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模式分析

2018-03-30杨伊祁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杨伊祁

摘 要: 通过对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同教育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相关理论较多,然而,经过仔细研究表明,截止到当前,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模式主要包括一体与分离这两种模式。另外,这两种模式分别具有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因此,要实现对教育和生活关系的正确处理,必须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且构建出教育与生活的交互模式,以此确保教育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从而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一体模式 分离模式 交互模式

大多数中外学者相继探索了教育和生活之间的关系。然而,截止到当前,相关学者并未着手研究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模式。因此,为了便于论述,简单地划分与界定了教育与生活。以学校为分界点,将生活划分成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是校内生活;社会生活是校外生活;将教育划分成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就是社会教育,也叫作生活教育。基于此,得出了广义生活与狭义生活及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内涵。

1.教育与生活的内涵

1.1教育的内涵

教育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看,主要指所有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技能水平,推动人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和改变人的思想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狭义看,单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相应的社会发展需求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科学系统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教授技能,以此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1.2生活的内涵

生活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生活主要指人在生存阶段为了保障生活与繁衍后代需要从事的必要的生计活动,主要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广义的生活主要指人们的各种活动。人类的生活属于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复杂的生活当中包括大量值得展开深入研究的真知。另外,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还会对人发挥出有效的教育作用。

2.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2.1生活教育和一体模式

在原始社会当中,人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进行。当时,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一种浑然天成的关系。原始社会的教育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教育,原始社会的生活就是“原始丰富”的教育生活。在原始生活教育中,“一旦某人同他人之间产生了联系,就必然会参与他附近的生活;社会环境在无形中毫无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了教育或者陶冶”。学校教育出现之后,生活教育仍旧存在。杜威曾说:“在野蛮的和未开化的社会,这种直接参与几乎成为教育青少年的唯一力量,使他们获得团体的信仰和习惯。”在此种直接参与的教育模式中,由于教育与生活在一个统一体中同时存在,此时的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与生活之间相互融合,因此,将此种关系模式叫作一体模式。一体模式不仅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前的教育模式,还是学校教育出现之后的校外教育模式。尽管此种教育模式具有与社会生活产生直接联系的优势,但是只追求此种教育是难以超越现实生活的,主要是由于其本身存在固有的问题。

2.2学校教育和分离模式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及社会出现的剩余产品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另外,一定要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传播文化;从社会生活中将学校教育分离出来之后,产生了两种形式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和学校教育。

尽管学校教育具有较多的优势,但是较易与现实生活相脱离,自从出现以来,本身就存在问题。学校教育实际上属于一种有闲阶级的教育,此种教育一产生就变成与直接物质生产不存在任何关系的教育。旧式分工导致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及个人和社会方面的属性分割发展。另外,教育逐渐同生活的某些方面产生联系。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学校教育主要面向人的个体和精神属性方面,重点服务于有闲阶级的个人精神修养。但是,通过历史和现实证明可以看出,学校与人的生活渐行渐远,并未发挥出人生意义。自从学校教育出现以来,就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并且在此种教育当中,教育与生活处在分离状态,所以,将此种关系模式叫作分离模式。虽然此种教育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仅属于一种肤浅的联系,并未产生深入的、全方位的联系,因此,难以从根本上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事实上,脱离于社会生活,有其无法弥补的不足[1]。

3.教育和生活的交互模式的构建

3.1交叉性

交叉实际上指教育同生活之间产生的交叉,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层从实然的角度来看,教育和生活始终存在共同之处,相同的内容属于交叉的内容,其中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的相同部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是不具备相同的条件,教育和生活不会具有相同的交叉内容。在一些固定的情况下,教育和生活的交叉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然而,一旦条件发生变化,交叉部分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和生活的交叉能够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将其体现出来,不仅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直接交叉,而且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生活之间的直接交叉,更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另外一层是站在应然的角度看,应该将一体模式同分离模式相结合,进而形成一个整体,让教育与生活相互渗透,对教育与生活各自具有的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弥补不足,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将理论同实践有机结合,以此避免教育缺乏针对性[2]。

3.2互动性

互动性更加强调教育和生活的互动过程。在交叉期间展开良好的互动,在互动期间产生交叉,互相渗透。通过从学校到生活再到学校又回归生活的重复性的教育循环,让教育和生活在互动和发展的过程中不间断地发生变化。“倘若中小学生与大学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参与部分职业活动进行自我检验和完善,就较易获取此种能力与资格。由此可见,学校和工作之间的各种可能的交替形式应该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教育与生活相融合,生活增添了教育内容,教育和生活相互推动,从而在互动过程中促进两者的发展与进步。另外,教育与生活的主要联系形式应该以工读、生活体验及校外实习等形式为主。还应该基于对教育和生活良好互动关系的研究与构建,将教育同生活、理论同实践有机结合,以此提升教育水平與生活水平,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

3.3适度性

一体和分离模式是教育与生活展开交叉互动而产生的两种极端,适度主要指一定要将教育与生活的交叉控制在相应的程度,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此种适度指教育时期、时间、地点及条件不相同的情况下,教育与生活的交叉程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概括性地提出教育回归生活是不会发挥出有效作用的。一定要将教育回归生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名大学生要比初中生更应该多参与社会生活。另外,部分生活不需要或无法直接进行体验,比方说,无需体验生活当中的部分消极因素,或者对太阳进行研究时无法直接到太阳上面体验生活。教育同生活进行适度交叉时,学校教育能够让学生从教材中学习到大量无须直接体验的生活知识,这是学校教育具有的优势;此外,应该将教材知识回归并且应用在实际生活当中,从而有助于创造美好生活。由此可见,交互模式應该以如何将教育回归生活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内为核心,以此促进教育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3.4互利性

互利属于优势互补,是构建教育与生活交互模式的最终目标。教育与生活的交互模式的构建,要求教育与生活在交叉互动中相互融合有利的事物,进而让教育推动生活,生活推动教育,以此达到教育与生活之间相互推动、协同发展的目的。教育与生活的协同发展主要包含教育发展与生活发展、知识发展与能力发展及特长发展与全面发展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所以,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正确处理,就是要求教育与生活在相应的交叉互动中,相互融合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以此提升教育水平与生活水平,从而有助于推动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现如今,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问题就是指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及校内和校外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根本来看,是采取何种方法保持教育与生活相对平衡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交互模式需要将一体模式同分离模式相结合,从而让教育与生活保持相对平衡。另外,随着交互模式的创新,教育与生活在交互中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进而既提高教育与生活质量,又推动人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杰.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版,2013(52).

[2]方娇.浅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文教资料,2014(25):79-80.

[3]王成龙.浅谈教育与生活[J].中学语文,2013(36):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