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8-03-31李俊霞韩晓东
李俊霞 韩晓东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基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而做出的重大判断,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在我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化产业在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也亟须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提高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引领甘肃经济向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趋多元化和高效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一)政策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国务院批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推进,为甘肃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甘肃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大,2013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总体方案》,2014年起相继出台《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文化厅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与此同时,各地各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景区建设规划纲要》、《河西五市旅游联动发展总体方案》等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此外,2017年省政府又印发了《甘肃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以重点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加大文化项目建设力度,“十二五”时期,招商引资实质性签约项目1319个,落地932个。签约合同金额达5893.43亿元,到位资金1216.88亿元。2016年,甘肃省以重点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年共有5个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和15个院团改革项目列入“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支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等扶持项目,共获得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890万元;南特科技数码动漫作品《敦煌传奇》入选文化部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项目,为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启动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
2016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决定建立省政府领导下、由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省文物局牵头推动全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启动公共文化单位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敦煌研究院、省博物馆、省图书馆、读者集团、省文发集团等列入国家级和省级试点单位。2016年,敦煌研究院和甘肃省博物馆新推出的《一带一路画敦煌》系列涂色书、萌萌哒飞天宝宝、彩陶娃娃、书签、手机壳、丝巾、冰箱贴、壁画抱枕等带有浓郁丝路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深受游客欢迎。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努力推动下,出现了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中心、陇原文化集萃园、天水66号等一批创意性文化企业,为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增添新活力。
(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甘肃各地依托特色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布局中,与全省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产业带、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甘肃段建设协调发展,支持天水雕漆、汉唐陶艺、兰州刻葫芦、临夏砖雕和工艺地毯、甘南洮砚、酒泉夜光杯、武威铜奔马、平凉纸质画、白银鸵鸟蛋雕等特色工艺品做大做强。近年来,庆阳市发展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窑洞文化等产业,带动平凉市、白银市、定西市等临近区域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在甘肃省东部形成块状民俗文化产业集群。兰州市开发建设青城、河口古镇,探索特色文化村镇建设途径。甘南州、临夏州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游,打造“香巴拉”旅游节和砖雕特色的“风情庭院”游,甘肃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
近年来,甘肃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甘肃文化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转化不足,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尤其是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文化品牌较少。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未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甘肃省文化产业规模大、影响大的企业还是主要集聚在兰州市。2015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7.09亿元,而兰州市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60.91亿元,从全省14个市州排位看文化产业,兰州市总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比重为38.76%,可见,甘肃文化产业区域发展极为不均衡。同时,文化产业还存在结构雷同,各自为战,同一产品同一项目重复生产、重复建设,难以形成互通有无的文化产业链,产业协调发展工作机制需进一步调整。
(二)人力资源素质整体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
人才是制约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总体上来讲,甘肃文化人才支撑不够,人才总量、层次和质量均不高,且分布不合理、结构不合理、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都大量存在。目前,由于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甘肃文化专业人才供求矛盾很突出,网络游戏、动漫制作、工业设计、广告创意、信息技术等方面高层次文化创意人才匮乏,尤其是缺乏既有较高专业知识、又熟悉市场经济规律、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另外,文化人才又大量外流,在文化人才流出倍增的情况下,集聚人才的机制又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此外,甘肃文化人才分布不合理,传统的文化型人才相对充裕,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而既有本专业专门知识技能又具备市场经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且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大量集中在省、市条件较好的文化事业单位,而基层文化单位、乡村以及文化产业经营部门人才匮乏。这种文化人才工作机制极不利于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资金缺乏,多元融资机制欠完善
长期以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多年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甘肃文化产业一直陷入文化产业投资不足的困境。一方面政府对文化的投入数量较小,而另一方面社会融资的渠道又很不畅通,特别是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由于机制、平台、投资环境等因素制约,进入甘肃文化产业的程度较低,致使文化产业投资渠道过于狭窄,许多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因资金短缺因此被搁浅、推迟,或者延期竣工,有一定基础的文化企业也无法做大做强,总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抑制了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四)文化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总体上看,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现有的文化企业普遍实力薄弱,规模小、层次低,管理经营粗放,产业配套程度低,产业链不够完整,产业聚集度低,产品附加值还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企业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步伐缓慢,缺少一批具有一定产业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能发挥领军作用的文化龙头企业、文化骨干企业,致使甘肃文化产业总量小,对经济贡献率不高,对全省经济社会的支撑力弱。
(五)文化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不够,创新能力薄弱
