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天性的呐喊
——生态伦理视域下的《野性的呼唤》解读
2018-03-31唐建怀
唐建怀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肃 成县 742500)
引言
杰克·伦敦是20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被文学界誉为“美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关国评论家弗雷德·帕蒂认为,杰克·伦敦不仅仅代表了个人,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是当时美国现实环境的产物;要理解美国新世纪开始的那段岁月,就必须研究伦敦主义。在其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五十多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发表于1903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是其最为别具一格的小说。小说的独特性在于,透过它读者可以走进动物的内心世界,并以动物的独特视角去审视人类社会。
《野性的呼唤》以作者所亲身经历的美国阿拉斯加淘金之旅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及其险恶的环境下,一条名叫“巴克”的狗为了生存,由已经被驯化了的南方狗变成一只适应蛮荒之地艰苦生活的工作犬,最终心中的野性被唤醒而成为一只领头狼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它意识到,要生存就要不择手段、你死我活。于是它学会狡猾、欺诈,并将自己的生存智慧发挥到极致。在艰辛的拉雪橇途中,其他的狗默默忍受痛苦、挨打、挨饿甚至死亡。但巴克不同,它能迅速适应环境,超越别的狗。经过激烈而残酷的争斗,巴克最后终于确立了领头犬的地位。当它最后的一个主人桑顿将它从极端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来时,它与桑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难舍难分、生死相依;在它热爱的主人和其它伙伴惨遭印第安人射杀后,它便走向荒野,响应它这一路上多次聆听到的、非常向往的那种野性的呼唤。作品的“目的在于通过动物世界中‘人’性的沦丧和野性的复发以及它们之间的勾心斗角与残酷争夺来揭示当时美国社会的现实本质”。它凝聚着作者本人惨痛的生活经和他对那个不公正社会难以压抑的愤遗之情。小说中关于生命,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1]
一、追寻个体的生存权利
最初的巴克是一只单纯、活泼而灵敏的普通狗,虽具有野性但习惯了在温暖的山谷里过着自己舒适的生活,乖乖地索取食物,忠诚于它的主人,与之相处融洽,一起旅行,一同打猎、散步、游泳。它在主人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时不刻显示出一种浓厚的贵族气息。然而,当淘金热潮在北方兴起之后,它的厄运也随之而来。人类的贪婪和堕落给它带来了暗无天日的艰辛生活,它被人贩卖,饱尝鞭抽棍打、同类相残以及生存的艰难,开始了在弱肉强食的恶劣环境中争取生存之路的抗衡。
身处越是恶劣的环境,它要获得生存的欲望变得愈加强烈。为了求得生存,巴克一改往日的单纯,开始变得聪明而狡猾。当它在遭受了人类棍棒的无情痛打之后,明白了手无寸铁的自己根本无法与一个手持“武器”的人相抗衡,它也懂得了倚强凌弱的“棍棒法则”;派克的偷盗更让它明白了,在这个远离文明的荒蛮之地,只有生存才是唯一最重要的“硬道理”;卷毛的悲惨遭遇则让它懂得了,要活下去就只能勇敢地站着,绝不能倒下。从此巴克的世界里不再有怜悯和仁慈。对它而言,生存就要杀戮,就像呼吸一样必要和自然。于是它在生存中学会了杀戮,杀戮让所有雪橇狗都对它敬而远之。至此,人类的棍棒和它不同寻常的经历激发和开启了它尘封已久的野性,坚强的生存潜质和生存之道也逐渐显露出来。当它的众多伙伴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危险、挑战和残酷而致命的狗群之间的争斗与角逐之后,一个个都悲惨地死去了,只有巴克战胜了重重困难,最终活了下来。这个残酷的事实让巴克明白了,在狗的世界里,唯一的法则是“牙齿”与“血腥”。无论如何,绝对不能倒在对方的脚下,一旦倒下,就会直接成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只有死路一条。
巴克在举步维艰的生存道路上的苦苦挣扎、呐喊与求生,表现了它绝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性格、彰显了它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中个人奋斗的真谛。这是当时处于尔虞我诈的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美国社会所盛行的自然主义思潮的一种反映。这反映了达尔文的自然环境下“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思想以及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中的社会选择观。杰克·伦敦揭示了,在生存的道路上,在险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只有精英与超人才有生存的可能。在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巴克抑或是底层人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伦理观:“尊重生命,命重于理”[2]
二、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动物是大自然中的存在,他们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巴克从阳光明媚的南方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北方,投入了远离人类文明的原始荒原,它很快适应并且喜欢上了这里富于挑战性的生活。在九死一生的拉雪橇的生涯中,狗群们不断受到人类棍棒的鞭挞、恶劣环境的折磨和残忍的自相残杀,一一死去。只有巴克,在原始求生本能和欲望的驱使下,被遗忘的本能在残酷的环境再次回归。它努力使自己顺应环境的变化,变成了一只机智而又残忍的狗。它学会了在雪地里睡觉,在口渴时破冰取水,预测风向,猎杀食物。它有一种执著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早已疲惫与痛苦的身躯和灵魂勇敢前行。在不断的挫折和煎熬中,最终巴克成为了狼群之首,可以和人类进行对抗。人类熟悉的残忍、奸诈,以及各种伎俩,巴克完全能自如运用。在对抗的过程中,它也懂得了友谊、同情及自豪的各种情感。它辗转经过了许多主人的手中,在最后一个主人、对它有救命之恩的桑顿那里,感受到了爱和温暖,开始了一段平静的生活。在它的主人桑顿——这个世界上唯一爱着它的人死去之后,巴克失去了与人类最后的爱的维系纽带,没有了精神寄托和牵挂。最后,它回到营地,找到了桑顿的尸体,仰望苍天,发出长长的嗥叫。这嗥叫是伤感的、忠诚的,是震撼人心的。巴克对桑顿这浓浓的爱意正是野性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挣脱束缚,在荒野的声声感召下,回到充满神秘与冒险的丛林,汇入狼群,获得自由。
