的艰巨任务决定了在高度组织化的高校必须动员一切有利于培养文化自信的力量。校园文化建设应努力渗透提升文化自信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以彰显。宣传部门要不断深挖、提炼和传播有益于文化自信培养的资源。团委、学生工作部门要从文化育人角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从关注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入手,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把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与培育文化自信的大学生人格有机结合。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9]只有全方位、立体化、全天候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才是最优化的高校思政工作格局,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文化自信培养工作协同效应。
(二)要紧紧抓住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不动摇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人们据之以观世界、思人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也以之为向心凝聚、一体认同、创新创造的依据和向导。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与伦理自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注重文化渗透,以重视对大学生文化人格的培养提升人格自信、文化自信。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突出文化因素,充分挖掘知识背后隐藏的文化属性和道德价值,将道德教育和文化自信高度融合,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三)要努力应对新媒体手段下大众文化对文化自信的弱化
新媒体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既对传统的高校思政工作媒介和手段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定要研究和了解新媒体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工作的影响,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新的理念、新的媒介和手段,将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与虚拟世界中的文化高度融合,开拓并坚守虚拟世界中文化培养工作高地,掌握主动权,提升话语影响力,加强引导,传播正能量。
大众文化并非一副天生的坏皮囊,但在现阶段发展不成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缺乏应有的指导和规范的前提下,部分消极大众文化所具有的负面影响日渐凸显。要充分利用大众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新媒体手段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实现大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融合,用主流文化引领大众文化。要切实改变高校思政工作不被重视的局面,通过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来抵御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解作用。
总之,对当代大学生文化培养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都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任务,事关全局,着眼未来。当前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并将其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融合,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利用新媒体和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以人为本,积极回应大学生诉求,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刘水静.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意蕴[J].教学与研究,2016(11).
[3]漆玲.从人的发展看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重要意义[J].道德与文明,2011(6).
[4]张妍,李庆霞.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精神家园“意义”层面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0).
[5]刘训华.追寻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内核——评《文化是一种力量》[J].湖北社会科学,2014(4).
[6]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队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新华网,2016-5-18.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9]黄晓波.论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J].科学社会主义,2012(3).
[10]靳风林.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J].道德与文明,2011(5).
[11]种海峰.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03).
[12]王泽应.伦理精神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和根本[J].道德与文明,2011(5).
[13]肖群忠,杨建强.价值观与伦理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
[14]沈壮海.文化自信:怎么看,怎么办——文化自信之核是价值观自信[J].求实,2014(18).
[15]“平语”近人——习近平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B].新华网,2016-12-8.
[16]赵本纲.高校学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现状及培养路径——以湖南部分高校调查为例[J].文教资料,2015(23).
[17]赵亚飞,宁德业.大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弱化与应对[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6).
[18]仇道滨.现实与虚拟交织下的文化自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J].山东社会科学,2013(2).
[1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