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茶叶仓储与交易新业态发展研究

2018-03-31刘红莉密小华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2期
关键词:陆羽茶业湖北

刘红莉 密小华

一、茶叶仓储物流与交易研究概况

近几年,借由“互联网+”的燎原之势,茶叶交易市场也加快了产业升级创新的步伐。由普洱茶收藏交易衍生出的“茶叶银行”、“茶仓”、“茶交所”等新模式争相亮相,集仓储、物流、交易、金融等功能为一体的专业茶仓、茶交易所、茶交易平台等相继成立,成为推动茶产业资源重组的革新性力量。目前,对这些新业态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多与普洱茶相关,但仍具有参考价值。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相关研究:

一是茶叶仓储物流专业方面的研究。有的从茶叶仓储与物流角度探讨了茶叶仓储流通的新模式,如徐斌华的《茶叶仓储中的物流运作探析》一文(2016) 提出建立第三方物流,重组茶叶供应链;王意日格乐吐的《茶叶企业的物流问题分析及对策分析》 (2017)一文提出从茶物流仓储入手,构建新型配送模式,重组商品供应链,对茶业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邢倩倩、李思佳等的《浅析专业仓储在普洱茶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5)一文对仓储在茶业中的作用进行了总结。

二是对由普洱茶收藏交易衍生出的“茶叶银行”、“茶仓”、“茶交所”等新模式的研究与介绍。蒋小钰的《全产业链战略:中国茶产业组织创新——以江南茶仓为例》(2012)一文以专业眼光敏锐捕捉到茶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重要性与前景;刘磊的《“茶叶银行”的概念、发展路径、风险及发展展望》 (2013)一文对新出现的“茶叶银行”模式进行了概念梳理,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中国民生银行茶业金融中心的《我国茶叶交易市场升级改造与金融服务》 (2013)一文则对茶叶市场的升级改造提出具体方向与金融支持方案;王艳的《普洱茶银行式贮藏模式建设与管理》 (2016)一文对“普洱茶银行”的类型功能进行梳理,并提出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大圆普洱交易中心的专题文章《传统行业探索新模式 揭秘普洱的茶金融生意经》 (2016)则对大圆普洱交易中心业务类型与运作方式进行了详尽介绍。类似的文章还有《中华工商时报》的《全国首个“互联网+茶”交易与金融平台陆运茶交所挂牌成立 茶产业插上“互联网与金融”的翅膀》 (2015)、《借力“互联网+”全国布局 蒙顶山茶叶交易所打造茶产业新形态》 (2016);《江西日报》的《茶叶进仓茶更“香”——江南茶仓打造全新茶产业链》 (2014);《普洱日报》的《解读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 (2015)等等。

三是从茶与金融、“互联网+”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的探讨。《民营经济报》的《“茶叶银行”实现另类投融资》 (2012);徐嘉民、王家勇的《共谋黔茶产业共话黔茶未来——金融助力黔茶腾飞》(2013);《华夏时报》的《“茶文化”与金融化》(2015)等文章与专题报道揭示了先行者们在开拓茶业金融渠道方面所做的尝试;康绍大、陈金香的《互联网金融对茶业的影响分析》 (2016) 一文则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对茶业的主要影响;还有梁劲锋博士论文《茶叶产业特性及融资影响因素研究——以福建为例》 (2009) 等。

四是区域发展视野下的茶业新业态发展战略研究。这方面的文章有严秋如的《全产业链竞争格局下江西茶叶发展新思考》 (2012) 和张翼麟的《四川名山茶叶交易市场发展战略研究》 (2014)等。

二、湖北茶叶交易市场的发展状况

目前我国茶叶产销不平衡状况持续存在,去库存压力大,茶叶流通环节效率亟需提升,传统营销渠道亟待转型升级,发展融合型的交易平台与创新商业模式乃大势所趋。湖北是产茶大省,却不是茶产业强省,独特的茶叶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产业优势,尤其是缺乏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所产鲜叶很大一部分作为原料被浙江、福建、安徽等茶叶强省收购,与其他产地茶叶拼配制成后出售。同时,由于品牌不强销路不广,又缺乏专业的仓储存放,品质难以保持,绿茶的销售周期与价格的弹性空间都被压缩,无法最大化实现效益。这也是湖北的茶企散、小、弱的深层次原因。

