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道德学说

2018-03-31王瑞萍郭丽蓉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说资产阶级本质

王瑞萍 郭丽蓉

(甘肃政法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马克思的道德学说是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马克思的道德学说在人类历史上深刻揭示了人类道德的起源、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规律,明确宣布没有永恒的道德原则,道德受到人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关系的制约,植根在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马克思的道德学说解决了道德领域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拨开了笼罩在道德之上的重重迷雾,为无产阶级开展道德实践、道德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善恶的主题甚始终是历代道德学说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善恶作为道德领域的重要范畴,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最一般的规范、评价标准和行为准则。马克思以前的道德学说或者从社会之外去认识善恶本质,或者从人们的快乐、痛苦等心理状态认识善恶本质。马克思以前的历代道德学说的总的特点是离开社会仅仅在道德内部探讨善恶的本质,把善恶看作是人的意识产物,既:善恶的本质是与道德的内在根据义务、荣誉、幸福、良心联系在一起,善恶以这些道德范畴为起源。康德探讨的就是所谓本源的、经验之外的不能被认识的“可以领会的世界”的道德原则,也就是适合任何时代、任何领域、任何发展阶段普遍适用的无一例外的道德原则。对马克思道德学说产生重要影响的黑格尔无疑比之前的道德学说对善恶的认识都要深刻。黑格尔的进步表现在他从发展中考察善恶,在研究道德向伦理转化中强调善恶是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具有时代所赋予内容的重要范畴,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统一。普列汉诺夫赞扬黑格尔在认识善恶方面比之前的思想家迈出了“巨大的一步”。但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使他无法摆脱认识、理解和研究善恶问题的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他仍然把善恶看作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看作是一种万古不变的教条,强调善恶是一种客观必然性的表现,完全要排除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善恶的重要作用。黑格尔对善恶认识的革命性被其唯心主义和政治上的保守所扼杀。当黑格尔在其代表作《法哲学原理》中提出伦理就是普鲁士国家道德时,这一点就表现更加充分。

马克思认为对善恶的认识、理解和研究不能够仅仅从人的意识去揭示,不能简单看作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必须分析善恶形成的社会关系,善恶的本质问题不是一个个人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人的善恶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善恶就不仅仅是黑格尔认为的精神活动产物,而是社会关系、社会发展的产物。没有也不存在康德、黑格尔所说的永恒的善恶原则。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1](P89)“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1](P92)

人的社会关系成为马克思解决善恶本质问题的依据。马克思的确不在抽象的意义上谈论善恶问题,总是把善恶放在对社会关系的分析之中,原因就是马克思对善恶的认识、理解和研究已经摆脱了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局限,而进入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李嘉图等人把经济学和道德对立起来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李嘉图等经济学家没有看见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和曲折性,没有看见经济学、道德学说等的联系都植根在“事物的本质中”,国民经济学只不过以自己的方式表现道德的规律。经济学家以经济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经济学立场的时候,已经在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穆勒提出的节制生育为例子,说明穆勒这样说已经不仅仅限于经济学的表达方式,而是开始以禁欲主义的道德在说话。马克思指出: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来,“就人互为手段而言,个人为别人而存在,别人也为他而存在。”[2](P123)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看法,是离开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对人的认识和理解,是把人身上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消除的唯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表现,表达了资产阶级的道德立场,即,把社会的恶,就是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和压迫确定为合理、正常的天经地义的人际关系。

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了人的解放问题,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P57)“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P62)在马克思看来,实现这个目的的条件就是消灭私有制。在革命地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对自己社会本质的认识和把握就成为善恶的尺度和标准。马克思认为要让人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人还要这样安排自己的世界,即,“使人在其中能够认识和领会真正合乎人性的东西,使他能够认识到他自己是人。”[1](P87)

马克思的道德学说以真正合乎人性的关系指明了人怎样去改造主观和客观世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善的要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合乎人性的关系,不是指单个人的合乎人性的关系,是指无产阶级追求解放和自由斗争中的合乎人性的关系。这就是说,无产阶级的善,不是仅仅解放自己就可以达到,还必须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马克思指出:“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对于他自己天性力量的判断,也不应当以单个人的个人力量为准绳,而应当以整个社会力量为准绳。”[1](P91)马克思基于这样的对道德的认识,进一步说明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与善所包含的良心、尊严、公平正义是不相容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都变成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会的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金钱关系所改变,资产阶级把所有东西都统统商品化,“金钱、污秽和鲜血同归一流。”[1](P98)

在马克思看来,善恶范畴虽然是历史上所有道德学说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但是,善恶范畴还不能构成道德学说的全部内容,善恶范畴仅仅是研究道德问题、建构道德理论的历史前提和逻辑前提。马克思通过研究道德复杂多方面的结构、道德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道德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建立了马克思的道德学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认识道德本质和建立道德学说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是马克思认识道德本质和道德学说的方法论基础。

要认识道德本质和建立道德学说,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其一,道德是不是单独的可以离开社会关系存在的领域,道德能不能“以纯粹的形式”从意识形态划分出来,成为万古不变的教条。其二,道德的意识的历史类型是不是仅仅表现为一种人类的共同性,而没有表现人类社会关系的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回答了这些问题。马克思认为,人的存在离不开人所处的社会关系,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具体和现实的社会关系,突出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马克思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P101)在这种现实的、具体的表现为阶级关系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会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马克思把这个社会生活的特点,通过资本家进行了深刻揭示:“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1](P56)

