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激励理论在二外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30范妮
范妮
摘 要: 本文从学习动机激励理论视角考察、以德语二外教学为例,分析目前二外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难以得到有力激励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 学习动机 二外教学 动机激励
1.引言
学习动机与学习成果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在二外教学实践中发现,二外教学无论是教学制度还是教学方式、内容等都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呈现出不协调的关系。本文试图运用相关动机理论分析目前二外教学与学生学习动机的矛盾,并尝试提出一些改革教学建议,以希通过改善二外教学制度和内容、方式等增强二外教学成果。
2.动机理论
据Jakobovits(1970)所述:在语言习得中,天赋所起的作用为33%,智力为20%,而动机所起的作用占33%,其他因素占14%(姜菲,董洪学,2008)。天赋、智力和动机三项在语言学习中的比重最为重要。其中,学生的天赋和智力因为先天注定基本是难以由老师的教育而轻易改变的;而动机似乎同样是事先注定的。比如,学生是因为对所学语言的兴趣还是纯粹迫于考试压力参与学习活动,这是授课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难以控制的。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学习动机可能随着学习的状态和环境,如教师、教材、教学活动形式等而改变。因此,学习动机就呈现出了静态和动态两重特点。一部分动机,如对目的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兴趣等可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是为静态动机;另一部分动机则可以通过如学习的内容或形式等随时得到调节,即是动态动机(李楠,吴一安,2007)。可以推断的是,静态动机与动态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时间对动态动机的正或负的刺激一定会对原有静态动机产生影响。所以,面对语言习得中相对稳定的天赋、智力等因素,通过教学本身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成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成果的有效同时或许是唯一的方式。
此外,动机还可以被分为许多类型。比如,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前者指的是学习者被目的语及其相关文化所吸引,希望融入该文化而产生的学习动机;后者指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产生的学习和利用某种语言的愿望,如找到一份好工作。二者相比,应该说前者的学习动机更加强烈,学习效果也会更好(姜菲,董洪学,2008)。动机可以被分为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前者包括“内在兴趣”、“个人发展”和“交流媒介”,具有这类动机的学习者因为认识到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因此,该类动机与学习成果成正相关趋势,且内在兴趣动机与学习成果显著正相关。消极动机包括“考试成绩”和“学习环境”,学习者因为外界压力或外部因素影响而学习,并非出于本人的意愿,故而其动机与学习成果成负相关趋势(李楠,吴一安,2007)。可以说,无论是融合型动机还是积极动机,都源于学习者内心对学习该语言的热爱;而与此相反的是,工具型动机和消极动机则关乎功利。因此,毫无疑问的,二外教学中动机激励的目标应该在前者;而与相对固定的功利性目标相比,学习者的感情似乎更容易被影响。
当然,如果将学习动机分类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则需要指出:内在动机是学习者基本性格的一部分,即使发生变化,也是相对缓慢和微妙的。因此,老师几乎没有机会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潜在的动机模式。因此,教师能够做的大概只是从对学生的外在影响,比如通过教学内容、方式调动学生、通过对象国文化等吸引学生、通过教师本身的个性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使其逐步产生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从而成为其内在学习动机发生持续不断变化的基础(姜菲,董洪学,2008)。
3.学生学习动机与教学实践的矛盾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大学二外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学习动机,尤其是比较积极的学习动机得不到激励,反而在学习中被消磨的现状。英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开始德语学习之前对德语国家及其文化非常不了解,因此完全没有建立起兴趣等内在的积极动机,部分学生完全是迫于考试、考研等外界压力而学習,于是就形成了静态动机缺失,考试等消极动机占主导作用的状况,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显然是不利的。事实上,有的学生虽然有考研压力,但二外学得并不好,虽专业成绩优秀但因二外成绩拖后腿而最终在考研中遗憾落榜的情况屡屡出现。而考研中二外成绩优异的是那些真正喜爱德语、对学习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恰好证明,考试的确可以说是学习的消极动机。
更加糟糕的是,在静态动机缺失的情况下,二外教学中通过教学本身刺激学生动态学习动机的机会也少之又少。实践证明,在多年英语学习之后,学生在接触德语及其文化的最初阶段(前提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如文化的讲授和传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德语产生的新鲜感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学习动机。在这个阶段,有的同学甚至会说自己已经成了“德语系的学生”,此言虽然不免夸张,但的确可以说明学生这时对二外学习的浓厚兴趣。然而,好景往往不长:由于德语在发音和语法等方面的复杂性和难度,整个德语入门阶段的学习可以说是相当枯燥的。其次,一方面因为教材的传统,另一方面因为考研等的需要,目前二外教学仍然停留在“语法领先、听说不顾”的状态。因此,学生仅有的维持学习动机的新鲜感在困难而无味的学习中被消耗殆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在学习德语初期成效不错的学生因为中间阶段没有坚持而遗憾失去进一步提高德语水平的机会。更多的学生出于考试压力及格分数的目标,在考试中通过死记硬背得个五六十分,蒙混过关。
4.动机激励策略和教改建议
