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南临潭县池沟村的扶贫脱贫研究
——民族地区贫困村的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2018-03-31余子威李泽龙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农家乐旅游

余子威 李泽龙

(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池沟村是藏、回、汉多民族贫困村,位于国家深度贫困地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冶力关镇的旅游景区。精准扶贫脱贫活动开展以来,池沟村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旧房屋改造,现代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景区环境逐渐完善,在产业扶贫方面很有特色,主要有以发展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加上农家乐衍生出的虹鳟鱼养殖产业。由于地处冶力关大景区内,池沟村百姓对发展旅游服务业热情很高,他们拥有旅游资源优势,也在努力抓住旅游产业繁荣的机遇,相信他们将会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

一、临潭县冶力关镇池沟村概况

(一)池沟村基本情况

池沟村位于冶力关镇4A级旅游景点冶海天池脚下的山谷地带,海拔2300多米,无霜期120天,年降雨量650毫米,气候温暖湿润,平均气温在5.1~6.7℃。群山叠嶂,青松翠滴,溪水潺潺,既有西北高原的俊美,又有江南水乡的灵气。

池沟村由上庄、下庄、阳田、尕后山、李子沟及和先六个社组成,共有265户1065人,耕地1600亩,2016年人均收入4947.8元。

池沟村的先民源自明朝时候的屯军,其房屋建筑多是徽派风格,粉墙灰瓦,错落有致,饮食也受徽菜饮食风格的影响;当地民风淳朴,百姓勤劳善良。

(二)池沟村产业构成

池沟村经济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农家乐)和劳务输出为主。从事种植业的人口占30%,劳务输出的人口占50%,从事服务业(农家乐)的占20%。目前,池沟村经营农家乐的有50多户,还有虹鳟鱼养殖场3处。

(三)精准扶贫脱贫进展

2013年,池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77户334人。2014年脱贫14户57人,2015年脱贫19户85人,2016年脱贫38户156人,截至2017年6月剩余6户共24人还未脱贫。

笔者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对当地两家农户进行了走访:周三成,4口之家,原以劳务输出为收入渠道,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户,共投资30多万建起两层农家院,开办了农家乐,政府补助4万元,家中仍有2万多负债,有11亩土地,种了3亩柴胡。冯其华,6口之家,现年46岁,也在进行房屋修建,致贫原因是房屋建设负债,家庭收入以儿子、儿媳外出打工为收入来源。

(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

池沟村先后投资2055万元对全村137户620人的住房进行重建,其中,国家补助每户2万元,对村民危旧房的重建,使村民住房条件有了重大改善。对生活在山顶分散的村民实行异地扶贫搬迁政策,政府将他们集中搬迁到山下平坦的地区,共投资2975万元,实施了119户442人的异地搬迁项目,国家补助每户4万元,建成了整齐划一、美丽文明的现代新乡村。

(五)村容村貌整治制度化

由政府组织投资,对村内旅游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镇政府投资60多万元,建设垃圾池、垃圾桶等旅游配套设施,推进“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模式;投资390万进行道路建设,硬化道路,通向每户居民门口;投资250万进行池沟河环境卫生整治,修缮河堤,清理垃圾,杜绝污染,保护池沟河的生态环境;投资112万元安装了村内110盏亮化路灯,照亮游客和村民夜行的路。

池沟村旅游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上到镇领导、村长,下到普通村民、小学生,每个人都肩带红袖章,“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人人都是监督员”,他们随时都会提醒游客,文明旅游,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努力做到旅游区域内无垃圾。

二、池沟村产业结构分析

(一)旅游服务业

旅游业推动贫困村脱贫振兴。在甘南州全域开发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池沟村依靠冶力关旅游资源,鼓励有能力的村民开办农家乐,号称“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目前,池沟村开办农家乐的占全村20%,旅游开发还在继续,农家乐产业也在逐步扩大。开发旅游业不仅仅只是建一所房子的事儿,还要有能够住宿的软硬件条件,吸引游客的景点及文化故事,拴住游客胃口的特色农家菜,保障游客安全的管理等必备条件。

1.农家乐房屋修建及服务

办好农家乐,首先得有房子,让游客看完景点后有地方住。不能说为游客提供住宿,农家乐的房子就必须得堪比酒店,其实没必要,在农家院中简单盖起几间房,为游客提供住宿所必需的洗漱设备,干净的床铺,整洁的房间,可以看电视,有网络覆盖就可以了。