马克思告诉我们,必须从道德的社会方面把道德看作是对社会反映的一定形式,必须从道德与社会的“反向关系”的角度,把道德看作是改变社会的积极力量。这个力量通过个人与所在阶级的联合得到表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道德本质的认识和道德学说形成的功能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先进的原则和方法赋予道德问题解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道德问题从各种神秘的令人困惑的唯心主义迷雾中解放出来,引导人们对道德本质、道德学说的性质取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的道德学说的二个重要内容是:

其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马克思认为:“道德是生活现实过程的社会存在。”[2](P123)这就是说,道德作为社会意识样式,相比较社会生活,是第二性的和从属性的。从认识论角度看,道德就是对社会存在的社会反映。但是,道德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是逻辑和美学形式的反映,是属于评价-规范的反映,是从社会的一般原则和社会的共同价值出发所做出的反映。道德评价是对善恶的准确道德判断,是一个对该行为是好还是不好的一种反映。道德规范是道德评价的基础,道德评价就是根据道德规范进行评价的。马克思还认为善恶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一种辩证关系。这就是说,对人们的道德活动的认识、理解和研究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把道德这样一个掌握现实的精神-实践的方式简单理解为存在和现实的机械论。各个不同时代的道德学说都把各个阶级对道德的认识和理解包括到善恶的概念里。马克思认为只有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之上,才能够把握善恶的历史辩证法,才能够看清楚善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将善恶的关系进一步明朗化和极端化,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是善的东西,对资产阶级来说就是恶的。马克思指出:“由于文明时代的基础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所以,它的全部发展都是在经常矛盾中进行的。”[2](P111)恩格斯正是从马克思的这个立场出发,非常深刻地看到了黑格尔关于善恶的相对性及其恶在历史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

其二,道德是精神-实践活动方式。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也是最重要的观点。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人类有目的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生产活动,认为实践就是对现实生活的改造和改变,就是要以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的。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是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创造出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这就是说人类首先要衣食住行。但是,当这个实践目的达到后,人类就要进一步满足更高的需求,更高的欲望。这就不能不涉及阶级斗争的问题。这就是马克思指出的人的解放要摆脱剥削和压迫的束缚,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然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现实的人的异化”是马克思的道德实践的起点,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本性已经异化,人性已经不是属于他自己,而属于另一个人或物,是金钱支配着人,人变成金钱奴隶,人已经丧失了对自己命运的支配能力。异化的根源就在于劳动这一人类的本质外在于工人,劳动也不是人在自愿的情况下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人在资本主义的异化中变成动物,只具有自然属性,只有在进行吃、喝、生殖等的动物活动时才感到自由。“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特点。在私有制前提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的说,只是活动的假象。因此,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由于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2](P198)在这里,马克思的观点是,劳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劳动创造了财富,但财富却被资本家占有,使创造者和自己所创造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并以人自身的客观化否定了人的类本质,人由社会的主体变成了被金钱和物等外在的东西支配的客体,为他人服务,受他人支配和奴役,劳动作为自由自觉地活动变成了被迫的活动。同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工人和资本家的交换中,每一次交易“都符合商品交换规律”,工人生产的数量和他们自己的贫困成正比例增长。工人受着资本的剥削,成了被“整个社会组织败坏了的人,失掉自身的人,自我排斥的人,被非人的关系和势力控制了的人。为此,马克思在提出了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中解放出来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这个命题从道德是精神-实践活动方式来看,就是要求无产阶级要把道德的解放看作是无产阶级的精神解放,把道德的实践看成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没有“异化”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马克思充分肯定了道德是精神-实践活动方式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就在于道德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对道德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而且是一种除旧布新、建立新社会的重要实践活动。

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人们意识的能动性的产物,反映了个人所在阶级的道德思想。但是,道德活动的结果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产阶级希望以自己的道德面貌改变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道德斗争中,无产阶级要获得道德胜利,就必须建立高于资产阶级的道德,形成对资产阶级的的优势。马克思指出:“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的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但是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所以共产主义是同至今的全部历史发展进程相矛盾的。”[1](P78)无产阶级道德的先进性不仅仅表现在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和废除,而且表现为要让无产阶级道德的能动性表现为自觉的实践活动。“所以,马克思的道德学说把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映绝不是仅仅看作是被动和机械的活动,而是能动的、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活动。马克思认为道德的能动性突出表现为以一定的价值和规范提供人们实践活动的有效性和长远性。人们就是按照道德的这种指导进一步修正、改变和完善自己的实践活动,以期达到更大的目的,取得更好效果。所以,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就不能仅仅在道德方面处于一般意义的道德认识、道德评价中,不能仅仅对资产阶级的道德进行评论、评价、批判、批评,而且要转入实际解决这些问题的道德实践阶段,同资产阶级道德的恶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将其从历史舞台驱除。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学说资产阶级本质
关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新思考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爱眼有道系列之三十一 “色眼”与“五轮学说”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马克思无产阶级解放学说的当代释读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