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产业哲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精神生产的启示

2018-03-31刘晓宇

社科纵横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马克思精神

刘晓宇

(锦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1)

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关乎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关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及国际话语权能否增强。文化产品是由精神生产实践所形成的重要结果,对于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GDP总量已经超过了80万亿。但是对于精神生产的文化产业,我们却没有如物质生产那样有着亮丽的答卷。在物质生产领域产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的精神生产供给侧问题也需要得到重视。对此,可以从马克思的产业哲学思想出发为新时代精神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一、马克思产业思想的旨趣

产业是打上人类印记的人工化的世界,它是人类不断实践的结果,产业的发展体现了人的需求本质。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和产业的本质出发来阐述产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他从现实的人出发以实践唯物主义角度,始终围绕产业关注的焦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这是其产业哲学方法论的内核。

马克思虽没提出产业的概念,但可以认为随着科技与资本的不断融合,产业这个“人化自然”新的表现形式方面得以展现,产业实践创造的“社会物”构成产业自然,这也是国内研究产业哲学学者所达成的普遍共识。同时,探讨产业的本质问题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也能够为我们如何去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借鉴。在此基础上,深刻反思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是马克思产业哲学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于产业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论述了工业(产业)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P88)。这也引申出了人类要想繁衍生存下去,就必须在以“需要”为前提的背景下进行产业实践,这既包括物质生产力产业的实践也包括精神生产力产业的实践。对于这一表现,马克思认为产业实践是人类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形式,指出产业实践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产业实践深刻地反映着人与自然(物质生产)以及人与人(精神生产)之间的关系、性质和深度。同时,马克思对产业实践也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如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危机理论等重要思想,资本主义社会所反映出来的上层建筑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精神生产异化的结果。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及全球产业化进程乃至以精神产品为主的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马克思产业思想的现实意义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结构及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经过科学统筹才能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产业思想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二是,产业涉及到社会关系的系统性存在,产业与科技、生态、国家战略、社会关系等存在复杂的关系,它是全面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由此,马克思产业思想的研究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制造20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中的引领作用、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产业实践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产业实践的不断深入伴随着人类繁衍生息,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并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业的发展程度如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确保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也能描绘了可借鉴的“中国道路”,产业的发展提升了综合国力。进入21世纪,我国在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主要围绕着标准化、规模化的模式发展,这一模式在一定时期内的确能够提高生产力的进步与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但随着时间推移全球经济増长乏力,国内产业生产过剩的影响逐渐显现,从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必须要进行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避免物质性生产领域的产业所面对的困难。

在面临着这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时,我们如何理清思路、突破瓶颈发展,如何使精神生产的文化产业实践创造出的产品向个性化发展满足人的个性需求并由此创造更大价值、如何使产业有序发展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如何使产业为人类解放提供支撑,对马克思产业思想进行研究势在必行。马克思把产业实践问题提升到人类发展的哲理层面来研究,从最一般的产业实践出发,抽象出产业发展的本质规律,进而为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智慧产业的实施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精神生产的阶级性促进文化产业话语权

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同时“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P72)。也就是说,精神生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精神生产包括一切的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生产,而狭义的精神生产仅仅表现为上层建筑等方面。作为统治阶级不管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生产还是高级的精神生产即上层建筑方面都要有方向性,因为这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因此,从精神生产的诞生来看,精神生产其实是物质生产的派生物。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精神生产的阶级属性。在对人的本质进行追问过程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也就意味着人的精神生产也必须在阶级社会中进行生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P98)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不断地发展物质生产并代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方向,因此精神生产也必定会被统治阶级所掌握,如不掌握或掌握不了精神生产的阶级属性,统治阶级的利益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化自然”最大的实践意义在于其与现代物质生产的密切相关,由精神生产所创造的人化自然也一样。产业所创造的对象性存在是人化自然的一部分,都是人类以劳动资料进行生产实践的结果。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反思产业及产业发展规律问题,研究产业创造的社会物的标准化与个性化、规模性与单一性是产业哲学涉及的问题。人的本质总是通过人的生产实践展现出来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而现代化进程中人类目的性的生产实践所形成的序列或方式就是通过产业实践表现的,产业实践是人的生产过程,产业是产业实践过程中人所创造出来的社会物的结果,产业实践所创造出的产业社会物进而形成“人化自然”。人类文明中精神生产总是伴随着新人化自然形态的创建与应用,如当前的文化产业解放并发展了人自身,同时和物质生产不同的是精神生产所形成的文化产业它一定是带有阶级属性的。在人的生产实践中来讨论产业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人类通过目的性活动所创造的产业反哺人类自身的解放,同时对文化产业的方向性问题是有必要的。对产业本质的追问是马克思产业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对产业本质的追问来审视人的本质的问题,无论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产业实践还是精神生产领域的产业实践,它最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遵循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结合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采取从具体到一般、从实践到理论、从外围到内核,从现状到问题再到解决方案的对策,对文化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实现精神生产力在整个社会有机体中的作用,产业实践体现了物质性、社会性同时也包含着精神性功能。

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新时期要体现出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继续传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抛弃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百年沧桑依然具有奋发向上的活力与文化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一个民族精神产品有多久远,这个民族走的就会有多远。“在中华民族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领袖。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3](P622)只是到了近代,中国人的文化程度不高,更缺少文化创新,致使国民如一盘散沙,究其原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落后的生产与腐朽的精神产品才是根本。所以,以精神生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一定要继续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新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围绕精神生产的有效供给为切入点,应生产一些满足个性化需要的精神产品,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精神产品的质量。

精神产品生产要本着阶级性的原则,这是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真谛。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在掌握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掌握着精神生产资料。如果说统治阶级通过物质生产所展现出来的产业实践是为了物质财富的增加,那么统治阶级掌握的精神生产资料所进行的文化产业生产则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但这只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它还关乎人们是否有信仰、关乎这个民族是否有希望。从高级精神生产来看,诸如意识形态、政策制定等内容,精神生产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从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生产来看,它必须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等问题。

对于精神生产的方向性问题是新时代文化产业重点反思的问题,精神生产要坚持“二为”方向,也要坚持“双百方针”,从实践上来看,对于中国人来讲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但为什么要接受属于外来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成功后的建设事业?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为重要的方面是为“在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的广泛社会心理基础。而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两者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认识和看法上,有着根本的契合点”。[4](P248)传统文化中的对“大同世界”的终极向往和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着极大相似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上,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塑造,符合新时代人们对精神产品新时代的需要。马克思产业哲学始终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下要注重文化产业中精神产品的方向性,也要围绕文化产业中的精神产品旨在提高人的全面发展,这才能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利实现。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谢春涛.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M].新世界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马克思精神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