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女曲家王筠考

2018-03-31高益荣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彭 磊 高益荣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王筠,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陕西长安县人。“嘉庆年间著名女诗人、剧作家,擅画花卉人物。”[1](P883)“父亲王元常,乾隆十三年戊辰(1748)年进士,历任直隶武邑、永清等县知县”[2](P567)。“王元常官至翰林,工余不废吟诗填词作画,有诗一卷行世。王筠幼时随父官居山东、江苏等地,博览群书,年无暇日,十三四岁就能吟诗填词,并能自成一家,长短句亦工,有《槐庆堂集》,收诗、词二百余首,尤其戏曲,遍览元人杂剧与明清传奇,深受影响,有影剧、观剧诗三十多首,传奇两种,有‘临川四梦’风格,被誉为‘长安才女’”[3](P700)。儿子王百龄,“字介眉,一字芝田,乾隆壬子举人,嘉庆壬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选直隶新城县,调临榆升延庆知州,晋深州直隶州署保定府知府,年六十七卒。”[4]王筠,出生在宦门书香门第之家,“她自幼受家庭环境熏陶,喜欢读书,爱好文学,性格豪爽,有男子慷慨之态,常羡苏武之节,班超之勇,十四岁就能吟词填诗。胸怀宏愿,才情非凡。”[5](P607)王筠自幼好学聪明,“长恨身为女子,不能施展抱负,就撰作词曲以抒怀。剧作有传奇《繁华梦》《全福记》《游仙记》三种,前两种今存。《繁华梦》完成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分为上下两卷,共25出,《全福记》完成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分为上下两卷,共28出。著有诗词著作《西园瓣香集》。收于《槐庆堂集》中。”[2](P567)《西园瓣香集》为王筠之子王百龄刊行,收录了王元常、王筠、王百龄自己的诗集共三卷,王筠诗集为中卷,其后附有诗馀。“王筠恨堕女身,不得展其志,设为幻想,以舒胸臆,作《繁华梦》一剧,或谓其结束过于冷寂,使人意兴索然,乃又以富贵欢愉收场圆满者矫之,作《全福记》一剧,筠之词远胜诗,至其传奇院本,则谐声合律,意远态浓,有《牡丹亭》《桃花扇》风味。”[4](P272)

一、生卒年及出嫁时间

由于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关于王筠的生卒年研究,学界一直都没有确切可靠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王筠的生年研究。现就目前搜集到的资料罗列如下:

《长安县志》中“王筠,1749—1819,清代长安人”[1](P883)

《陕西省·人物志》第七十九卷中“王筠(1749—1819),女,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陕西长安县人……16岁出嫁,丈夫早逝,与儿子寡居……乾隆二十三年(1768),22岁的王筠创作传奇《繁华梦》”[6](P560)

《清代戏曲史》中“王筠,1749—1819,字松坪,号绿窗女史,陕西长安县人……当王筠二十二岁时,乾隆三十五年(1770)因自怅身为女子不能有所作为,撰《繁华梦》传奇。”[7](P290)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中“王筠,1749?—1819,字松坪,号绿窗女史。”[2](P567)

《西安通览》中“王筠,1749—1819,字松坪,号绿窗女史。”[5](P607)

《清代诗文集汇编》四百二十五卷《槐庆堂集》中“王筠,女,字松坪,生于乾隆十四年(1749)(参考文献来源《古本戏曲剧目提要等》)”[8](P115)。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陕西戏曲大事年表》中“清乾隆三十三年,长安才女王筠22岁,作《繁华梦》传奇两卷。”[9](46)

《秦腔史稿》中“王筠于乾隆十四年(1749)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16岁承父命嫁与同村王某,家贫,丈夫早逝,他就一个人抚养儿子长大……《繁华梦》两卷是王筠22岁(1768)时的处女作。”[10](P458)

《戏剧通典》中“王筠(1749?—1819)清代女戏曲作家。”[11](P440)

邓丹《三位清代女剧作家生平资料》一文中通过对王筠的诗作《丁亥正月二十一日使塽儿迎女筠归宁以四诗寄之》进行仔细分析指出“王筠生年为1747年与诗歌所指时间是比较接近的。”

