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资源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以闽都文化为例

2018-03-30张兰英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船政精神高职

张兰英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高职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大问题。但当前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仍然不容乐观,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师带入感不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够等问题并未根本改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待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1]作为地方高职院校,充分挖掘优秀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提高高职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地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吸引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域文化资源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山川地貌、自然风光、人文建筑等物质形态;也包括风土人情、社会习俗、历史传统等精神形态。能为所在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实践基地,是所在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土壤与思想宝库。

(一)增强高职思政课的有效性需要地域文化资源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主体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思政课的内容既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实践性。作为主体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运用抽象理论与鲜活实践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的能力。而目前全国通用的统编教材提供的只是理论骨架,缺乏实践血肉,需要思政课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探究,认真备课,寻找大量的实践资源去丰富它、建构它。深入挖掘和利用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为地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情境,为大学生实现体验式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

(二)增强高职思政课的针对性需要地域文化资源支撑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使用的统编教材,虽然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普遍的适应性,但是,也存在着不能精准地满足不同地区和院校教师的教学需求,无法精准地满足不同知识储备与思想状况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的问题。地域文化因其具体直观、生动鲜活,真实感人,容易引发学生了解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通过适量的课堂教学,以统编教材为框架,以地域文化为素材,把地域文化中的思想内涵、爱国情怀、人文精神等融入其中,可以发挥区域文化在培养学生思想情操、理想追求、品德修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参观名人故居、党史陈列馆、英雄人物纪念馆,祭奠革命烈士,观看非遗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用真实打动人,用真情感染人,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道德上的升华,可以获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地域文化资源支撑

直面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点。一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对地方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价值认同,才能激发出效力地方发展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承载着特定区域人们创造的文明成果与社会的历史变迁,是传统理念与价值体系得以延续发展的依托。高职院校既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也有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高职院校应加强地域文化研究,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将其精髓融入思政课程、融入人才培养,增强文化自信,打造育人品牌,形成办学特色。

二、闽都文化蕴含丰富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时代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既需要专业核心素养、技术创新素养,更需要以政治信仰、道德取向和责任担当为支柱的职业核心素养。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脉源远流长,文化遗产蔚为大观,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发展了极富地域特色的闽都文化。闽都文化蕴含的爱国自强精神、开放包容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精神,是涵养高职学生坚定政治信仰、职业核心素养、技术创新素养和工匠精神的肥沃土壤。

(一)爱国自强精神与坚定政治信仰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高职思政课的重要学习内容。船政文化是中国近代先进文化的一面旗帜,是闽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爱国自强是船政文化的灵魂。创办船政学堂是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目的是“开物成务以富民,权操诸己以自强”,即富国强民和军事防备。船政创办41年间,一方面,船政学员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意志创造了骄人的生产业绩与经济成果,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使福州马尾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的船舶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源地。另一方面,船政学员以保家卫国的赤子热忱参加了1874年保台护台战争,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参战的船政学员、水师官兵,面对外敌的侵犯,浴血奋战、慷慨赴死,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前,受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西方多元文化渗透、碰撞和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有所弱化,在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中爱国主义优秀资源,激发学生爱国自强的热忱与激情,成效必将十分显著。

(二)开放包容精神与职业核心素养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运行联系高度密切的教育,无论是将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模式引进来、将本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分享出去,还是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岗位的协调合作,都需要职教人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福州远离中原腹地,偏安东南一隅,物产丰富,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中原移民因战乱或自然灾害而涌入此地,是典型的移民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闽都文化既有本土文化根基,又不断吸收外来的异质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在这种文化熏染下的政治名流与文化精英,表现为雍容大度、温文尔雅、气度恢弘、持守坚执的人文品格与价值取向,充满文化的优越感和政治的自信心,能够敞开胸怀,迎接八面来风。从王审知到叶向高、林则徐、沈葆桢、林觉民、谢冰心等诸多闽都先贤以卓越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接受多元文化,创新改造本土文化,造福社会大众,是福州人民的骄傲和学习的榜样。

