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宣州区小胡村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和利用

2018-03-30马娟

神州·中旬刊 2018年3期

马娟

摘要:本文选取小胡村为研究对象,介绍古村价值特色并提出现状存在问题,探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小胡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利用

《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办法》已于2017年8月1日起施行,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的话题再次成为热点,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引发了新的思考。宣州区小胡村于2010年7月被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选取小胡村为研究对象,归纳古村价值特色并提出现状存在问题,探讨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的相应对策,对宣州区保护利用传统村落有着重要的的借鉴意义。

一、小胡村简介

宣州区水东镇小胡村地处皖南山区北部边缘,黄山余脉,与长江中下游沿江冲击平原交界丘陵地带,始建于宋代靖康年间,距今已有800多年。

2010年,被誉为“宋代村庄”的小胡村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存,优美的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积淀等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

《宣城市宣州区小胡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确定的保护范围为:周边山体实现山脊所界定的区域,总面积约155.77公顷。

二、小胡村历史文化遗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古民居保护与现代房屋建设之间的矛盾

小胡村居民总户数约为300户,80年代后期建设的房屋已过半,现代居民楼,穿插于古建筑之间。村民自行建造或改造房屋,去除旧装修换成现代门窗,铺水泥地面等,对古建筑风貌破坏较大。《宣城市宣州区小胡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中规划的住房用地指标比现状用地还要略少,这就意味着该村庄是不能新增住房。

近期已建住房的建设形式各异,难以统一于古建筑风貌。保护规划实施以后,没来得及新建住房的居民,古屋满足不了居住功能,却又不能擅自改造,可能会逼出年轻人,最终形成空心村,房屋年旧失修,最终还是走向败落。

2.古村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目前小胡村内保留完整的花戏楼、百步三道桥等文物保护单位,都经过了修葺和重点保护,71号,88号、69号、230号等古民居虽然框架完整,但是内部结构已经岌岌可危。

对于单个文保单位来说,由于保护对象相对单一,以保护历史信息为目标的保护理念和方法己较为成熟,但对于古村落等特殊实体来说,由于它们仍承担着村落的职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一直并将永远存在,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古村落是历代村民的栖息地,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环境,村民们要一代接一代地在其中繁衍生息,也就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保护古村落不仅要保护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还应使这种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以及现代生活相协调,否则它难以在充满活力的现实生活中立足,必将导致衰落。

3.保护措施的近期利益与远期效益的矛盾

由于古村住宅多采用砖木结构建造,较之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相差甚远。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村内的建筑普遍超过使用年限,出现结构破损、老化。房屋渗水、漏水严重。

由于保护措施不完善,加上部分人工作中的短视行为,一些极具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不时被人为拆掉毁坏,改建成与历史建筑群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破坏了古村的整体建筑风格。历史构筑物保存状况较好,但日常维护工作缺乏规范性要求。

4.大量保护资金的需要与有限保护资金投入之间的矛盾

小胡村多以农耕为主要经济形式,经济底子薄弱。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古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也给历史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多难处。

小胡村必要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历史建筑修缮、修复等约需资金860万元,而政府近年来投入的资金不足100万元。仅靠政府的补助资金,对保护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居民自行修复的结果大多是为了满足暂时的功能需要,于是水泥随意的填补砌筑,虽经济有效,却让古味流失殆尽,传统建筑的老化和建设性破坏使建筑风格失调,名村的文化遗产逐步被破坏。

三、小胡村的保护与利用的对策探讨

1、名村保护,规划先行

历史文化名村规划的编制,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更是与居民生活生产相对应的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得以延续的保障。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规划方法与内容已成为行业理论的研究热点,理想的保护规划应以村中居民为核心,对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基础设施等支撑体系作出合理的规划布局,对核心区民居的更新和非核心区新建房屋提出合理的管控要求,对整治改造建筑的使用功能结合旅游适度引导商业、文化休闲利用。

2、历史传承,技术保障

传统建筑物与构筑物的修复,应修旧如旧,保持原汁原

味[1]。传统民居修复要区别于文物保护的修复,深刻理解修复对象的建造模式和建造年限、施工方法以及相关工艺,实验修复确定修复方案后,方可开展修复施工。既要坚持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保持原汁原味,又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材料,防腐、防虫、防老化,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加固补缺。

3、资源利用,资金到位

积极拓展多方面的筹资渠道,如争取各类政策性贷款,社会捐赠以及通过项目对口向上争取专项资金支持等,按照“保护、利用、效益”原则,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在保护规划的指导下,鼓励吸引社会投资,逐步形成良性运营。

目前历史文化名村的业态方式主要分为三种[1]:一种是以文化展示为主,占到50%,利用古民居建筑展示历史文化特色,举办文化活动,旅游活动,民间活动;二是休闲娱乐,通过对内部结构的改造和完善,增加现代生活设施,延续其居住功能,开办旅游休闲酒吧、客栈等;三是特色餐饮,根据区位和特色结构,结合当地饮食特色,小吃店,土特產店、餐饮店。

4、文化弘扬,全民共建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综合工程,我们的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它还需要诸如文物修复专业、旅游开发专业等一系列相关学科的协助。

村民是村庄的灵魂,村民在经济发展中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吸引城市资金、人才、技术向农村转移,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让村民参与的保护行动,为当地村民提供技术服务,技能培训,切实让居民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成为直接受益人。

历史城镇保护之路是艰难曲折的,不同区位、不同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以保持历史城镇和村落的活力和发展动力,使其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史文脉和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润南.湖边徽州古村落保护利用实例[J].建筑技术,2015.7-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