由此可见,目前关于王筠的生年研究,普遍倾向于1749年。但通过对上述材料的梳理和分析就会发现两个问题。其一,部分文献对于王筠生年为1749年存疑,如《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戏剧通典》。其二,文献之间相互引用而不加考证,导致出现断章取义和自相矛盾之处。如《秦腔史稿》中认为王筠生于1749年,但后文又指出王筠于22岁(1768)创作《繁华梦》,前后年龄自相矛盾;《清代戏曲史》引用王筠22岁创作《繁华梦》,得到了“1770年创作《繁华梦》”这一错误结论。足见,目前可供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都需要谨慎引用、仔细甄别。而王筠出生于1749年的结论也值得再考证。

明清时期,虽然有不少名门望族鼓励女性参与文学创作和读书活动,但是大多数情况下,社会仍然坚持“外言不入于阃,内言不出于阃”的封建礼教传统。因此关于女性作家的传记资料更是少之又少。那么关于王筠的生平资料只能借助于父亲王元常和儿子王百龄的生平信息和三人合刊的文集资料内证研究。

在《西园瓣香集》中收录了王元常于1767年所做的诗词《丁亥正月二十一日使塽儿迎女筠归宁以四诗寄之》:

风雨连朝静掩门,萧然兀坐近黄昏。

推敲旧句难工稳,期汝归来仔细论。

娇雏遥隔渭城西,雪拥长桥路欲迷。

几度梦中闲笑语,觉来剩得数行啼。

膝下曾分舞彩欢,而今顿觉形影单。

谢家咏雪寻常事,好继当年孟与桓。

廿年珠玉掌中擎,惜别牵衣涕泪横。

计日双亲翘首望,暮云红处雪初晴。

诗中提到是为了迎接女儿归宁而作,那么1767年就是王筠出嫁的那一年。

王筠于1806年随儿子王百龄宦游新城县时所作的《丙寅春赴任北上游温泉感成》:

束羽垂翎四十年,何期重到古温泉。

花光匝道添行色,鸟语迎车话旧缘。

白发萧萧人老矣,青山叠叠景依然。

不堪回首斜阳里,几许离情寄晚烟。

在这首诗里明确提到“束羽垂翎四十年”,诗人自认已经不像年轻时那么富有斗志,那般英气勃发,那般肆意青春,现在只能“束羽垂翎”。然而“追忆闺中佳节,评歌舞,画烛高烧,金樽倒,朱栏醉倚,春暖小梅梢”(《满庭芳·元夜有感》),这张扬畅怀的往事确实是诗人曾经真真切切的体验。那么如今只能束羽垂翎只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诗人因为出嫁而造成生活上的巨大反差,不能够继续“朱栏醉倚”,只能“束羽垂翎”。正如诗人在《叹春》中提到的“何时完满穷愁债,也向花前啸永狂”。可见婚后不如意的生活确实让诗人不能“啸永狂”。同时也可以推测出王筠结婚时间为1806年之前四十年,也就是1766年左右,也与《丁亥正月二十一日使塽儿迎女筠归宁以四诗寄之》中的归宁时间相吻合。由此可见,王筠确实于1766年左右出嫁。在《丙寅春赴任北上游温泉感成》末尾,王筠自注为“时儿官直至新城”,那么这首诗中提到的“古温泉”就是王筠幼时随父亲宦游时游玩的遵化汤泉。在《西园瓣香集》中收录了《戊辰等第言怀》《丙子九月之官武邑入境口占一首》《辛已五月廿日由武邑赴永清任留别士民》《戊子八月侨居永清自寿》《丙戍五月再到武邑旧治》《乙亥中秋再游遵化之汤泉,记戊辰游此已八年矣,即景成诗,工拙都不计也》《壬午冬改官归里抒怀四首》等诗,可以知道王元常于1748年及第,1701年由武邑迁永清,1706年迁武邑,1708年侨居永清,1756年迁武邑,1762年辞官归里。从《乙亥中秋再游遵化之汤泉,记戊辰游此已八年矣,即景成诗,工拙都不计也》这首诗得知王元常第一次出游古温泉是1748年,第二次出游是在1755年。也就是王元常一家侨居永清的时候。假如王筠第一次来到古温泉是1748年的话,那么1748年时王筠至少有三岁,她才可以感知到这次游历温泉的经历①。按照这种推算可知,王筠1767年结婚时应该超过21岁,不符合清朝的婚俗②,而且相关记载中也没有提及王筠晚婚的经历。那么王筠第一次游历古温泉是在1755年,而这时王筠也应该在3—7岁,由此可推测出王筠应该出生于1748—1752年之间,出嫁年龄为14—18岁。

