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
2018-03-31张亚琴
张亚琴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甘肃 定西 743000)
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思想理论、一种实践运动、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价值理念。社会主义通过价值观理解其自身,形成自我意识。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灵魂”,是支撑着社会主义运动长期发展的价值指向和价值准则。而任何先进的价值观念,总是要通过某种途径内化进人们的头脑,教育就是最直接、最根本的转化途径。因而,做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特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总是要通过一定的价值观反映出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集中体现在核心价值观上,人民群众的意志在社会主义国家是核心价值观的大众体现,反映和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其价值主体和评判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好的将阶级性与人民性统一起来,从而引导全体社会成员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去努力。
2.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突出了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与人们的民族情感相融合,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人民对核心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三个“倡导”也是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在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也极大的包容和整合了大多数社会群体的思想意识,并以不凡的气度和能力在与其他价值观念的交流交融中,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3.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时代发展需要,反映时代发展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就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作出规定,既立足长远又极具现实针对性,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既汲取了中华传统价值观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内容,从而实现了对华传统价值观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坚定主流思想、主导地位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故而它是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紧紧围绕这一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认知认同感。
2.坚持个体全面发展的差异化需求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置性工作,核心价值观教育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统筹兼顾到受教育者在知识层面、反思层面、行为层面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按照由易到难、由近及远,采用不同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做出理性思考,最终形成符合共性特质的正确价值观念和行为自觉。最终构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风气。
3.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史观,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4.坚持从个人到国家,从眼前到长远的教育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三个层面,即国家、社会、个人,其中个人是基础,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应从个人入手,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各个领域,通过个人自我认知的形成与改变,让人们在崇尚真、善、美,鄙视假、丑、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与视角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并不单一的指青年学生,还应包括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自古以来,人们就非常重视官员道德修养问题,官德本质是一种政治道德,而政治道德始终处于社会道德的核心地位。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重大课题。作为政府官员,其特殊的职业性质和岗位,使其自身渗透着一种道德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人民对其道德水平、道德修养有着很高的期待,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也一向强调选人、用人必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德”放在“举官”标准的第一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包含了官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它既丰富了官德的内容,又提出了我国官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社会生活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肥沃土壤,并为其不断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提供养料;人民群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主体和实践主体。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要让“三个倡导”根植社会实践、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视角
1.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宣传格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建设大党建工作格局,强健群团组织,依靠部门联动、典型拉动、氛围带动,通过公益广告、新兴媒体、社会宣传统筹协调,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大宣传格局,从而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尝试建立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推进会,从而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也可以开展专题调研,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现状以及在群众中的认可程度和实践效果进行深入的了解;还可以依托党团、社区等组织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抓好主题教育,充分依托共青团、少先队较为完善的组织体系,发动各级团、队组织,特别是广大学校、企业、农村、社区、机关、军营等基层单位组织,以国家重大节日,如五四、七一、十一等为契机,经常开展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主题活动,使之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突出实践育人,深化和创新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等品牌活动,发挥党团组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引导人们在真切的亲身体验中升华思想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榜样引领,突出榜样的时代性,依托“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青团员”、“十佳少先队员”评选表彰等工作载体,推选和宣传青少年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以榜样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人引领人;营造舆论氛围,把新媒体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阵地,积极运用网站、微博、公共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手段,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正面思想引导,推动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网络环境和浓厚舆论氛围。
2.用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洗涤人的灵魂
新时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上应重视“知行合一”,用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洗涤人的灵魂。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应以传递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价值理念和生活情趣为出发点,从精神层面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正确人生追求。第一,要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产品数量也越来越丰富,但精神文化产品的质量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些艺术产品不去宣扬社会正能量,反而将一些不劳而获,追求奢侈享受的行为无限放大,这对社会的和谐与个人身心的发展都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第二,应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加快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进一步完善文化新业态企业的监管环境和融资环境,提升文化领域核心竞争力,增强文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科技人才、以及具有产业融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第三,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叫得响的优秀文化作品才能涤荡人们的灵魂,改变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偏差与社会的浮躁风气。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以文艺精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一批有深度文化内涵的节目,在激发了人们学习和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的行为取向和价值诉求。第四,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具体就是压缩数量严格标准,在制度设计上不断细化管理办法和实施规范。坚持“以评代奖”,举办研讨会,强化评议环节,并通过为文艺评奖“瘦身”,设置一批有内容有分量的全国性奖项,从而在激励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同时也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第五,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大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需要由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支撑,当前,在文化体系建设上应遵循均等化和公益性两大原则,为社会大众最大程度地提供优秀产品及优质服务,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总之,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任重道远,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定主流思想、主导地位的认识;坚持个体全面发展的差异化需求;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坚持从个人到国家,从眼前到长远的教育方式,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重视“知行合一”,坚持行胜于言,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李文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内涵与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3]梅荣政.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8).
[4]刘顺厚.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吴潜涛.推动优秀文化的现代性转化[N].人民日报,2015-07-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