巴克在一生中自始至终都在渴望得到人类平等的尊重和爱。杰克·伦敦正是通过狗的生活行为来折射人类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通过人对狗的善恶来揭示人性的美丑。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狗在艰难环境和悲惨遭遇中发出的阵阵呐喊,实质上是人类对善良人性的呼唤。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野性的呼唤》正是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自然和狗,以狗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复杂关系的独特理解。自从人类在地球上繁衍之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重要的一部分,并参与改造整个自然界。杰克·伦敦所处的时代,美国工业文明得到了迅速发展,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日益提高,“人类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小说中,杰克·伦敦通过对巴克这一动物形象的描写告诫我们,个体要想在群体中更好地生存,需要原始的、不受道德和环境束缚的野性和欲望,也需要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更需要尊重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回归动物野性和本真生命
当一向养尊处优的巴克被贩卖到北方荒野之后,恶劣的环境使它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磨炼和考验自己。巴克的身体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它不再柔弱,不再挑剔;它的感官变得非常敏锐,他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它想要的东西。在这里,生存对于巴克而言是唯一的目标,而残忍则是生存的唯一方式。它的重大转变来自于一条丝毛犬。那只丝毛犬能引起内讧、自己结党,不断试图对巴克进行挑衅,最后巴克忍无可忍,杀掉了丝毛犬,取而代之当上了领头犬,并且将一只狗队管理得井然有序。正是这只丝毛犬,让巴克不断学习,并且变得狡猾,也学会了偷窃和各种生存技能。也让巴克尝试到了杀戮的快感和血腥的满足,这是环境对于性格的影响作用。此时的巴克,已经真正意义上回归了野性,已经没有任何仁义道德可言。它完全适应了北方残酷的生存环境,习惯了弱肉强食的生活,蜕变成一只比爱斯基摩犬还要狡猾的“野兽”。杰克·伦敦认为,“这标志着巴克的适应性,它调节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意味着迅速可怕的死亡。这也进一步说明巴克道德性的衰落或瓦解,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道德是徒然无益的障碍物”。在巴克摆脱的其他道德品质中,有公平竞争和仁慈,这些是只能在更温和气候下保持的品质。[3]最后巴克战胜了丝毛犬,是丝毛犬让巴克尝试到了杀戮的快感和血腥的满足。丝毛犬让巴克真正意义上回归了野性。从《野性的呼唤》中“外面是酷冷的冰天雪地,呼啸的寒风吹得他彻骨的疼”可得知,巴克在逆境中成长着,在人类、伙伴的虐待中,冰天雪地中成长着。[3]
巴克这只原本被驯服的南方狗之所以会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就是因为它适应能力极强,在严酷的环境中具有坚韧的生存意志、顽强的生存力量和机敏的生存智慧。其实,为了生存,奋斗是一种努力,更是一种坚持。因为置身于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伦理环境中,没有什么比活着更有意义。[4]哪怕是痛苦地活着。在生与死之间,巴克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生存,而且必须面对的是痛苦地活着。它挣脱了文明的束缚,以极强的适应能力及时作出反应。我们当今人类社会,也是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状态。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人类社会里,适者生存始终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巴克在不断的磨练中,成长为一只无可匹敌的狗,甚至转化为狼。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在生活的磨难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从一株温室中的花朵,成长为可以经受住风雨考验的参天大树,甚至能够为别人遮挡风雨。只有这样,才能不被被风云莫测的社会淘汰。
四、结束语
野性是一种残忍的东西,它可以让一条文明狗享受杀戮的快乐,也可以让一条血腥的狗对它的主人无比忠诚和深爱,架构起深厚的友谊。巴克有狡猾,也有忠诚;它带来野蛮,也带来了友情。杰克·伦敦以巴克最终投入狼群为小说结尾,肯定了野性的呼唤,反映了人类对自由和纯真的向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通过以兽寓人,试图唤醒人们对人与动物、动物与人类、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也试图警醒世人来善待动物,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变幻莫测,优胜劣汰的规则无不处处存在,我们只有学会适应生存环境,学会各种生存技能,才能在这个社会中立足生存,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当前,人类不断开发新型科技,但却忘记了保护环境与动物,地球因此正在遭受人类史无前例的破坏,草原沙漠化、全球变暖,这是地球对人类提出警告。正如《野性的呼唤》中,巴克被转卖了好多次,被人们利用,甚至有的淘金者直接想让它累死。也正是人们这种自私贪婪的心理使地球受到破坏。《野性的呼唤》的生命力就是源于对它的意义的不断发掘,我们在对它不断的解读和阐释中完成对文本的超越从而更加接近生命的本真。[5]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当今建设生态文明、创建和谐社会无疑是一种启迪。
[1]吴艳华.自然的呼唤 本性的回归:对《野性的呼唤》的生态伦理学解读[J].陕西教育,2015(06):14.
[2]修树新.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文学伦理批评[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
[3]〔美〕杰克·伦敦著,刘荣跃译.野性的呼唤[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李冬艳.电影《野性的呼唤》的文学论理批评解读[J].电影文学,2015(22):106-108
[5]蔡乾.野性的回归和张扬:杰克·伦敦及其《野性的呼唤》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0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