在茶叶交易市场方面,湖北武汉虽未失各地茶类集聚交流中心的地利,茶叶市场众多,交易活跃,但与曾经“东方茶港”的影响力和吞吐量相比,已远不复昔日荣光。在新兴电商和电子交易平台的冲击下,大宗交易转移阵地,传统茶叶市场也日趋衰落,旧有的批发零售单一服务模式和商业格局已跟不上消费升级的需求,加上城市用地成本上升,中小规模的茶市空间一再萎缩,边缘化趋势明显,如汉口茶市、陆羽茶都。面对这种状况,一方面,湖北相关茶企积极筹集资金,进行实体茶叶交易中心的转型升级。例如汉阳知音国际茶城的兴建。另一个更重要的举措即是陆羽茶交中心和天下茶仓的兴建。它们的建设发展不仅关联到湖北茶叶的销售渠道更新和产业效益提升,从长远来看,更关乎重建武汉作为中国茶叶内外贸易核心城市的战略地位,关乎中国能否获得世界大宗茶贸易市场上的定价权,尤其是绿茶、红茶和黑茶。

湖北具有发展茶叶贸易绝佳的区位与历史优势。历史上辉煌300年的“万里茶道”,贸易的起点在大汉口,青砖茶的源头在赤壁,当年天下九成以上茶云集汉口,六成以上的茶是经汉口运销世界各地。“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茶叶产业发展的最大机遇。以赤壁青砖茶为代表的湖北青砖茶,正在全球掀起一股热浪,这为加快湖北茶产业发展,恢复武汉“汉口大茶市”(天下茶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陆羽集团和黄鹤楼茶业公司立足湖北悠久的茶文化,自觉肩负起重建汉口世界茶叶贸易中心的历史使命。目前,湖北茶交所等新业态仍处于初创期,但两家企业在在各自擅长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

其一,出于对湖北茶叶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两家公司明确了战略方向。湖北以产绿茶为主,但名优茶做不过龙井等十大名茶,做出口,利润薄门槛高,因此鲜叶高产量的湖北沦为了原料基地,处于茶产业链的最底端,盈利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几等于无。目前,以做绿茶为主的省内大茶企采花、萧氏等,对政府补贴的依赖度还不低,更遑论一般茶企。要解决这些问题,黄鹤楼茶业公司的经营者们看法是——做大宗茶,发展新疆、内蒙等边贸和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少部分名优茶的盈利难以支撑湖北这个巨大的茶产业运作,必须做大宗茶,从采摘到包装都以机械化为主,降低成本,以现有的砖茶技术为依托,做各类系列砖茶,不重色香味形,重健康和品质。目前,黄鹤楼茶业公司拟在江夏安山投资2个亿兴建新泰砖茶厂,打破固有的砖茶=老青茶的观念,以红茶、绿茶、黑茶、白茶、花茶、保健茶各类茶为原料压制砖茶,且分级分等,提升砖茶品质。而侧重交易平台建设的陆羽集团也将发展大宗茶交易放到重要战略地位。

其二,出于对发展专业仓储与第三方鉴定机构紧迫性的认知,两家企业都在尽力推动茶仓和鉴定机构的建设。要做紧压茶和发酵茶,茶叶的仓储存放很重要。武汉的气候四季分明,间干间湿,不仅做发酵茶合适,存放条件也好,能使茶叶经过适当转化后达至更好口感。无论是生产方、平台方还是收藏者和消费者,都对茶专业仓储有需求,但是,目前武汉的大型和专业的茶仓还很稀缺,属于有需求而无市场。而且,要发展茶叶海外贸易,没有权威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收仓检测、产品定级等,也无法保证和衡量仓储的专业品质。仓储与检测可以说是茶叶进行大规模流通的基础和前提,若不建立起专业的第三方仓储和评鉴机构,就无法在交易环节实现标准化,无法顺利打通收购、流转、兑换、交易、消费之间的环节,交易量做不大,夺得茶叶在全国乃至世界市场上的定价权更无从谈起。目前,黄鹤楼茶业公司在汉口北投建的“天下茶仓”建设正在进行,而陆羽集团已在推动建立普洱茶评级标准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两家企业还拟合作,在新疆和内蒙等地建立边贸与国际贸易仓储中心。

