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达成校企深度融合

2018-03-30张恩志尚文艳

文教资料 2018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张恩志 尚文艳

摘 要: 校企深度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力求探索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政府推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主导,着力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通过以上路径以期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深度融合 路径

校企深度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1],构建适应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开展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但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收效不明显。因此,与企业如何建立长效机制、深化合作,达到互利共赢,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充分认识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既有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又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更有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创业的需要。

校企合作大致可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浅层次合作。如学校和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实训或就业的岗位等。第二层级是深度合作,其表征是产教融合,它要求“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3]。产教结合比较成熟后就会发展到产学研合作阶段。走产学研合作教育之路,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4]。

(一)校企合作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领域比较广泛,主要有合作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合作就业等。校企合作是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必然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就向学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这些战略的推进和实施都需要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场需求、胜任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校企合作在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在促发展、保就业、惠民生等方面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和义务。

(二)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需要。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其内涵是推动高校把办学重心转到内涵式发展上来,把人才培养目标转到应用型创新型上来。其中内涵式发展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是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因此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以推动应用型高校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主动服务“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脱贫、“一带一路”、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產业链布局,积极主动与国内外、省内外优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共建专业、共享资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有助于改变人才市场供求结构失衡的现状,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和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三)校企合作是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

国家鼓励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校企合作显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高校和企业的资源互补,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环境,在校企导师的共同指导下,顺利实现学生和员工两种角色的转换,大学生通过创业培训增强了创业意识;在创业孵化基地的扶持下,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强化了创业实战能力。因此,“从优势互补、知识分享的视角出发,校企合作的方式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5]。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地各部门的支持下,在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广泛推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大大提高。但目前还存在政府激励机制不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长效机制、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动力不足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政府出台了有关制度文件,但配套政策有待细化。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工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文件。2014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7年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

这些政策的颁布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必将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值得强调的是,《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出台已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但政策的落地实施需要政府主动协调好教育、经济、劳动、就业等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切实发挥企业在实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形成部门协调、部省协同、行业企业参与的政策红利。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采取了一定举措,但活动成效不显著。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合作,尚未达到深度融合阶段,大略如下:

1.校企合作形式热闹,但缺少显著成效。有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停留在“签协议,开会议,办讲座”阶段。这些高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动机是想解决学生实践教学场地不足、变相提高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等问题。对于校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认识显然不够。

2.校企双方接触较少,运行沟通机制不顺畅。校企合作应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校企双方成立专门机构确定专人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互通对方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一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临时性、阶段性的,进行接触的多是具体办事人员,校领导和企业高管接触甚少,很难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达成深度合作的共识,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

3.校企合作缺少长效机制,存在松散化、短期化倾向。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校企合作工作一般由教务处或招生就业办公室管理,有的高校是各二级教学单位自己进行联系。从学校层面来看,较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缺少校企深度合作的中长期规划,缺乏清晰明确的合作愿景,学校与企业没有构建利益共同体,校企深度合作自然很难取得突破。

(三)企业有开展合作的需求,但缺少强劲的动力。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我国尚未出台对校企合作双方能够进行有效约束的法律法规;在校企合作操作层面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企业在合作中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校企合作缺乏政府、行业、协会等第三方的协调服务,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等等。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然追求实现利益最大化。在校企合作中,由于企业接收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初期必然要承担岗位培训、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带来的经济损失。虽然在实习生熟悉岗位后会给企业生产降低人力成本,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前期投入成本是较大的,如果说实习生毕业后不能留在企业工作的话,那么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会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小微企业。由于企业的权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能得到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明确保障,企业参与校企深度合作自然是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

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指出:“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国务院相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

(一)政府推动,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指导、支持和服务,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深度合作的积极性。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影响力较大的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应予以表彰和政策激励。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协同建立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高校资源库和企业资源库,并借助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牵线搭桥的沟通作用,组织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帮助企业制定合作规划,并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互利共赢。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试行)》中,第1个一级指标“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包含的第3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模式”中,第2个观测点“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校企深度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经被国家列入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指标之一,意在引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此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在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下,各级政府还应大力宣传校企合作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和典型案例,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成为企业、行业和应用型高校的共识,而且成为自觉行动,能够落地生根,取得成效。

(二)校企主導,着力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

1.合作举办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依据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置市场急需的专业,通过联合撰写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大纲、设置模块化课程、开发教学资源、编写教材、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构建教学评价体系等,强化专业建设。坚持做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2.共建师资队伍。“双师型”师资队伍水平是影响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要素。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互派优秀教师、骨干员工挂职锻炼的途径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高校可以派送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担任技术顾问,参与产品研发,为企业人员授课。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专业从业资格证考试取得双师资格。与此同时,企业还可以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到学校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为师生做学术报告,帮助师生开阔视野、了解市场最新动态。高校允许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管理或技术骨干通过资格申请认定,从而取得高校主讲教师资格。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传帮带”、名师(大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合作就业。“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原则,开展深度校企合作”[6]。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提高了就业质量;毕业生可以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在较短时间内适应了企业的岗位需求,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于企业来说,获得来自高校的智力支持或技术条件,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成本,储备了良好的人力资源,塑造了企业的正面形象。因此,企业应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发挥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

4.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企业文化的精髓大致为高效、诚信、进取、质量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对学生素养潜移默化的主阵地。根据《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有关数据可知,2016届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达到53%,在国有企业的就业比例为19%,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的就业比例仅有8%,共计80%(出自: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6月12日在北京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这些数据表明本科生毕业后主要是在企业发展。那么在校大学生如何为就业提前谋划呢?可以提前熟悉并融入企业文化,接受企业先进理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邀请企业家来校举办讲座、与企业联合举办创业大赛、开展模拟职业面试等路径,积极推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树立爱岗敬业、诚信进取、协同创新等意识,有利于毕业后迅速融入企业文化氛围,胜任企业岗位要求。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度融合校企合作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