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浦江郊野公园的探索实践

2018-03-31朱祥明张荣平

风景园林 2018年10期
关键词:郊野浦江公园

朱祥明 张荣平

1 上海郊野公园的涵义

国内外目前对郊野公园尚无统一和公认的定义,从现有概念来看,其典型性与特色性方面的体现还有所欠缺,客观反映出在现有研究和实践中对郊野公园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1-2]。本文涉及的上海郊野公园主要指以上海市城郊农村地区的耕地、水系、绿地、自然村落、历史风貌等现有生态人文资源为基础,通过实施土地、环境综合整治并建设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可供市民休闲游憩的开放式生态郊野空间。由于郊野公园土地的属性不完全是城市绿地,所以“郊野公园的建设”严格的定义应为“郊野空间的土地整治”更合适[3]。

2 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要点

与国外郊野公园不同,上海郊野公园是农村土地整理的核心。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巩固和完善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传承当地人文脉络和历史风貌,适当配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同时,在减少建设用地数量的前提下,少量配置与生态发展相匹配的功能[4]。

2.1 保障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上海市规划选址的郊野公园既是环境保护区域,又是城市的生态安全区域。郊野公园的建设能够确保区域生态安全、构建城市生态格局、维护郊区生态空间。

2.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

郊野公园是上海贯彻中央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新型工农关系的重要载体。同时,郊野公园的建设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的综合平台。

2.3 推动地区发展的强大动力

郊野公园的建设是一次发展契机,既能更好地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又能使该地区的优势资源得以开发,实现产业转型并为当地农民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也使上海市民可以享受到这些自然资源。

3 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的探索实践

浦江郊野公园是以森林游憩、滨水游憩、农业科普为主要功能的上海城郊城市森林型郊野公园。公园占地15.29km2,其中一期面积5.82km2,主要以滨江、林地资源为特色,打造“活力森林区”“奇迹花园区”“柳鹭田园区”“森林游憩区”“滨江漫步区”等五大主题片区,兼顾“林、花、农、岸、水”五大主题风貌,现已开放。二期面积为9.47 km2,以农田为主要资源,设计践行“生态文明”战略,通过“土地整治+休闲游憩”,强化土地复合利用,推动多维融合发展,激活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乡村振兴。二期将打造郊野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形成郊野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可推广的“浦江模式”[5]。

3.1 浦江郊野公园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3.1.1 如何让公园配套建筑在多属性用地上落地

浦江郊野公园土地用地属性较多元,分为城市建设用地和非城市建设用地2种类型。公园的配套建筑需要探索在多属性土地上多证落地的方式。

应对该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公园配套建筑若是位于集建区的用地上,则配套建筑按照《公园设计规范》内相关配套设施指标的要求设置。设计将浦江郊野公园配套建筑的功能和指标建立在功能定位、区位条件、交通可达性、特定资源、周边地区人口数量以及游客量预估的基础上,通过对基础设施、游憩设施和区域性服务设施的调查,最终使园区内配套建筑的总量和单位规模均符合规范要求,并按照有关程序,办理规划许可证和施工许可证,为郊野公园的后期运营提供了空间。比如浦江郊野公园游客中心建筑不仅是一期启动区5.82km2范围内的游客中心,同时也将是整个郊野公园(15.29km2)的3个游客中心之一。由于它靠近地铁8号线的沈杜公路站出入口,紧邻主干道浦星公路,是游客进入整个郊野公园的门户,故其地位重要、功能综合,所需面积比一般游客中心更大。根据一期游客量预测,开园日游客量达到3.5万人次,游客中心作为未来整个郊野公园的重要入口和服务中心,其内部涵盖了游客集散、接待问询、商店售卖、后勤支持、医疗救助等一系列综合服务功能。若公园配套建筑按照原先要求的500m2进行功能配置,将无法满足公园开园后的需求。以功能为导向的配套建筑指标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下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确保公园实际功能需求[6]。

