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2018-03-30刘月珍
刘月珍
摘 要: 本文分析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指出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必须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基础上,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创造具有亲和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完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标准。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政课 获得感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改革成果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执政水平的标准。“获得感”成为一个具有思想高度和情感温度的热词。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当前,大学生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
“获得感”是一个复合名词,关照实际获得和主观体验两个纬度。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或过程后所获得的精神利益及正向的主观体验,即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感受到思政课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究其本质,蕴含三层意味。
1.教育者“供给”与教育对象“求取”双边互动的结果
思政课要真正发挥育人功能,教育者必须关照教育对象的需求,切实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从学生诉求出发,培育学生的主体存在感,促使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形成思想共鸣,体现获得过程的互动性。
2.“获取过程”与“获取结果”的双重结果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最终获得的结果是由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各个环节与各项内容累积转化而成的。学生对过程的回溯更刻骨铭心,尤其要重视大学生为获得最终结果而奋斗过程中的获得感。
3.实际获得的精神利益与心理预期的契合度相贯通的结果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考量实际获得的精神利益与心理预期的契合度而产生的相应的心理体验。精神利益包括知识素养、情感体验与思想价值三个层面的内容。要培养大学生对自身所获得的精神利益的认知力,引导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增强“获得感”。
二、遵循接受规律是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前提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双向活动过程,受教育者的接受问题,是提高教育成效的生长点。要在遵循接受规律的基础上,以“获得感”为归宿,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
1.适应需要律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思政课接受效果强弱同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和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思政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二是实践性内容,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鲜活实践。教学内容安排符合接受主体的需要和认知水平,把社会要求与个人合理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接受效果。
2.方法适应律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思政课接受效果同教育者所采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重要關系。方法适宜、得当,讲究艺术,生动活泼,有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良好关系的形成,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接受效果。
3.环境影响律
人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思政课接受效果同接受主体所处的接受环境有重要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包括校园的物质因素、制度因素、舆论因素、精神文化因素,尤其是新媒体环境。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影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递信息的接受效果。在积极型环境下,接受效果显著。
三、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策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提出新要求。要使思政课使学生入脑入心、有获得感,必须根据需求侧要求,从“供给侧”发力,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
1.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
思政课教学内容是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载体,供给内容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以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为切入点。一是深入研究教材相关内容。思政课的教材内容是政治性文件、有关规定的精神或理论原话,多是带有纲领性的基本原则,理论性强。要将教材理论问题讲透彻,思政教师就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毛泽东强调:“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因为他们是教育者,是当先生的,他们就有一个先受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内容上要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魅力,认真研究探讨,寻求真理的力量。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有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相关理论,才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教学中,注意紧跟形势,适时补充教学资料,使党的方针政策及时进课堂。二是深入研究学生。只有准确把握学生需求,才能避免教学“目中无人”。教师要注重从学生中收集各种问题,形成课堂教学的有效素材,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回应学生的期待,为学生解疑释惑,达成思想共鸣。教学内容讲述中应当特别注重开掘情感因素,如运用故事、诗词等经典,增强感染力。教师要注重话语体系建设,掌握“时代话语”,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教师是信息传递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调控者,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实际收获,考验教师的教学艺术。尊重和发挥学生主体性应该成为教学的根本思维方式。教师要把学生所需要的知识通过课堂教育传授给学生,不仅扮演“导学、督学”的角色,更须将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一是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方法的运用,围绕重点难点提炼“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实现“情与理结合,理与趣结合”。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采用影视资料和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利用摄像设备拍摄的活动视频等,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让教学变得鲜活起来,做到“配方”新颖别致,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三是注重课堂延伸和拓展。通过布置各种形式的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对形成的成果进行展示,如PPT讨论汇报、微电影、情景剧、提案、辩论、精彩一讲,等等,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既学习了新知,又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了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3.创造具有亲和力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对人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育人还要依靠环境。如果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这支队伍来提升大学生的获得感,那么难以达到理想,必须形成协同发力的合力效应。只有现实的环境因素与思政课的取向、要求等相一致、相适宜,才能为大学生的接受活动提供适宜的氛围和良好的心理支持。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必须把校园文化融合到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发挥着隐性课程的作用。要让每一座楼宇、每一面墙壁、每一处景观都体现出教育的意义。二是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人。创新校园文化品牌,挖掘校史校风校训的教育作用;有效利用传统节庆日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主题教育活动;选树宣传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典型,用身边的榜样增强感染力。三是以规范的制度约束人。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保证。从教师队伍看,需要建立常态教研机制,开展集体备课,通过说课、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促进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从学生队伍看,需要健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促进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和行为习惯。四是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网络名篇名作和原创文化经典。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设置开放性问题与学生对话交流,拓展教育时空,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做到“春雨润物细无声”。
4.完善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标准
课程成绩考核评价标准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指挥棒。思政课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教会学生感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素质培养是思政课的本质功能,思政课成绩的评价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课程成绩的构成要多元化,改变一张试卷定结果的评价方式。一般来说,思政课学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和实践成绩采用过程性评价,要占总成绩的50%以上,注重学生学习和探究过程的参与、投入,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期末考试侧重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过程性评价指标的设计,制定好评分标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学生的付出与贡献若在课程成绩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就会有成就感,从而实现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習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访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刘贵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
[3]邵雅利.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育,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