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灿东教授从“五辨”论治小儿厌食

2018-03-31蔡锦松陈聪明陈斯歆甘慧娟

福建中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健脾脾胃教授

蔡锦松,叶 晟,陈聪明,陈斯歆,甘慧娟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李灿东教授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中医、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三十余年,他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五辨”思想,即辨病、辨人、辨机、辨症、辨证[1]。 通过“五辨”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分析,有利于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笔者幸列门墙,聆听言教,受益匪浅。现将其应用“五辨”思想辨治小儿厌食的经验介绍如下。

小儿厌食是以较长时期(2个月以上)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疾病[2-3],该病多发生于 1~6岁小儿[4]。 1岁小孩尚在学说话,2~6岁小孩多不能准确描述症状,与医护人员交流较为困难,故被称为“哑科”,容易造成误诊,所以应用“五辨”思想,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较全面辨别,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辨 病

病,是疾病发展全过程的概括,临床通过对病的把握来掌握疾病的演变及预后转归。宋代以前的医籍对“厌食”病名记载甚少,直至宋代,开始有与厌食类似的病名记载,如“不思食”“不嗜食”等,有“不能食”“食不下”“不化”“恶食”“不能食证” 等症状或证名记载[5]。1984年,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6]正式将“厌食”作为一种疾病予以辨证论治。李灿东教授对该病的诊断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① 有先天不足、喂养不当、病后失治或情志失调等病因;② 较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③ 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④ 排除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厌食既是一种儿科常见的脾胃病,也是许多儿科疾病伴随的症状。临床除有食欲不振外,还有精神倦怠,大便不调,或有发热等症状,春夏明显,秋凉后自行恢复者,为疰夏;若不思乳食,兼有食而不化,腹部胀满,嗳腐反酸,大便不调者,为积滞;若饮食异常,兼有面黄肌瘦,毛发干枯,精神萎靡,大便不调者,为疳证。以上诸症均应与小儿厌食相鉴别。西医学的厌食症、婴幼儿喂养障碍等疾病与中医学的小儿厌食接近。

2 辨 人

中医临证看的不仅是“人的病”,还强调“病的人”,不同人之间存在差别。李灿东教授认为不同的性别、年龄,其生理、病理有所差异;不同的体质、生活习惯,其易患何病以及疾病的转归,有一定规律。小儿与成人的生理特点不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发育不成熟,生理功能不完善,五脏强弱的不均衡,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不足,则运化失司;肝有余,则乘脾犯胃,纳运失调而致厌食。饮食管理较差的家庭中,因家长喂养不当,易损伤脾胃,此类小儿的厌食多从脾胃论治。管教过于严苛的家庭中,因小儿本就肝旺,若家长调教不当,经常打骂,或小儿所欲不随,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易乘脾犯胃,此类小儿除调理脾胃外,当重视疏肝、平肝。居住环境潮湿的家庭,小儿常有湿困脾胃的表现,对于此类小儿,李灿东教授不仅开药治疗,还建议其家长做好住所的除湿工作。

3 辨 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疾病的演变是一个动态过程,唯有辨明疾病的病机,方可知邪正盛衰,标本缓急,预后转归。

饮食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小儿厌食的病机主要是脾胃失健,纳运失调。先天不足与后天喂养不当、他病伤脾、情志失调等原因均可能导致脾胃不和,纳运失司而厌食。李灿东教授临床发现:此病初期常见的病机是脾失健运,虚象不明显。中后期,水湿停滞,困厄脾土,影响脾的运化,谷不化精,五脏六腑失养,则脾胃渐虚。脾胃越虚,则其运化水谷功能越弱。《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木之性主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则水谷乃化”。可见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除了与脾胃纳运有关,亦与肝密切相关。小儿肝常有余,木旺易乘土,土虚易遭木乘,故肝郁气滞,乘脾犯胃亦是小儿厌食的常见病机。所以李灿东教授治疗小儿厌食抓住主要病机,从脾胃入手,施以运脾、健脾、化湿、燥湿等方法,恢复脾胃纳运功能,再兼顾他脏,肝郁者疏之,肝旺者平之,腑气不通者导之,等等。

4 辨 症

症,包含西医所讲的症状和体征,还包含许多表征、各种指标,包含和疾病诊断相关的因素[1]。辨症包括辨别症状的有无、轻重、真假、偏全。李灿东教授临证极其重视四诊信息采集的的规范、全面。

