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8-03-31陈淑珍陈素云
陈淑珍, 陈素云, 林 琳, 武 闯
(厦门医学院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厦门 36102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医学基础课,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该课程部分内容抽象难记,而且高等专科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常反映内容艰涩[1]。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因此,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和能力[2-3]。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实验项目多为验证性实验,课时零散,缺乏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4]。因此,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探索十分必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优化考核方式等方法对本学科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均有显著提高。
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现状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课是学生了解和掌握该课程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术的学习过程,也为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奠定基础。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传统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少,各实验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缺少连续性、系统性[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处于主导地位,课前教师把仪器、材料、试剂都准备好,课上讲解实验原理和详细步骤,学生的任务只是机械性地模仿和简单地重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虽然完成实验,但不知其所以然,激发不起学生实验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以往实验部分考核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实际操作占比更低,导致部分学生忽略实验课的重要性,上课敷衍。
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限制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独立工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同时,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实验课学习,较少理论联系实际,难以实现通过实验课巩固理论知识的目的。因此,传统实验教学不论从技能培养还是理论知识巩固上都无法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2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设计改革
依据高等专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针对高等专科生认知特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总体设计如下:1)合理整合基础性实验。将多次小实验有机地整合成完整、系统的大实验,让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逐渐养成系统严谨的科学思维。2)增加综合性实验。从实验设计、准备、操作、分析和总结都让学生自主负责,激发学生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7]。3)适时嵌入综合能力训练。牢固建立无菌观念,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1 合理整合基础性实验,着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基础性实验以操作练习和验证性实验为主,是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是进行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也是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关键[8]。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整合基础性实验,将分散的实验有机地结合形成六大模块实验。模块1:消毒灭菌技术,包括常见玻璃器皿清洗、烘干、包扎、培养基制备及常用灭菌设备使用。模块2:微生物人工培养技术,包括微生物分离、纯化、接种、培养及保存技术。模块3:微生物分布,包括空气、水、皮肤、口腔中细菌检测。模块4:微生物形态观察,包括微生物菌落观察、涂片、染色及显微镜使用。模块5:微生物生长代谢与抗药,包括理化因素对细菌的影响,细菌生化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模块6:免疫学实验,包括血型鉴定,抗“O”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胶体金层析试验。项目整合后增强了实验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增加了知识容量,还避免了实验内容重复。通过六大模块的基础性实验,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力求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2.2 增加综合性实验,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六大模块的基础性实验训练,在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一定实验逻辑思维后,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提供2~3个综合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4~5人一组,选择感兴趣的项目,独立完成实验,包括资料查阅、实验设计、仪器和试剂准备、预实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及报告撰写等。例如,针对卫生检验专业,安排以下项目:化妆品中微生物检测;隔夜冷藏饭菜中微生物检测;餐厅餐具上微生物检测等。学生分组讨论确定题目后,整理出初步实验方案,教师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和指导,学生完善方案后,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并各自完成实验报告。这些综合性实验具有连续性、相关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不仅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还能够提高学生能动性,使其主动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同时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2.3 适时嵌入综合能力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2.3.1 熟悉实验室及实验规范
在学习实验操作之前,先介绍实验室规范,要求学生牢记并遵守。带领学生熟悉实验室,简要介绍常用仪器、设备的名称、性能、操作及注意事项,介绍常用试剂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通过上述介绍,使学生在实验操作前对实验室有整体了解,利于后续实验学习及综合实验开展。此外,培养学生进入实验室先了解实验室规范,实验前认真阅读仪器、试剂说明书的习惯,为养成良好学习工作习惯奠定了基础。
2.3.2 适当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传统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一般由教师完成,但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不能依赖他人做好准备工作,因此适当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准备。参与实验准备有助于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及原理有更完整的认识,对实验内容有更全面的掌握,对实验现象及结果有更透彻的分析。通过进行实验准备,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试剂性质特点,掌握常用仪器的调试及校准等。因此,根据实验需要,安排学生分组轮流参与实验准备,不论是对其在校学习还是将来走向社会都是有利的。
2.3.3 培养学生无菌操作观念
对医学生而言,树立牢固的无菌观念是重中之重。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操作要求,重点培养学生建立严格的无菌观念以及掌握必备的无菌操作技术[9]。实验中不定时地进行抽查考核,对于容易养成不良习惯的操作,如不在酒精灯无菌范围内操作,试管塞随意抓握、放置,培养皿随意打开、放置等做法,更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无菌操作不仅是获得正确实验结果必需的,对于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进行消毒灭菌、防护隔离和防控院内感染等方面都有较大帮助。
2.3.4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以往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安全防护意识薄弱,遇到如菌液溅出、培养皿破碎、酒精灯翻倒等突发情况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及时处置。因此,在教授实验技能的同时,也强调突发事件处理的基本原则,即在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恢复实验秩序。例如,含有微生物的物品必须消毒灭菌后才能清洗或丢弃;玻璃器皿破碎需用报纸包好才能丢弃;酒精灯如发生爆燃,应立即用湿毛巾覆盖火焰或用灭火器灭火等。让学生掌握处理原则,培养学生遇事随机应变,妥善处理的能力。
3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考核改革
传统的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因此实验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例较低,且考核方式多以实验报告和课堂出勤等进行评价,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够全面,不利于激发学生实验学习的积极性[10-11]。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改革了实验考核方式。首先,实验成绩以40%的比例纳入总成绩,提高成绩比例以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更准确、公平、客观地评定实验成绩,考核项目设置更多元化和全程化。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操作考核3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5%,主要依据为平时出勤、课堂纪律情况。实验报告部分占15%,主要依据为报告书写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及结果分析的合理性。操作考核占20%,选取最能综合考查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验,比如:细菌染色、器皿包扎、细菌接种等,由学生独立完成,根据操作规范性以及实验结果最终判定成绩。一般在实验考核前一周开放实验室,学生根据自己对实验掌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强化训练。改革后的考核方案,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总结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有重大影响[12]。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提升,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研究能力也显著提高,同时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此外,通过实验学习的强化,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成绩也有所提高。在今后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将根据课程特点,以及医院等医疗机构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不断探索,进一步改革,为培养出能够满足各类医疗机构所需要的医学人才而进行不懈的努力。
[1]高 强,宁 毅,魏 科,等.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6(21):33-34.
[2]王立娟,叶珊珊,胡萍萍,等.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与安全管理的问题及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16, 34(9):92-93.
[3]李 滨.探讨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方法改革及实践方法与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2.
[4]尚丛珊,孟 婷,史 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展望,2016, 26(10):355.
[5]周亚莉,闰建国,何群力,等.护理专业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连续集中教学方法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8):109.
[6]李 昱,刘 钊,李易明,等.浅析医学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 8(8):4-5.
[7]于 军,严喜章,铁 茹,等.培养创新能力,构建综合实验课程体系的思考 [J].基础医学教育,2016, 18(1):52-53.
[8]孙厚良,唐 静,李国利,等.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综合设计性实验应用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 28(16): 2530-2531.
[9]刘碧源,伍参荣,申可佳,等.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中加强生物安全教育重要性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 18(7):544-546.
[10]王小丽,钟有添,谢琼珺.实验教学改革条件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 39(12):1817-1824.
[11]苗英慧.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 30(5):17-18.
[12]胥振国,蔡玉华,刘修树.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 28(9):84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