其三,在建设一体化综合平台的努力上,两家企业各有侧重,既竞争又合作。黄鹤楼茶业公司主导投资兴建的“天下茶仓”是以仓储建设为依托,涵盖茶叶拍卖中心、茶金融服务(评估、担保、鉴定、质押)和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一体化等七大产业模块的一体化综合平台。陆羽集团以旗下的陆羽茶交所为先锋,其业务范围涵盖茶标准评级、茶金融、茶交易和茶文化四大功能,四位一体。陆羽集团正在进行茶交所的经营升级,拟形成陆羽茶交所(B2C,垂直交易平台) +陆羽会(C2B,新零售和茶文化推广中心)+“陆羽通”(陆羽产业金融)的新型综合业务模式。目前,两家企业正加强合作,整合传统平台方和线上平台方资源,既抱团又分工,协同创新,构建大平台,链接上下游,为形成良性生态,打造湖北千亿茶产业,促进楚茶崛起而努力。

其四,在发展愿景与远期目标设立上,二者目标相近,优势互补,代表了鄂茶发展的新高度。黄鹤楼茶业集团建“天下茶仓”,旨在恢复老汉口茶叶贸易口岸的地位,促进周边产茶区的茶产品流通,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世界茶叶贸易中心,核心目标是获得茶产品定价权。陆羽集团建陆羽茶交所和陆羽茶文化交易所,其目标也是立足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构建现代产业金融与现代产业仓储体系,借鉴法国红酒产业4C标准,建立中国茶产业的“陆羽标准”,使湖北茶、中国茶流通全球,占有更大市场份额。

三、湖北茶叶流通市场面临的挑战

要发展茶业流通领域的新业态,科学、专业性仓储是基石,茶叶标准化建设是标配,走产业思路,使金融能切实助力茶产业实业发展,这是整个湖北茶叶流通市场面临的巨大挑战。

其一,四面围困,竞争激烈。目前,全国几大主要茶产区都在发展自己的茶叶网上交易平台和茶仓储,争夺区域茶产品的定价权。湖北虽然占有区位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优势,但这些并不能成为在交易市场上份额领先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在云南、四川、江西、安徽、浙江等茶叶强省均在大力发展网上交易平台,投建专业仓储的情形下,我省的相关茶企在政府支持力度、投资规模、业务拓展速度和产业链资源整合程度上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湖北想要成为全国性的茶叶交易中心,可说是强敌环伺,突围阻力重重。

其二,建专业茶仓储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单个企业独力难支。不同茶叶仓储存放应有专业化分工。目前,茶叶存储技术并不成熟,要建大仓储,并不仅仅是占地面积大这么简单,其“大”还意味着细分、科学、齐全,无论从建设周期还是技术难度上,困难都不小。何况,仓储与鉴定、交易等领域硬件、人才、行业资源导入要求高。与仓储密不可分的专业评鉴机构的建立,需要大量业内专家的智力支持,以及专业科研设备等的投入,这些投入非一家两家经营性企业所能包揽,仅就土地和仓房这两样固定资产投资,就需大量资金的进入和政府支持,更不用说仓储运行所需的长线资金维持了。

其三,目前处于茶平台整改和平台交易模式摸索期,经营风险不小。虽然在互联网经济席卷一切的今天,发展茶叶电子交易平台是大趋势,好处明显,但花样百出的交易方式和缺乏监管的投资行为也有将市场变成赌场的苗头。由于缺乏必要监管,许多交易所在运营模式、交易规则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2017年1月,证监会召开清理整顿各类交易所部级联席会,监管层对全国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展开了新一轮整顿。目前,这轮整顿还未结束,我省的陆羽茶交所仍在整顿中。事实上,虽然近几年茶叶电子交易所发展如火如荼,但唱衰之声也一直不绝于耳。如何融通线上线下,探索出积极有效的交易模式,加强风险防范,更好地服务实体产业,同时创造出企业利润,这些都是摆在茶交所建设者和经营者面前的课题。

