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研究性教学改革,助推创新型人才培养

2018-03-30陈文琪张薇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创新人才实施路径

陈文琪 张薇

摘 要: 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不断丰富内涵,创新形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被大力推行,并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对研究性教学内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迫切需求,对研究性教學的实施路径进行思考,通过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研讨课程建设,丰富教学方法,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开展综合性课程评价等方面实施研究性教学,有利于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 创新人才 教学方式 实施路径

一、背景分析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是悬在中国教育界的最大难题并为人们所反思。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已经引起高校、学者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高等教育仍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填鸭式”、“一言堂”、“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方法仍然存在,学生往往被动学习,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录知识,仅扮演“听众”的角色。部分教师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单调死板、缺乏生气,每节课都是教师“一讲到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必要的课堂互动[1]。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了什么”,忽视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探究性、独立性不足,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兴趣不浓、方法不当,以上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步伐。

钱学森先生曾说:“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没有创新,死记硬背,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进程中,推动研究性教学方式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

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与内涵

研究性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并创造新知,实现教育的真正价值。研究性教学既是一种教育思想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教学方式[2],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将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在国外,研究性教学被称为主题研究或项目课程。从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看,研究性教学的思想源于德国教育家洪堡最早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教学原则[3]。国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研讨性教学体系建设,主要有柏林大学的研讨制、哈佛大学的习明纳、杜克大学的FOCUS、斯坦福大学的导读制等[4]。我国的研究性教学思想早在古代就已萌芽,孔子先生就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教育部早在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特别倡导“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高等教育专题规划》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强调“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研究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研究性教学旨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授课模式,不再局限于以课堂教授为主,而是以主题讨论、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等多种形式,将多学科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在考核方式上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综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与方法、人格发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等,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在知识的探究中能产生自己的思想、体验和理解,从而发展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造个性。

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建立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由“教学”变为“导学”,学生由“听学”变为“研学”,逐步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问题导向式教学[5]。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研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开展研究性教学能够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加强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效缓解当前“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重新引起教师对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注度,回归大学之道。

三、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思考

1.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受“重科研、轻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把精力放在科研任务上,对教学投入度不够,没有深刻领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并开展教学实践,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缺乏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度不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忽略对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上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众”角色,使学生的角色从“知识接收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实践者和探究者,摒弃以往“知识本位”的教学观,转向“能力本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2.加强研讨课程建设

研究性教学的重要落脚点在于研讨课程建设,包括新生研讨课与专业研讨课。新生研讨课是指由各学科领域的教授或教授团队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其目的在于让新生在教授指导下初知学科前沿,激发学习热情,感受研究乐趣,培养质疑精神;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以往的学习模式向自主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为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研讨课是指在学生已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某一专业基础或专业方向课程,以主题探究活动、调查研究、课题研究、项目设计、案例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方法与技术手段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通过加强研讨课建设,能够切实将始于问题、基于实践、体现创新的研究性教学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促使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习成效。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其实现途径要求教师打破原有固定的授课模式,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中。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帮助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努力营造探究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同时,不断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沟通与协作。因此,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是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集合体,使枯燥沉闷的课堂变得开放、互动、灵活、多样,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真正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4.促进研究性教学方式的信息化

教育改变人生,网络改变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本科教学实现“变轨超车”,在下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掌握主导权、话语权的重要途径。基于此背景,研究性教学的形式不仅局限于课堂授课模式,还要拓展到课外学习,运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把线上线下教育深度融合体现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及各种教学软件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大力推行翻转课堂、慕课、SPOC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地推进研究性教学,拓展研究性教学的时代内涵。

5.进行综合多元的课程评价

当前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比较单一,标准答案考试仍占主流,重视终结性评价,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考核和评价,因此学生也只重视最后的结果考核而对整个学习过程不投入,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的问题。在研究性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为导向,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探索多样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单一考核方式向多种考核方式的转变;考核方式既要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体现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投入度和学习效果。可以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小组研究、课题论文、口试答辩、开卷考试等能力导向型的过程性课程考核方式,形成与研究性教学改革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保障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谈道:今后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和学了知识不会应用的人。正如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芝莫尔教授曾说:“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创新、发明创造和掌握知识。”[6]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愈加激烈,迫切需要培养大批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也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助力。因此,加强研究性教学实践,不仅是遵循教育目的,立足学生发展,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提升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芦峰,郝娟.研究性教学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1,27(5):50-53.

[2]别墩荣.研究性教学及其实施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12(8):10-12.

[3]潘月明.对高校实行研究性教学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3(2):71-73.

[4]徐颖.国外研究性大学教学与科研互动经验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6):52-57.

[5]花奇芹,陆娟,戴跃侬.专业层面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其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7(2):43-46.

[6]戴跃侬,陆涓,李伟.研究性教学改革:从课程拓展到专业——以扬州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1):62-72.

项目资助: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水利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7JSJG442。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创新人才实施路径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