从王元常《丁亥正月二十一日使塽儿迎女筠归宁以四诗寄之》中可见王筠嫁一渭城西(现陕西省咸阳市)王姓男子同时还有一位同胞兄长王塽,而王筠丈夫和兄长的生平资料已经不可考。据王百龄题《繁华梦》后记记载:“龄八岁就传于外祖南圃公,……二十三岁领壬子乡荐”[12]。王百龄23岁于乾隆壬子年(1792年)选中乡荐,那么可以推算出王筠在1770年,也就是王筠24岁生下王百龄。从王筠《辛亥除夕哭长女畹清》一诗中推出王筠于1767年生下女儿畹清,而女儿王畹清于1791年去世。

电光石火了尘缘,只在人间廿四年。

阆苑花残愁默然,瑶台月缺恨绵绵。

无经可谶三生孽,有力难除二竖愆。

唯有催人痴岁月,寒来暑去自依然。

这首作于1791年的悼亡诗,表达了对亡女畹清深深的思念,同时在字里行间也点出了王畹清出生和去世的时间。

“王筠的卒年当在嘉庆二十四年乙卯(1819)年。”[13](P112)“王百龄,字介眉,一字芝田,乾隆壬子举人,嘉庆壬戍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选直隶新城县,调临榆升延庆知州,晋深州直隶州署保定府知府,所至多惠政。久之,丁母忧,去官,遂不出。百龄性敏好学,耿介自恃,而接人和厚,不苟取与。少贫苦,母王太恭人博学工文瀚,生平学问,得于毋教者居多。……年逾五十,杜门课子,有暇则读书饮酒以自怡悦”[4](P22)。从王百龄的传记可知因为母亲去世,则王百龄从此离职。《保定府志》卷六职官表,上面记载:“知府王百龄,长安进士,(嘉庆)二十四年任。黄鸣杰,安徽监生,二十四年任。”[14]可知王百龄就任保定知府和离职为同一年,即嘉庆二十四年(1819)。因此王筠的卒年是1819年。

二、交友情况

王筠性格豪爽,富有诗情,乐于结交朋友,不仅与高氏鹏九、观海、杨氏静山、巨川几位表兄交好以外,王筠还和当时的社会名流、才媛、梨园伶人等相交甚好。

张藻便是王筠的一位忘年交。“张藻,字于湘,江苏青浦人,知县之顼女,毕礼室尚书沅母,诰赠一品太夫人,著有《培元堂集》,按于湘为女史顾若宪女,幼承母教,堂咏梅云:出身首荷东皇赐,点额亲添帝女装。乾隆庚辰,子沅举进士,殿试第一,竟成诗谶。开府陕西,贻诗作戒。庚子岁,高宗南巡,沅居忧,门里谒于行在,具陈母氏贤行,圣书:‘经训克家’四字以赐之。”[15]就是这样一位德才兼具的老夫人对王筠也是青眼有加。“乾隆四十三年(1778),王筠将传奇《繁华梦》呈给毕沅母张藻过目,夫人读后大加称赞,夸王筠为‘女中汉元龙’”[9](P48)。在张藻的帮助下,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出资刊行王筠的《繁华梦》,并题词一首:

秦台仙子爱吹箫,凤去台空不可招。

剩与芳闺传慧业,不付男儿付女儿。

不为海上骑鲸客,暂作花间化蝶人。

是幻是真都是梦,三生谁证本来身?