有研究表明,任务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正面影响(李楠,吴一安,2007)。在静态动机相对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利用教学任务的特征影响学生的动态动机。因此,在现有条件下,教师们能够做的更重要的事是通过教学中的诸多改变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4.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常常感到反感,有的太过简单,对大学生而言毫无吸引力;有的科普性很强,没有现实生活意义;有的课文完全为了配合语法而编,十分枯燥、缺乏趣味;有的与学生的距离太远,完全不在他们的认识范围之内。研究显示,在任务特征中,话题熟悉程度对动机的影响最大(李楠,吴一安,2007)。所以,如果偶尔给学生听一首旋律优美、歌词动人的歌曲,或给他们看一组语言生动、内容幽默的漫画,抑或给他们推荐一首意味深长、语言精致的诗歌,更别说观看电视电影,他们的兴趣就会陡然增加。这类材料一方面语言生动鲜活,形式活泼诱人,所以是学生比较喜爱的。另一方面,这些材料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因而能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强对对象国社会文化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并激励他们进行诸多思考(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些思考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长此以往,学生就在学习中逐渐被所学语言及其文化所吸引,并从内心喜欢上它,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如前文所述,这正是学习最积极有效的动机,对于学习成果也是最有益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使用一些适合大学生的、为他们喜闻乐见的材料,以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我们看到,一些德语原版教材中使用的材料不拘一格,体裁不仅包括传统对话、课文、文学作品等,还包括绕口令、歌词、广告词、漫画等。
对于德语这门语言而言,更让学生苦恼的是繁复的语法。目前国内德语教材都是从语法出发,以语法学习为前提编写的。在德语入门阶段,学生对德语不多的兴趣似乎根本无法抵抗大量绕不过去的、需要死记硬背的语法规则带来的枯燥,让人对学习望而生畏或中途放弃。实际上,早就有研究表明,语法对语言学习的作用或许并不是积极的(Aufderstra?覻e,Bock,Gerdes,Müller,Paleit,2005)。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考虑改变传统依靠语法学习语言的模式。
4.2教学方式改革
目前,二外教学仍然以老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做练习无非是读句子或翻译,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非常有限,任务动机更是无从谈起。几个学期校选课的尝试证明,听说领先、以听说带读写的教学方式带来的效果完全不同。这也是国外和国内先进的德语专业更多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话、游戏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要学习的单词、句型、包括语法,最终自然而然地掌握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生动的对话和有趣的游戏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任务动机。同时整个练习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而且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直接且全方位地参与课堂活动。在一定的语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了,整个过程显得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其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
另外,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二语迁移是一种可能的办法。有研究表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在第二外语学习中,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利用既有语言与目的语在心理类型上的相似点,以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种跨语言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基础层面(如语音、词汇、语法等)上。第二语言在心理类型上与第三语言越接近,学习者就越有可能使用第二语言(刘承宇,谢翠平,2008)。对于英语专业学习德语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优势,两种语言同属日耳曼语系,非常接近,尤其在对学习者影响较大的词汇和语法等基础层面上,相似尤为明显。德语教育史上一个著名的例子是五十年代的南大,早年清华大学的教授陈铨尝试用比较语言学方法,采用英语授德语课,让学生轻松掌握和理解德语,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叶隽,2008)。一方面,英语和德语同属日耳曼语系,二者相似之处颇多。另一方面,教学对象作為英语专业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英文基础,所以,在教授德文时将类似的英文语法、词汇等拿来进行比较,由已知推未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在日常教学中经过反复验证的。
综上,由于二外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更加有趣味,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即使在静态动机相对缺失的情况下,学生的动态学习动机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刺激,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这毫无疑问能够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一个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的良性循环。
5.结语
二外学生学习动机相对缺乏的现状是完全能够通过学制的改革得到改善的。然而,在制度相对固定的背景下,二外教师只能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一些改变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积极学习动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趣味化,还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灵活化,都能够有效地达到这个目的。然而,无论是对语言还是文化的深入而广泛的涉猎;抑或是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对于教师本身而言,都是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付出持续而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Aufderstra?覻e H./Bock H./Gerdes M./Müller J./Paleit D. 新标准德语强化教程1教师手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李楠,吴一安.任务特征与学习动机研究[J].外语教学,2007(2):43-47.
[3]姜菲,董洪学.外语水平参差班教学的激励策略[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4):34-36.
[4]刘承宇,谢翠平.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学习中的跨语言影响研究[J].外语教学,2008(1):43-47.
[5]叶隽.德语文学研究与现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