甘肃文化资源丰富,品位较高,但是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资源的开发思路和利用方式落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链条短,因而,文化资源难以进行合理、高效地开发。一是发展思路滞后。多年来,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往往只在传统的文化资源中找出路,发展思路滞后,创新能力薄弱。一些文化企业虽然在规模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乏创意策划、设计和市场开拓,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对文化资源缺少有创意的开发利用,附加值较低,经营粗放。二是文化资源缺乏系统、深度、有规模的挖掘开发,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程度低,文化与科技、旅游、信息、商贸、农业、体育、会展等产业联动少,融合度不够,尤其是文化与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等高科技融合度不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品味不高,新型业态发展缓慢,特别是甘肃的动漫、游戏、网络、新兴媒体、工艺设计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
三、促进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一)制定发展规划,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先行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有利于集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形成协同效应,提升甘肃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甘肃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大局出发,从产业的规律出发,谋划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不仅要编制好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还要制定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等配套规划和专项规划,真正做到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相配合,短期发展规划与中长期发展计划相结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政策支持力度,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完善政策支持力度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政府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净化文化市场,保障文化市场秩序运行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维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甘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二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甘肃的实际,完善和落实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投融资、工商管理、土地扶持、人才培养、资产经营和管理及改企单位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尤其是在创新创意的鼓励和扶持上,通过减轻税负、降低经营生产成本以及放宽企业准入,让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创意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大量的尚处空白的文化产业指导性政策尽快制定出台,助推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优化产业布局,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活力
以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立足甘肃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扬长补短,做好文化产业调整与布局,形成中心带动,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突出做强做大文化演艺、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工艺品制作等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游戏与动漫等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与设计产业,改造提升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播影视、文化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提高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的占比,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以此提升甘肃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就是依靠创意驱动,挖掘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实现“创造新供给”。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把创新摆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位置,激发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致力于创意和创新,鼓励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一是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手段、大数据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新文化产品的创作、内容、生产、销售和传播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延伸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用创意增强吸引力,培育新热点,释放新动能,实现以新技术带动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增强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二是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甘肃文化与农业、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旅游、教育、体育、休闲等产业之间多向交融互动发展,催生新型文化产品和文化业态,不断创新文化供给内容与形式,使新型文化业态成为甘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五)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可持续性
如果说创新决定着文化产业能“飞”多高,那么品质则决定着文化产业能“走”多远。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一是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打造优势文化品牌。整合甘肃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与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文物精品和文化典籍等方面相关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演艺、会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开发与工业文化、高科技文化、现代商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品牌。对业已形成的优势文化产品进行再开发、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提质增效。坚持内容为王,秉持工匠精神,鼓励甘肃文化企业精心打磨,提供高品质,开发有创意的产品,通过产品供给从低劣到优质、从同质化到精品化的转变,提升文化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甘肃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并注重从普及型、大众化文化消费品向精致型、个性化方向发展,大力培育信息、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同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文化价值、艺术品位,提高文化消费的体验感,拓宽消费者的选择空间,有效培育新的消费习惯,形成消费新动力,提供让消费者满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助推甘肃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
(六)培育壮大文化企业,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一方面,支持读者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甘肃广播电视集团、兰州大剧院、甘肃嘉旅文化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庆阳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天水汉唐麦积山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等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龙头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整体提升兰州文化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和壮大民营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有限公司、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陇萃堂有限公司、兰州华源文化集团公司、张掖市丹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天水飞天雕漆工艺家俱有限公司、敦煌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有实力、有优势、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断提升兰州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张振鹏.供给侧改革:助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2016-01-07.
[2]于娟.甘肃文化产业风光正好[N].甘肃经济日报,2017-12-18.
[3]201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甘肃省统计局,2017-07-19.
[4]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E].甘肃省文化厅,2017-11-28.
[5]施秀萍.甘肃省以重点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N].甘肃日报,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