应对该问题的另一个关键是,公园必要的服务和管理配套建筑在非建设用地上的落地途径。主要通过林地管护设施和设施农用地的途径解决该问题。将林地管护设施、设施农用地规定的建筑的性质、用途、面积等与郊野公园配套建筑的需求相结合,通过设施农用地、林地管护设施的申报,经过区农委、区绿容局、区规土局的测绘和认可,实现部分建筑的落地。根据《上海市林地管护设施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林地管护设施的设置标准严格要求300亩(1亩≈666.67m2)以上的林地不允许将管护设施用地指标化零为整使用,在林地管理与防护设施中,每100亩林地应设置一个道班房,每个道班房的面积不得超过200m2;如果厕所与道班房合建,则应依据每100亩林地设置,每个面积不超过60m2。此外,林地管护设施属临时性设施,满2年后需要单独备案,对于那些需要申请建造永久性林地管护设施的临时建筑,需要利用审批制度,向市规土资源主管部门办理农地转用审批手续。

3.1.2 如何打造低维护的植被景观

郊野公园的使用时间主要在周末和节假日,公园吸引游客之处在于大规模的生态、野趣景观空间,满足了市民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因此,自然野趣的环境对城市生活和生态尤为重要。设计通过保护江南水乡的风貌,保持场地的自然植被野趣,维持自然景观原野风貌。以乡土植物为主,采用“自然式”植物布局和群落构建形式,保护和修复自然系统生境,打造充满“野趣”的植物景观效果[7]。通过引进观赏价值高、管护简易、可规模化栽植的优良园艺和农艺品种,营造观赏效果突出的规模化特色植物景观,满足公园活动和经济收益需求。根据浦江郊野公园的特点,提出公园特色植物景观营造建议,突出“花海景观”“葵花景观”和“秋色彩叶景观”。

3.1.3 如何引入社会项目,探索自给自足的造血机制

公园创建是政府的主要功能,为了公园的持续运营,政府每年还需花费大量资金用于公园的日常养护和管理,给政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郊野公园作为新的公园类型,具有面积大、用地属性多元化的特征。在探索新的建设方式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回避公园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平衡公园生态环境和市民游憩的前提下,应找到一条适合郊野公园自给自足的开发策略。公私联合,以市场为导向,将私营部门的多样化与创新带入更大的公共用途范围内是特定机遇中的公园模式。公园合理引入社会项目,通过项目产生的效益来确保公园自身的发展,并且能够持续为社会服务,也有助于避开传统城市公园在运营管理上的困惑。比如在闵行郊野公园绿地上的茶室休闲活动、水路开辟出来的公共开放空间、开放草坪上的奇迹花海项目、农田上的家庭采摘项目、森林演绎里特殊的音乐活动、寻找艺术家作品活动等,不仅丰富了公园的体验,还给公园部门增加了必要的收入[8]。

3.1.4 如何进行公园建设后期的自我完善和持续升级

上海的郊野公园对于设计者和管理者都是全新的挑战,公园的建设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像自然生态环境一样,可持续景观场地中存在动态和活跃的生态系统,也会有成长、变化、调整和适应的过程,所以公园不应是一次性建成的,第一次建设只是确立未来发展的框架,一定要为变化、调整留下余地,在建成后需不断地完善和升级。为了更好地优化场地设计,需要建立使用过程中的反馈监测、管理和调整手段,这是保证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这就需要设计在后期能持续参与和不断完善。在中国,公园项目建成后设计团队的后期参与通常会面临多重挑战,因为许多业主不理解项目后期管理中专业顾问介入的价值[9]。公园建成后,往往由运营团队接手公园的后期管理,在公园的完善和升级过程中,难免违背原有设计意图,甚至破坏了郊野公园建立的生态系统,不利于公园的生态可持续。在上海闵行郊野公园,公园运营方与设计方制定了监测协议和管理规划,从而可以在景观使用周期中指导后期管理工作,也可以协调设计意图与管理活动之间的分歧。