夙世应知是彩鸾,日抄宫韵忘朝餐。

啭喉怪底谱宫徵,玉茗天池学步难。

扫眉才罢袭冠簪。海水蓬莱浅复深。

真倩麻姑抓背痒,声声击节快人心。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到张藻对王筠才气的赏识,认为上天将慧业全部都传给了王筠,认为王筠的传奇《繁华梦》声律协畅,曲文有汤显祖的风味,甚至将王筠的剧作放到了《桃花扇》《燕子笺》这样的高度上,读完《繁华梦》,张藻觉得真可谓“声声击节快人心”。面对好友张藻的称赞,王筠也即兴完成了《感庄太夫人知遇偶成二首》一诗:

羽毛落落老秋风,四海谁怜阮籍穷。

敢惜尊前流水奏,女中重见汉元龙。

噩梦迷离误半生,苦将傲骨与天撑。

年来何幸逢青眼,云汉仙舟附李膺。

王筠自认已年近迟暮,老气横秋,然而自己的才华却仍然不被别人赏识,这种埋没沟渠之恨一直折磨着王筠。然而幸得遇见张藻对自己青眼有加,如此赏识自己的作品,王筠除了觉得慰藉与开心之外,更多的则是与这位忘年好友之间惺惺相惜的感动。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人物篇中在介绍王筠的相关资料中说:“王筠与徐杭氏温其时有唱和”[4](P522)。通过梳理地方志等得知“杭温其,字温如,又字玉辉,咸宁县人,乾隆时儒士徐枚之室,徐早殁,其玉守节五十余年,诏赐旌表,著有正续《息存室吟稿》,事迹具《列女传》”[16]。“杭氏,名温其,潮阳典史崇德之女,幼颖慧,嗜读书,能为古今体诗,年十九,归咸宁徐枚……然《息存室吟稿》今已无传本。李元春序曰:室名息存,取朱子一息尚存之语,即未亡人之义也”[17](P395)。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的《陵墓考》和《金石录》中可知:在长安县凤栖原五殿坡村,有节妇徐杭氏墓一座,墓作周垣,遍嵌诗刻,左有石坊。“道光二十一年,商州牧许丽景正书,选取杭温其古今各体二十八首,又书札一首,刻石四方,首冠以《序》,嵌置墓壁,今墓在城南五典坡石存。”[4](P261、314)由于王筠、杭温其诗作散轶情况比较严重,就目前搜集到的资料,很难找到两人相互唱和之作,但从《续修陕西通志稿》和《国朝闺秀正始集》所收录的作品来看,杭温其目前存世的诗作有《缴奁》《蒙旌记恩》《弔蒲城县翔鸾村蔡烈女》《杂兴》等四首诗。

笔者翻阅民国三十年《蒲城县志稿》中的人物志查得蔡烈女为“米氏聘妻也,米子远商,病殁,随母吊诸其家,谓‘翁姑无悲,媳能养,且旅榇可归也’拜辞其母曰:‘儿不返矣’。操女工,日夜弗辍,居五六年,稍有积,即请命取夫柩还,寄庙中。哭奠已,绐众出扃门。刎于柩旁,后祀贞烈祠,王刘恪公竖碑志其墓。”[18](P729)就是这样如此贞烈的女子,王筠和杭温其都曾为这个邻乡的女子赋诗吊唁。

弔蒲城县翔鸾村蔡烈女

杭温其

独罢酸心节义辞,低回几度细寻思。

天无贞雁留霜羽,坟有孤松寄雪枝。

烈气芳龄千古艳,香风振世万人知。

几多名下鬚眉客,可似蒲乡小儿女。

弔蔡烈女

王 筠

红丝浪说百年牵,未结生前一面缘。

三寸鱼肠碧血溅,抱将长恨化啼鹃。

深恶杨花易往还,苦贞直欲继文山。

昭昭灵魂归何处,万古清风碧落间。

杭温其作为一个早年寡居的女诗人,对于蔡烈女这一行为的刺激,除了“低回几度细寻思”之外,有着同样丧夫的经历更让杭温其切身体会到“酸心”。而王筠作为一个饱受婚姻之苦的女子,除了“抱将长恨化啼鹃”的感叹外,还有一丝丝对“红丝百年相牵”的怀疑与埋怨。然而无论如何,王筠和杭温其都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对蔡烈女的贞洁烈行表示敬佩,对蔡烈女芳龄永逝表示悲叹,对自己生活中的酸心悲苦的回味,都展现出女性内心细腻纤微的感触。虽然现在没有两人相互唱和的直接证据,但是同样悲苦凄凉的生活境况、忠贞守节的坚守都成为两人相互交好的内在因素,而彼此之间的地缘关系也为两人之间惺惺相惜创造了条件。