小儿厌食常以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主要症状,伴随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大便溏薄或先干后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等症状。家长带小孩来就诊,一般以“食欲不振”为主诉,但作为医者,首先当辨其真假:许多小儿有嗜食零食的习惯,零食吃饱了,正餐就吃不下;有的小孩只是不喜欢某些食物,甚至厌恶,这并非厌食,而是偏食,家长观察不仔细,也会误以为孩子厌食。这两种情况不需要药物治疗,只要调整生活习惯即可得到改善。小儿的厌食与家长喂养习惯息息相关:婴儿期,家长日夜频繁喂乳,或断乳时间、辅食添加的情况、品种和方式不当容易发生厌食;家长对孩子过于严苛,限制孩子与其他儿童玩耍,或者强迫孩子进食,或进食时对其训斥等,均会使孩子受到惊吓、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刺激,从而引起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减退。以上两种情况,李灿东教授不仅对孩子进行药物干预,还重视与家长的沟通,纠正其错误的喂养习惯和教导方式,标本兼治。若伴“胸脘痞闷”,脾失健运、肝脾不和均可出现,后者常伴有不良情绪刺激,性情急躁,脉弦等症状。若兼有“口渴”,不可简单的认为是津液不足,而从脾胃阴虚论治,一味养阴;脾虚湿蕴,津不上承亦可出现口渴,此时当以健脾、运脾为主。苔腻者,常因湿邪内盛,但湿邪又有因嗜食生冷瓜果导致寒湿内生,与居处潮湿致使湿邪内侵有别,除燥湿健脾外,前者当嘱咐家长监督小儿改掉不良饮食习惯,后者当改善住所环境。

5 辨 证

辨证是中医临床诊治的核心,体现中医的整体思维。小儿厌食的辨证论治,第九版《中医儿科学》[3]分为4个证型: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脾不和。但证是相兼错杂的,单纯的证是很少见的[1],所以临证时不可生搬硬套。李灿东教授临床发现小儿厌食多表现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气滞湿蕴为标,常以枳术丸为基础方健脾消食,行气化湿。伴困倦嗜睡、口中黏腻、苔腻、脉滑,为湿甚,以枳术丸合平胃散燥湿运脾;病程较长,伴有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肢体乏力、脉缓无力,此为脾胃虚弱,以枳术丸合四君子汤益气健脾;食少纳呆,多进食则脘腹饱胀,则以枳术丸合四君子汤合焦三仙消食助运;不欲饮食、伴脘腹痞闷、饮冷不适、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黄腻等,为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以枳实消痞丸健脾和胃,行气消痞,标本兼治,寒热并调。小儿肝常旺,木旺易乘土,表现为食欲不振、胸胁痞满、情志抑郁、面色少华、神疲倦怠、脉弦,此为肝郁脾虚,以逍遥散加减,疏肝健脾,行气助运;纳呆食少、伴胸胁痞满、嗳气反酸、急躁易怒、夜啼、脉弦数,此为肝胃不和,以闽南地区民间验方八仙方(山楂、建曲、麦芽、防风、茯苓、钩藤、蝉蜕、蚕衣)加减,消食和胃,健脾祛湿,清热平肝;食欲不振伴皮肤干燥、大便干结、口干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此为胃阴虚,以养胃增液汤合焦三仙,滋阴养胃,佐以助运。总之辨证不离脾胃与肝。

病例介绍

陈某某,女,2岁9个月,初诊:2016年3月9日。主诉:食欲不振3月余。症见:食欲不振,口中常闻及酸味,易受惊吓,夜寐不安,易醒啼哭,汗多,寐时尤甚,形体偏瘦,大便干结,二日一解,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指纹淡紫,风关以内。处方:防风5 g,党参 5 g,钩藤 8 g,蝉蜕 3 g,神曲 5 g,麦芽 5 g,谷芽5 g,甘草3 g。6剂,水煎温服,日二服。经随访,药进 6剂,食欲渐增,夜啼缓解,嘱其当地复方6剂,巩固疗效。

按:小儿素体肝强脾弱,肝旺生风,则易受惊吓,夜寐不安,易醒啼哭;木旺则犯胃乘脾,纳运失调,故见食欲不振;日久气血生化乏源,则见形体偏瘦。李灿东教授以闽南地区广泛使用的八仙方加减,原方由防风、茯苓、钩藤、蝉蜕、蚕衣、山楂、建曲、麦芽八味药组成,故名“八仙”。该方由2组药物组成:一组是消食的“焦三仙”,但该幼儿肉食少,故改消肉食的山楂为谷芽,以神曲、麦芽、谷芽健脾和胃,消食助运;另一组是钩藤、蝉蜕、蚕衣、防风,平肝熄风,镇惊安神,因蚕衣难以购得,故去之。该小儿汗多,寝时尤甚,形体偏瘦,气虚则卫表不固,遂以党参补中益气,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消食和胃,健脾益气,平肝熄风之功。

6 小 结

李灿东教授从多年教学、临床中总结出“五辨”思想,虽分为五辨,但临床诊病时经常融合应用,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李师临床诊治除病证症结合外,还重视“辨人”。治疗小儿厌食除了重视从脾胃论治,佐以疏肝,还重视纠正家长的教导方式,嘱其切勿随意打骂孩子,以免造成不良情绪影响消化功能。孩子尚小,饮食多为家长安排,所以必须关注家长喂养习惯是否不当。潮湿的居处环境常导致小儿湿困脾胃而厌食,故亦不可忽略。通过“五辨”,可以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患儿的状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从而对疾病施以更精确的干预,提高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健脾脾胃教授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刘排教授简介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