(三)开拓创新精神与技术创新素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技术创新素质是高职学生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素质。如今,创新的主体已经由精英向大众转移,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素质已成为高职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闽都先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闽都名人的“开先”精神源远流长,近代尤为突出。民族英雄林则徐,虽然一生致力于抗击西方列强入侵,但他对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持开放态度,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在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方面起了开拓性作用。他在广东任职期间,率先设立译馆,翻译西方报刊书籍,尤其是法律与地理方面的书籍。由他主持编译的《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在抗英斗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广东成为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窗口。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桢,在马尾创办船政学堂,采用西方办学模式,引进传播国外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选派学员出国留学,学习掌握西方前沿的科学知识与生产技术,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与僵化的教学内容,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先河,培养了近代中国急需的科技人才,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船政学堂毕业生严复,以传播西学为己任,通过译著西学,向国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哲学、社会学、逻辑学等学科的重点内容,为苦苦寻求救国良方的爱国知识分子及时提供了丰富深刻的思想资源和新颖开放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寻求救国真理的知识分子。

(四)精益求精精神与工匠精神培育

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闽都四大文化品牌的寿山石文化和船政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工匠精神”,值得高职学生认真汲取。寿山石雕是工匠精神的绝佳诠释。源产于福州的寿山石,质地凝腻、色彩斑斓,是雕刻的绝好原料,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以寿山石为原料的寿山石雕就已出现。寿山石雕以独特的意蕴,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法,蕴涵了儒释道等传统思想精髓,融入了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语言,吸取了诗歌、书法与绘画等艺术精华,是思想文化与雕刻工艺的完美结合。由沈葆桢撰写的船政衙门的楹联:“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是船政学堂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和治学态度的集中体现。精湛的技术需要一流的人才,当洋教习日意格对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倍加赞赏时,更加激发了沈葆桢培养精益求精的一流人才的决心。而当时,一流的造成和航海技术均在西方,于是沈葆桢力推船政毕业生出洋留学,目的在于为朝廷培养世界一流的“良工”和“良将”,他认为,西学精益求精,永无止境,我尚刻舟求剑,守其一得,何异半途而废。船政学子的留学制度,最终为中国造就了第一批多学科的优秀人才,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闽都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在福州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闽都文化的研究梳理、传承普及、保护开发、品牌培育等工作有了重大进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为闽都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文本阅读了解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闽都文化的研究研讨活动频繁,成果丰硕,自2000年以来,福州市共主办了六届中国(福州)船政文化研讨会,九届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四场不同主题的三坊七巷文化研讨会等,通过研究研讨和内涵挖掘,形成了《闽都文化概论》《闽都文化述论》《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闽都文化与开放型经济》《多学科视野中的闽都文化》《船政文化概论》《船政文化与台湾》《船政文化论文集》(1-7)等研究成果,出版了《昙石山文化志》《三坊七巷志》《船政文化志》等编撰成果,以及一批普及读本,社会各界对闽都文化形成了广泛共识。这些成果,可以成为高职学生课外阅的参考书目,便于学生深入了解闽都文化。

(二)课堂教学深入

名人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清晰的内容实质、明确的物质对象和特定的主体构成。名人精神对社会具有发展趋势的引领作用、民众精神的感召作用、奋斗目标的凝聚作用和高尚道德的营造作用。“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福州三坊七巷走出的名人多达百余位,其中在中国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就有四十位,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福建船政的创始人沈葆桢;启蒙思想家严复;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黄花岗英烈林觉民;近代诗人陈衍及著名作家冰心、邓拓等多位名人均在此居住生活过。将福州丰厚的名人文化资源加以编撰,纳入高职思政课理论教学相应篇章中,有助于增强教学针对性,提高课程吸引力。

(三)实践教学体验

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福州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文脉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对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乌石山、于山、烟台山、冶山、鼓岭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建设,一批代表性的闽都文化遗址遗迹得到有效保护;此外,林则徐纪念馆,名人故居,船政文化博物馆、船政老街、船政衙门等场馆的修复与免费开放,都为在地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与基地。让学生在基地通过身临其境的参观体验和近距离的接触,易起到触动心灵,启迪思想和自觉内化的作用,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四)校园文化强化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与单调沉闷的课题教学相比,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更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更高。近年来,福州市通过打造闽剧《王茂生进酒》、伬艺《水榭欢歌》等一批文艺精品以及举办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促进了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通过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设闽都大讲坛、举办福州话歌曲征集、福州话歌曲大赛、新福州人集体婚礼等活动,激发了海内外福州人、社会各界对闽都文化的热爱。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别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举办系列讲座,专题学习,或者与相关部门合作,打造“传统文化进校园”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品牌活动,增进学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船政精神高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福建船政学堂精神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拿出精神
“一带一路”背景下闽台船政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探究*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