3.1.5 如何将生态化设计贯彻全园

在郊野公园的设计、规划、管理与维护过程中,市民的娱乐需求与创造性设计目标可能会同优先保护环境相矛盾,所以我们必须要开发复杂的、有层次的、灵活的适应性设计方案。浦江郊野公园是对近郊的片林及产业旧址进行改造来建设的公园,因此研究如何实现生态化设计显得更为迫切,也为公园建设艺术和科学带来深远意向[10]。

如何构建符合基地自然特征、能联系外围生态格局的生态功能结构,并将生态化设计贯彻全园的生态策略是极其关键的问题。浦江郊野公园的生态化设计就是适应性设计,就是设定底线,剩下的让社会和市场发挥作用。

首先,通过对上海市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和生态网络基本规划的分析,得出浦江郊野公园是生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园区应保持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通性,通过建立生态廊道,将浦江郊野公园与周边生态斑块连接起来。确保物种扩散,建立动物栖息地与动物生态廊道;其次,根据公园的生态资源特征,将基地划分成森林生态基底、滨江涵养生态廊道、水系生态廊道、滨江湿地四大生态功能区。在次基础上对现状不同景观利用方式的土地进行敏感度分析,形成生态保育分区。对生态敏感地带进行保护,保证自然植被和森林的休养生息,针对干扰采取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形成不同自然梯度的生态环境策略,以此为基础,综合平衡考虑游憩建设需求;此外,还应综合整治郊野公园的田地、水、道路和森林,改变不合理的灌溉排水系统和道路交通。改善河网布局形成良好的水动力,修复湿地生境改善河道水质。农业和农村发展应与耕地保护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浦江郊野公园约有300hm2的生态片林,植物技术的应用是生态化设计的重中之重,植被作为一种自然生态修复技术,建立公园的植物指标,将生态系统健康的植物指标纳入区域站点的监测和评估策略,确保基地内的森林生态功能。

3.1.6 如何引导多专业进行协作

浦江郊野公园是一个开放的郊野空间,涉及到近郊农村地区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这就需要传统的景观设计人员与生态、艺术、社会和经济领域专家团队建立合作的机制与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面对错综复杂的问题时,不可避免地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共同解决。

比如,浦江郊野公园内40%面积土壤为Ⅰ类土壤,55%面积的土壤为Ⅱ类土壤,5%的拆旧地块出现Ⅲ类及劣Ⅲ类土壤,该拆旧地块主要是有污染的工业用地。在公园建设前期,土壤团队就加入总体设计中,他们对场地内拆除的工业基地土壤进行检测,目的是为了消除污染土壤对场地环境的影响。土壤团队检测出污染的土壤主要是pH过低及Cr、Ni元素含量较高,可通过改良手段来提高土壤质量,以满足适应游憩的要求。又如,公园与艺术家的合作,用艺术来激活郊野游憩,艺术家充分利用公园内部保留的村宅,将村宅立面和周边环境相结合,在建筑立面上创作“浦小江”原创人物形象的彩绘,将艺术的气息洒满整个郊野公园。与艺术家的协作,让浦江郊野公园将成为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标识品牌并持续运营的郊野公园。

4 总结

上海的郊野公园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实践,是一项基于土地综合整治的系统工程,具有诸多不同与其他绿地的特点。上海2012年规划了21个郊野公园,到目前为止上海已开放了7个郊野公园。由于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规划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实践经验。因此,浦江郊野公园项目基于对国外郊野公园成果经验的深入分析,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分析实践问题,加强本土化的思考和研究,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对目前上海郊野公园的建设和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行业内从事郊野公园设计的工作者提供基本的思路借鉴。

猜你喜欢

郊野浦江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浦江游览
在公园里玩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连长帮我卖牛肉
郊野公园环体系布局研究——以香港郊野公园环为例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
一见如故
结合南海子郊野公园市政规划咨询设计浅谈城市郊野公园市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