王筠由于性格豪爽、家风开明,因此王筠有更多机会结交闺阁以外的人物。《戏剧通典》中指出:“《回春梦》今存道光三十年(1850)三鳣堂刊本,外孙杨坊编订,王元常评,张宝树序及张凤诏、王筠等人题词。”[11](P440)在《西园瓣香集》中也收录了不少与顾森相关的诗歌,如《顾云庵和杜秋兴八首寄余索和走笔寄之》《庚子三月遥寄顾云庵四律》《为顾云庵题壁》《读云庵杂录赠云庵顾先生》等,可见王元常、王筠与《回春梦》的作者顾森也相互熟识。“顾森,字延培,一字锦柏,号云庵,江苏常州人。家系吴下大族,书香门第,幼聪颖悟,岁甫成童,因贫废学。”[2](P552)“涿鹿尉,因事鼠谪西安,安置同官县。著有《云庵杂录》,皆天文、地理、山川、人物以及鬼神、鸟兽可怖可愕之事。未刊。”[19](P338)《回春梦》凡两卷二十四出,严敦易的《元明清戏曲论集》中《顾森的〈回春梦〉》一文指出:“本剧可以说是完全模拟《邯郸梦》的,作者仿佛是一个变相的卢生……他始终没有跳出历来士大夫文人可怜的窠臼以外,出将入相,带上道学面具的女性占有欲,说是超脱醒悟、勘破一切,披了这样的外衣,其实正是一心想跳入那热中的火炕里去一趟。”[20](P258)这种模仿汤显祖《邯郸梦》的写作模式,描写梦中及第,建功立业,娇妻美妾等等情节都和王筠的《繁华梦》十分相似。顾森在《回春梦》自序中说:“《回春梦》何由而作也,伤余生平之命蹇也。……今老矣,鬓毛如雪,齿牙摇落,心如槁木,无能为矣。抑郁之气犹耿胸次,因患天意既不可回,好梦或可得乎?梦者意也,意之所及即属梦矣,梦之所成即为真矣,此《回春梦》之所由作也,借此以消心中之块垒。”[2](P552)从创作心境上看,顾森和王筠的创作动机也基本相似,且王筠对《回春梦》还有相关题词,可见两人确实有心灵上的共鸣。

王筠是一位十分优秀的戏曲作家,她同时也十分喜欢看戏观剧。王筠“尤喜戏曲,遍览元人杂剧与明清传奇,深受影响,有影剧、观剧诗三十多首,传奇两种,有‘临川四梦’风格”[3](P700),在观剧的过程中也结交了不少梨园好友,如朱成、陆晓云、张秋华、钱月娥等。陆晓云,姬姓陆氏,字晓云,云间人,美而慧,能书,解音律,琵琶歌曲尤精,人以永新善才目之,年十六归张将军为小星,将军陕人,节镇荆楚,得姬宠冠后房,遂有钗盒之盟。岁戊午,将军被罪远戍,姬思忆成疾,竟至玉碎珠沉。对于这样一个多才多情的女子,王筠怜惜伤痛之下为之作挽诗一首《已未中秋挽陆姬》:

古今无术识痴人,零落梨花早谢春。

莫向月明泣短梦,玉环飞燕总成尘。

闻到情深化碧山,可知花月误红颜。

而今好借西风力,吹送残魂到玉关。

妆楼寂寞紫琵琶,一度春风镜里花。

妒粉娇香成底事,空留遗恨绕天涯。

翡翠瑶钗金缕裙,阳台化做○归云。

他年塞上刀环赐,好觅人间李少君。

王筠对于痴情好友的离世,总是分外伤心,忍不住怨恨相聚日短,阴阳永隔。浓浓的思念与不舍溢于言表,只是期待晓云的芳魂在来世能够和李少君一样长生不老。虽然梨园好友钱月娥、张秋华的生平事迹已经不可考,但是在王筠的心中,它们确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丁已年秋(1797),面对好友钱月娥的去世,王筠血泪写下“当年莫讶青衫湿,今日潸潸尽血痕”(《丁已秋日别前钱姬月娥》),当初王筠与钱月娥相见时便觉得相见恨晚、惺惺相惜,如今阴阳永诀,即使是血泪滴尽,也抵不上对好友无尽的思念。回想起曾经“助人欢笑解人愁”的张秋华,如今斯人已去,空余环佩叮咚,好友永诀,隔窗依旧送秋声。“古今浪说黄金贵,难买人间如意珠”(《夜雨哭张秋华》),这等挚友良伴,如今一别,相逢无期。死别亦此,生离亦苦。旧伶人朱成作为王元常和王筠的梨园好友,声韵俱佳,为梨园绝调,彼此之间陪伴数十年,王筠也一直和这位好朋友保持着书信往来。面对“人物半凋存,白发新愁境”(《甲寅春得旧伶人朱成信感吟六首》)的人生近况,王筠在为自己感伤之时,收到老友的来信,也为朱成年老浮游而愁闷不已,想起当年“一曲伊州秋梦”的团圆相聚,如今各自天涯,唯有说不尽的霜满重帘月满天的凄然。