池沟村的周三成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在政府的扶持下,举债修建了二层楼房,分出五六间小房间来,准备开办农家乐,家具及卫生洗浴设备已经安装齐全了,其中有一件小房间还建了太阳能火炕,沿袭了传统火炕的特色,也采用了太阳能资源,这也是一种创新。

2.旅游营销策略要到位

若要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就必须得有旅游资源、景点特色。吸引游客观光,一靠山水环境美,二靠人文饮食美,三靠夏日避暑美。

山水环境,池沟村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坐落在著名景点天池冶海脚下,又是冶力关大景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最适合夏季纳凉,这是作为景区的最基本要素。

人文美食,池沟村的先民源于明朝在此屯军的军民,建筑拥有鲜明的徽派形态,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当地独有的“北方江南”的特色,菜品主打徽菜,采用的是当地时令果蔬,走地鸡和鹿角菜都是当地特色食材,人文美食也是一个卖点。

夏日避暑,池沟村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5.1~6.7℃,尤其是三伏天,其他地区暑热难耐时,正好能够凸显出池沟村的夏日凉爽的特色,这里的夏天20℃左右,有山有水有风光,加上农家乐的美食,是游客避暑纳凉释放压力的绝好去处。

农民开农家乐,就要把农民的厚道融进旅游产品中,不能把剩菜剩饭乘给客人,不能因为成本而采用廉价食材,床单被罩勤消毒换洗。待人厚道诚实,这样做就会形成一个大品牌,好牌子才会吸引人来,才能做好推广营销工作。

3.要有民族区域文化旅游特色

目前,池沟村的房屋建设,沿袭了祖上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毕竟池沟人自认为是“草原深处的江淮人家”,因而建筑方面仍旧可以看到是对江淮的粉壁白墙、青砖黛瓦的传承。

池沟人善于根雕艺术,依据树木的形状而雕刻成精美的器具,成为居家精美的装饰品。还有外墙砖雕艺术,通过砖雕讲述了一个个美丽的故事,将文化以图案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劳务输出

外出务工是池沟村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村里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既可以从整体上带动村民走出贫困,又可以促进种植经营规模化。

1.外出务工有利于脱贫致富

池沟村居民原以种植、养殖为生,土地上种麦子、玉米、药材等,虽可以借此果腹,但是距离脱贫还有差距。外出务工一年,收益比在家务农划算得多,村民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无需政府催促,年初就会有大量村民外出务工。

2.有利于土地流转集中使用

劳动力外出务工,也造成一些土地的闲置荒废,于是,政府鼓励种植大户将土地集中连片承包下来,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农业生产集中和土地经营规模化,外出务工的农民也能从耕地上获得脱产补偿。

3.抓好劳务技能的培训

池沟村居民和我国许多农村村民一样,也都是在举国大搞建设的时候投入到农民工的洪流中的,如今拥有建筑技能的农民工也面临着转型。因而,首要任务是获得新的技能,这就需要政府的协助,采取农民自愿,政府免费培训,让农民工成为拥有技能的新型城市服务者。

(三)虹鳟鱼养殖产业

虹鳟鱼是一种高级食用鱼,肉多、刺软,腥味少,幼鱼肉嫩味美,生产周期短,国际生产商品鱼规格大都为150—300克。该鱼种喜欢栖息在清澈、水温较低、溶氧量较多、流量充沛大都水域中,适宜温度在12~18℃,低于7℃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缓慢,溶氧量最好高于6毫克/升低于10 毫克/升。

池沟村拥有虹鳟鱼生长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现在拥有三处养殖厂,而且随着池沟村旅游业的逐渐扩大,饮食文化也将成为池沟的一大特色,虹鳟鱼美食有望成为吸引游客的招牌菜品,那么该鱼的养殖产业也会伴随着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

三、池沟村产业脱贫的评价

池沟村的脱贫产业特色很明显,就是发展旅游业,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让农民逐渐从事旅游服务业。这是因地制宜,也是符合冶力关大景区的布局。池沟村地处冶海天池脚下,自然条件赋予了池沟村独特的优势,再加上临潭县全力打造“冶力关大景区”,从政策上推动景区的建设,要把冶力关打造成一个闪亮的旅游名片。

