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2028年的来信
2018-03-30闫肖锋
闫肖锋
你好!
现在是2028年。这一年,中国经济尽管按人均GDP计算还落后于西方国家,但在总体规模上已与当今世界第一强国不相上下。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砥礪前行,并非一帆风顺。
十年前,2018年,全球化出现逆流,世界经济弥漫着贸易保护主义的雾霾,欧美各国纷纷筑起高墙。尤其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以“让美国再一次强大”为由关起了自由贸易的大门;欧洲经济也在英国“脱欧”的阴霾下踌躇不前。此时,中国高举全球化的大旗,发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才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艘巨轮不至偏向。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经济在四十年高增长后进入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当其时,中国经济本身也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困境之中,“好吃的肉都已经吃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
那一年,供给侧改革尚未全面展开,结构转型升级在阵痛中启动。房地产泡沫风险,实体经济不振,地方债高企,并伴有潜在的金融风险……伴随着一系列沉疴痼疾,无论高层或民间,人们呼唤政府要重启大刀阔斧的改革。
那一年,改革呼声虽高,但社会心态并非明朗,“焦虑”写在人们脸上。“佛系”青年一边强颜欢笑,一边一路狂奔;“焦虑”中产一边吐槽高房价,一边试图抢购学区房;富裕人群一边寻找财富保值增值,一边试探移民途径;企业家一边寻找投资“风口”,一边担忧财产权、政商关系;当然还有政府官员,一边力图锐意改革,一边顾及“枪打出头鸟”……有人撸起袖子加油干,有人在迷惘观望。
这一年,悲观论者有之。当时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坏消息更敏感、更倾向于记住。发布坏消息的人显得更智慧,更有深度。而保持乐观,会显得考虑问题不周到,很肤浅。
曾记否,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忧心忡忡,70年代资源枯竭甚嚣尘上,80年代酸雨来了,90年代轮到瘟疫;21世纪初,世界为全球变暖集体焦虑。可是,这些恐慌(除了最后一个)来了又走了。人类只是运气太好吗?
现实是,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脚步;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全球贸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全球如此,中国亦然。
我们能够肯定的是:天灾人祸固然不可避免,但人类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是无穷无尽的。与其对未来担忧,不如让我们做个“理性乐观派”。
社会心理学有一条“自我实现的预言”:积极或者消极的预言,强烈坚持的信念或者错觉,都足以影响到人们,导致先前坚信的积极或消极的预言得以实现。现实中,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行为,导致对方也朝着他的期待前进,最后预言得以实现。
同样,这个世界会好吗?答案在你我的行动中。这也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世界纷纷扰扰,谁不想看穿表象,直达本质?2018年,网友纷纷给世界80后领军人物扎克博格的话点赞,“没有人一开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来目标才会越来越清楚。”那一年,人们听到最有出息的一句话就是:“你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房子变得更好”。说这话的是一对卖了房去海外游学并回国创业的年轻夫妻。
2018年,一本叫《中国新闻周刊》的杂志做了一个“致十年后”专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十年后,一切会变成怎样?告诉你,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但那是大家砥砺奋进、共同奋斗的结果。
一切事物的开始大都是美好的,能把美好延续下去,便是传奇。
亲爱的2018年,让我们做个“理性乐观派”,既不做盲目的乐观者,也不做消极的悲观者。融化顽固的坚冰,需要每个个体的热量,你我的勇气。
2018年,中国面临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境界,新目标、新征程,你或许仍有一片迷茫如影随形,但总有一种信念拨云见日。
我在2028年等着你。
祝 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