作为一个十分有才华的剧作家,王筠以才交友、以剧交心。认识了一大批和自己一样有才情的人。张藻对王筠的赏识让王筠抑郁不得志的苦闷得到稍许舒缓,与孀居才女杭温其的友好往来让有着“天壤王郎”之叹的王筠找到来自同性的补偿,日常观剧之余结交的梨园好友让王筠感受到来自朋友之间的温暖,而与落寞儒士之间的惺惺相惜让王筠对人生、对功名富贵又有了另一番的感受和认知。

三、婚姻状况

王百龄翰林院期间,有《家书频问归期二八月告假不果,因附四诗以慰二亲悬望》:

一纸封题盥手开,双亲嘱咐几徘徊。

归心镇日常颠倒,转眼炎消秋又来。

翰林声价似登仙,无那穷愁总未捐。

羞涩行囊还似旧,为图清俸缓归鞭。

这首诗中是王百龄宦游在外,收到双亲的家信不免引起思家之念,然而告假不许,因以赋诗,以慰双亲。

王百龄于1802年及第后作《第后寄家信》,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知双亲。

一纸泥金去似飞,先将喜气到庭帷。

高堂博得开颜笑,便是尔曹舞彩衣。

在送同门闫望卿高中举人回乡之时,王百龄作《送闫望卿第后荣旋》也拜托友人回家向自己的父母报平安。

折得琼林最艳枝,羡君衣锦反辕时。

秦中故旧如相问,为说平安王介眉。

两载论交义气深,也曾甘苦做知音。

先鞭早逐秋风发,撩我怀人千里心。

同年同里复同门,促膝攀谈酒满樽。

此去长安应计日。冯君寄语报椿萱。

潇潇细雨湿征尘,慷慨登车气概新。

渭水终南秋色好,也应回首宦游人。

从以上三首诗中反复出现的“双亲”、“二亲”、“高堂”、“椿萱”等等,可以看出在王百龄在外考取功名以及为官作宰的时间里,自己的父母两人都在长安的老家生活。那么“从丁亥年(1767)出嫁到王百龄壬戍年(1802)中进士,王筠与丈夫至少共同生活了三十六年。”[21](P73)

而王筠的婚姻确实是不尽如人意的。纵观王筠的诗集共存诗113题233首,词23首,然而没有一首提及自己的丈夫王氏,但是却也能从相关诗词中明显地把握到王筠对这段婚姻的不满意。在王筠的诗词中经常会流露出对以往闺房美好时光的回忆与感叹,如《满庭芳·元夜有感》:

月飏晴辉,灯摇素影,伤心又是元宵。小窗静掩,聒耳厌笙箫。追忆闺中佳节,评歌舞,画烛高烧,金樽倒,朱栏醉倚,春暖小梅梢。

繁华皆梦境,兰亭金谷,云散星飘,自叹时,华业重度年光,贫病潇潇,惟望取,尔曹奋志,携我上青霄。

通过对婚前和婚后生活的比较,王筠在表达对婚前生活的向往与留恋时,也不自觉地表达了对婚后生活的一种不满与抵触。那么造成这种不满的原因也绝对不是简单的贫与病,更多的则是对自己丈夫的不满,对自己婚姻的不满。如《秋日读〈龙女传〉感成》:

