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不要再有资本牺牲品
2018-03-30
中国新闻周刊 2018年7期
1月25日,茅侃侃去世的消息刷了屏。我盯着这个名字,回想起来他作为“80后创业明星”的种种光环。十多年前,我在大学,关注经济,天天在媒体上看这些同代人“贩卖理想”,他们看似跟我们大多数草根一样:一张稚气未脱的脸上挂着藏不住的桀骜。
工作后,再沒看过茅侃侃的报道,也许有,但并不被我所关注。25日一整天时间,我把这些年对他落下的关注全部捡了回来。“媒体捧杀”“抑郁症”“对谁都仗义”是我提炼出的几个关键词。
联系采访一筹莫展时,我翻到一篇去年11月份的报道。报道显示,当时茅侃侃公司已经停摆,期间两次为期两个月的停发工资事件,让公司员工不得不申请劳动仲裁。而报道里附上的《案前调解收据》,让我“意外”找到了两位员工代表。
一位接受调解的女性员工评价说:“他人很好,也支持我们去仲裁,到这个地步不是茅侃侃一人能担负的。”核心股东蔡明了解到采访需求后,非常坚决地拒绝“消费茅侃侃”,但透露了公司的具体运营问题。至此,采访才顺遂起来。
在亲友口中,茅侃侃仍然是“对谁都仗义”的一个人,连我都能感受到他的个人魅力。然而,在那些后期的影像中,我看见的不再是青年的桀骜,而是一个中年人的颓唐。
报道刊出后,有采访对象发微信对我的文章表达感谢,这让我忐忑的心落下来。在茅侃侃身上有很多非常立体的细节值得呈现,但在一个商业故事中不得不舍弃了。虽然公众关心创业者之死,但导致他自杀的资本运作才是我们致力呈现的。
说回茅侃侃死亡事件,你很难在法理上去追究上市公司的主体责任。资本无情,期望不要再有更多的“茅侃侃”成为资本游戏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