四、发展湖北茶叶流通市场的建议

茶产业不仅承载着占湖北总人口百分之一的60万涉茶产业人口,也承载着200万对口产业扶贫人口的生计,在倡导绿色开发的理念下,湖北省的茶叶种植面积逐年上升,新增的产量如何消化?市场在哪里?这些问题需要加倍重视,未雨绸缪。

一是省市各级政府需切实提升对茶叶流通环节的重视,跟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供给侧改革的步伐,积极谋划布局,助力域内茶企寻求市场开拓的新方式,搭建各类平台,培植新兴业态,加大我省茶叶出口力度。要意识到推动茶叶流通领域的创新与“东方茶港”复兴的战略意义,给予发展茶产业、尤其是培育新型茶叶市场主体在中部崛起与复兴大武汉等国家、地区战略层面中应有的关注与支持。

二是大力推动“东方茶港”的申遗工作,擦亮历史名片。“东方茶港”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茶港,更是湖北的茶港,中国的茶港。还原历史现场,不仅是为了看清过去,更是为了走向未来。借申遗之机,不仅需要深入研究与清理“东方茶港”的相关历史,如茶港的兴起与张之洞督鄂时代汉口崛起、辛亥革命、红色文化、码头文化等之间的关系,也需要推进保护茶港的历史建筑、艺术化还原当时风俗人情等工作,推进茶港振兴与长江新城等新发展规划的接轨,为万里茶道复兴获得文化与现实支撑。

三是根据本省特色,发挥先发优势,以青砖茶、红茶的标准化生产、储存为前导,大力拓展外销市场。万里茶道沿线国家原是青砖茶和宜红茶的销售区,现市场已被蚕食,要去恢复、拓展、巩固。当前要以武汉茶企为载体,充分发挥强大的承载力,将茶叶产业运作到国际化的高度。借湖北茶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着力打造“天下茶仓”,争取恢复“汉口大茶市”,实施“天下茶仓”的大战略。使茶企增效、茶农增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建中的新型仓储与交易平台产业链需整合、专业化需发展、服务要跟上、外销要打开。只有掌握了最多的活跃用户与最大的市场覆盖度,新型交易平台才能真正掌握产品定价权。

四是要加大对建立第三方测评机构与专业仓储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性的交易平台向国际化茶交易平台发展。将传统的批发转到线上交易,这是一种趋势,传统的经销模式正经历变革,新兴的茶叶仓储与交易一体化平台,实现了从融资、生产、加工、包装、营销、仓储物流、营销传播等功能的一体化,也可谓是一种整合营销。这种大型综合性交易平台的建立,没有强大的政策、智力、资金及各方扶持,难以实现。在政策支持与长线资金的投入方面,政府应牵头,茶企要跟上。新近整合成立的湖北省茶业(集团)公司也应积极参与到平台建设中来,湖北的茶企只有携手共进,才有可能在新型交易市场的兴建大战中冲出重围,建立起主导地位。

五是利用湖北、特别是武汉的科教优势,加大茶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新型的茶贸易储备人才。茶叶贸易的竞争,根底在于人才的竞争。目前,湖北省开办茶学专业的正规院校少,只有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长江大学(茶学专业)、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等寥寥几所,专业型人才的输出量与湖北作为产茶大省的现实人才需求不匹配。更重要的是,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华农与长江大学都偏重于农业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等茶叶生产与加工方面,在茶叶经济贸易领域虽有茶叶贸易学、茶业经营管理、茶叶审评与检验等课程,但只是作为知识补充,并非培养重心,且欠缺金融相关课程设置。而如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则以茶艺和茶文化传播为主,在茶经贸方面着力很少,师资缺乏。总的来说,茶贸易方面所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奇缺,亟需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与课程体系,以应对新时代贸易形式的变革与竞争。

猜你喜欢

陆羽茶业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林秀娟 茶业“双师”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不捧场的好朋友
贵州茶业大事记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茶业新星——“冷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