西风长夜送秋声,旧卷披吟百感生。沧海自怜龙种贵,沟渠岂识夜明珠。

泪消红粉迷乡梦,血染云笺寄远情。千载有人同此恨,羡君独得破愁城。

王筠在读到龙女传时,将自己和龙女进行比照,认为龙女和自己一样都曾在“愁城”里挣扎,然而龙女有了柳毅的帮助终回龙宫,并且与所爱之人共结连理。然而自己仍然在这个沟渠之中不被人赏识、不被人理解,只能埋没自己龙种般珍贵的青春年华。很显然这种“明珠暗投”之恨就是对自己丈夫的抱怨之情。同样的《读〈红拂记〉有感》也对自己丈夫这种庸碌才能与眼力表示嫌弃与不满。

披卷舒怀羡古风,侠肠偏出女英雄。

而今多少庸脂粉,谁解尘埃识卫公。

王筠通过高度的赞赏红拂女慧眼识卫公的风流韵事来指责自己的丈夫不能发现自己身上的独特之处,不能和自己产生共鸣,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交流。而这种夫妻之间的思维隔阂已经深深地让王筠厌恶这段婚姻,甚至对自己的丈夫产生的“天壤王郎”之叹。《余生有花癖,而牡丹尤为珍重。奈何家贫居僻,六载竟无一面,诚人生恨事也,每值春时,则怅然若失,临风对月,断梦劳魂。偶成绝句四首开慨之》:

群玉瑶台路杳然,愁魂消尽暮春天。

东皇慢道花如锦,不惹余香已数年。

何处雕栏锁艳姿,晨风夜雨寄相思。

年来白发添多少,说与庸郎那得知。

无聊欲借梦盘桓,老景迷离梦亦难。

国色天香如解恨,也应羞与俗人看。

上苑原称富贵花,仙踪岂合住贫家。

情痴欲化闲蜂蝶,赏边春光万里涯。

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庸郎”的嫌弃与厌恶,甚至认为庸郎都配不上欣赏这国色天香之美。“年来白发添多少,说与庸郎那得知。”就连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王筠觉得这等俗人也难以理解其中的滋味,也更也不愿与俗人分享。可见王筠对自己的婚姻是多么的失望。

这位乾隆年间的才女王筠,于1748—1752年出生于一个宦门书香门第,作为进士之女,幼承庭训,才气非凡,创作出《繁华梦》、《全福记》等多种传奇,有诗集《西园瓣香集》一卷。于1767年嫁与渭城西一王姓男子,但是王筠对她的婚姻生活十分不满意。1767年生下女儿王畹清,而女儿王畹清于1791年去世。王筠于1770年生子王百龄。王筠与名流张藻、才媛杭温其、儒士顾森,梨园伶人朱成、陆晓云、张秋华等相交甚好。开放的交友圈为王筠单调的生活注入了很多新鲜的活力,为王筠细腻的内心书写添加了不一样的独特的生命感受。王筠最后于1819年病逝家中。

注释:

①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2—7(不包括2岁)岁的儿童由于语言的发展,儿童的表象日益丰富,开始运用语言或者较为抽象的语言来代表他们所经历的事物。

②《清通典》规定男子十六岁,女子十四岁为婚嫁年龄。

[1](民国)张聪贤.长安县志[M].三秦出版社,2004.

[2]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M].文学艺术出版社,1997.

[3]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陕西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

[4](民国)宋连奎.咸宁长安两县续志[M].三秦出版社,2014年,卷十五。

[5]西安市地方志馆,西安市档案局编.西安通览古代人物[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6]陕西省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陕西省志·人物志[M].第七十九卷,三秦出版社,1998.

[7]周妙中.清代戏曲史[M].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8]《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C].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焦文彬,王洪绵,童增琪编.中国戏曲志·陕西卷·陕西戏曲大事年表[M].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编委会出版,1986.

[10]焦文彬.秦腔史稿[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1]么书仪.戏剧通典[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

[12](清)王筠.繁华梦传奇[M].槐庆堂刊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

[13]王永宽.清代陕西女曲家王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81(1).

[14](清)李鸿章,李豫凯纂修.保定府志[M].保定府署,1886年,卷六.

[15]完颜恽珠著.国朝闺秀正始集[C].红香馆,1831 年,卷八.

[16](民国)吴延锡.续修陕西通志稿[M].兰州古籍书店,1990年,卷222.

[17]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8](民国)李约祉.蒲城县志稿[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19]莊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0]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C].中州书画社,1982.

[21]邓丹.清代女曲家王筠考略[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