池沟村顺应时势,一是易地扶贫搬迁,将山高路远,生活条件艰苦,居住分散的村民集中到地势平坦、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集中建房。二是危房改造,让村民整体居住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善,也使乡村旅游环境越来越秀美。人口积聚起来便于产业的形成,初步的服务业会逐渐出现,直到形成稍具规模的农家乐形式的服务业。当前的冶力关景区还在不断打造修建中,随着景区不断完善,池沟村农家乐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除了农家乐,其他形式的服务业也在逐渐形成,可以从多个方面不断吸收劳动力。

池沟村乡村旅游业开发的短板:

第一,历史文化开发欠缺。池沟村是有传说故事的乡村,要想开发乡村旅游产业,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就不应该忽视池沟村的历史文化元素。池沟村在历史文化方面的开发还欠缺太多,包括村落的形成、历史渊源,到现在的建筑风格、人文风俗等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小型的文化馆、雕塑、绘画等多种形式,将池沟村的文化风貌表现出来。

第二,推广方式有欠缺。池沟村农家乐的推广渠道有待加强,乡村旅游决不能坐等客来,一定要有推广渠道。现在是信息时代,自驾游的游客还在千里之外时,就已经在做详细的行程安排了,如果池沟村农家乐的信息能够出现在互联网旅游平台上,游客就很有可能将某个农家乐列入自己的行程表。

第三,避暑旅游针对性营销不强。在炎热的夏天,池沟村的温度却保持在20℃多,是个纳凉的好去处。其他一些城市持续高温,市民总想着抽时间外出消暑,这就为池沟村的农家乐经营带来了机会。但是针对避暑旅游的营销还没有做,这就变成了资源的浪费。

总之,池沟村借助于旅游业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产业经营方面还有很多缺陷,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期待在多方努力下,争取将旅游服务业打造成池沟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劳务输出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池沟村虽然在打造旅游服务业,但是毕竟还无法承担起农民脱贫的重务。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推动了土地流转继而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农业从业人口逐渐减少,转而从事服务行业,成为农民脱贫的一条路径。

四、对池沟村旅游脱贫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历史文化元素的开发

有山有景,还得有人文故事。明初为了巩固边疆,在洮州开设卫所并且迁徙大量内地军士到洮州戍守,在这些人中就有很多人是回族将士。汉、回军民迁徙到洮州之后,便与当地土著交错杂居开始了互助合作的历程。以常爷(常遇春)崇拜为中心的洮州居民,多为明初将士的后裔,大多来自安徽一带,他们远离故乡在塞外苦寒之地戍卫垦边,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免遭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也为了减轻思乡之苦,他们将常遇春、胡大海等开国定疆的回回将领奉为龙神。这些故事就是池沟村可以挖掘的文化素材,可以建设文化馆所,讲好自己的故事,让游客怀揣兴趣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二)徽派文化元素开发

池沟村人大多自认为是明初戍边的安徽军民的后裔,其建筑风格多是徽派的粉壁黛瓦,百姓喜好文墨,饮食具有徽菜风格。这种徽派的建筑风格在西北地区很少有的,这也就成了池沟村的一大亮点,加上栩栩如生的砖雕艺术,更令建筑锦上添花。居民家中陈设的家具,有当地特有的根雕艺术品,加上室内文墨字画,渲染出一种古典美。菜品采用当地时令食材,较有特色的是红烧虹鳟鱼,清炖走地鸡、凉拌鹿角菜等,但吸引游客的味蕾,只有这几道菜是不够的,菜品的开发创新要持续。

(三)进行网上旅游推销

借助于互联网旅游平台,如携程、去哪儿、飞猪、途牛等,把池沟村的旅游卖点推介出去;建贴吧,通过撰写自驾游攻略,为游客安排详细的自驾方案以及消费地点,将池沟村的农家乐特色推介出去;鼓励游客转发朋友圈,通过社交平台人人口口相传,这样就能做好营销推广。

(四)池沟村旅游营销区域重定位

可以精准定位到附近几个“火炉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因为这些地方夏季暑热难耐,加上那里的游客消费能力较强,适合吸引他们来此解暑降温,扩大冶力关旅游景区、池沟村旅游景点及农家乐服务的全国知名度。

猜你喜欢

农家乐旅游
杜鹃花红农家乐
我们一起“云旅游”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欢迎来咱农家乐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小A去旅游
旅游
一毛学琴记
——农家乐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