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推进湘西州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路径研究
2018-03-30佘生梅
佘生梅
(吉首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吉首 416000)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等目标的旅游活动[1]。其发生地主要为老弱边穷的革命老区,恰好也是贫困发生率高、脱贫难度大的扶贫攻坚重点地区。发展红色旅游,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延伸产业链,从而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起到扶贫的功效。湘西州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境内拥有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永顺县革命烈士陵园、龙山茨岩塘遗址,还有第二野战军进军大西南途经泸溪铁山古渡、跨过能滩吊桥,以及解放军四十七军清剿湘西土匪的经典战斗龙山八面山合围、攻克古丈李家洞等众多历史遗址[2]。但因经济发展滞后、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人们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的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缓慢、发展成果不明显,对扶贫的推动作用也十分有限,这为后续加强红色旅游发展,推进精准扶贫预留了空间并提供了契机。
一、红色旅游对湘西州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的作用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成败也在于精准。立足于湘西州的实际,利用其丰富的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既顺应了时代趋势,又能发挥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红色旅游对湘西州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完善、群众脱贫致富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一)精神扶贫拔穷根
扶贫要先扶“志”,要从思想观念入手,改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等落后的思想观念,让他们分析贫困的原因,明白脱贫的关键是自身思想上要脱贫,要有脱贫致富的信心。只有在脱贫工作中发挥主体地位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扶贫,达到永久脱贫的效果,否则只会陷入“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恶性循环怪圈。红色旅游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传递的是革命时期先辈留下来的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激发革命老区贫困群众的红色记忆和拼搏精神,让他们认识到脱贫的关键在自身,从而融入齐心协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氛围中。提振精神、转变观念,这才是拔掉穷根的根本所在。
湘西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革命战争中已经形成了奋勇拼搏和不屈不挠的坚韧意志,通过红色旅游的发展加以引导并形成合力,能为打好扶贫攻坚战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柱,能调动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增强脱贫的主动性,从精神层面推动精准扶贫。
(二)经济扶贫摘穷帽
精准扶贫的重点在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和精准管理。红色文化价值置换或价值实现是以红色旅游产品为载体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也是精准扶贫的桥梁,贫困居民参与到红色旅游产品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的创新过程中能实际受益,增加经济收入,摘掉穷帽。湘西州应立足实际,充分利用其红色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红色旅游。这既可以带动大批贫困人口进入旅游服务行业,解决就业问题,也可以带动交通、餐饮、住宿以及文化产品制作等行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从而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摘帽。
(三)产业融合断穷路
对贫困要实行“靶向治疗”,其核心就是找准致贫关键。湘西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且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了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但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2016年,湘西州生产总值为530.9亿元,其中旅游业收入26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成为湘西州的支柱产业[3]。如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文化消费,所以旅游产业除了打造自然美景之外,还须加强人文文化的注入。湘西州可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商旅融合,带动更多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使其更加多元化和科学化,提高在旅游市场中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推动旅游产业长足发展,从产业方面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支撑。
二、红色旅游在湘西州革命老区精准扶贫中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红色旅游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为其保驾护航,划拨了大量资金助其发展振兴。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先天缺陷和后天不足,湘西州红色旅游正面临着规划不明、资金不足、形式单一、人才缺乏以及群众参与度不高等困境,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发展,阻碍了红色旅游对湘西州精准扶贫的助推。
(一)缺乏总体规划,小、散、乱等现象重生
从湖南省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和湘西州具体旅游产业布局可看出,目前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等方面,而红色旅游产业缺乏领导重视和科学规划,整体上处于边缘化和“自生自灭”的状态。由此,直接导致湘西州的70余处革命遗址中,被开发出来仅有永顺县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龙山县茨岩塘遗址等10余处,其他的遗址则不具备观赏性、学习性和游客接待能力。对于已经开发出来的红色景点,其宣传推广和旅游路线规划等方面也是各自为政,不仅缺乏合力难以与外地红色景点竞争,而且存在内部竞争与消耗的情况。对于未被开发的景点,因缺乏重视与管理,许多遗址正逐渐消亡,相关红色故事已被后人遗忘,周围建筑也被挪作他用或推倒重建,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二)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动力
湘西州将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州范围内重点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体验和文化考察等旅游产品。2015年,全州22个重点旅游项目年度总投资18亿元,涉及永顺县老司城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泸溪县沅江风光带建设项目、湘西民族文化园建设项目等众多生态观光和民俗文化体验项目,却没有红色旅游项目;2015年,湘西州旅游招商签约资金突破100亿元,凤凰齐梁风情小镇、矮寨大桥景区与德夯苗寨景区、乌龙山樱花园等景点,分别获得投资40亿元、30亿元和20亿元[4],红色旅游景点则无一获得投资。资金投入不足,直接使得红色旅游景点开发困难、基础设施落后、接待能力差,最终导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景点生存困难。
(三)产品形式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湘西州现已开发的永顺县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革命烈士陵园、龙山县茨岩塘遗址等几个红色景点都以纪念馆的形式呈现,多以文物展览和说教的形式宣传、推广红色文化,游客也只能走马观花式地简单浏览红色文物和遗址,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其实,许多景点都具备差异性开发的潜质,例如古丈红石林景区的苦坝村,就是一个有一百多人参加过红军的红军村,每到当年村民出走参加红军的七、八月间,巨人园石林就显得特别红,经过艺术整理加工、导游讲解、图片和视频的对比,红色旅游内容更加独特化,形式更加多样化。在全国或全州处于同质化的背景下,每个景点能够吸引的游客数量少,很难有二次消费游客出现,游客在景区停留的时间短,一般在两个小时以内,无法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的发展。
(四)人才缺乏,动力不足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个关键因素,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既需要挖掘开发的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管理、服务和配套产业的从业人员,这些都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湘西州地处偏远山区,人才本就十分匮乏,加之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低,几乎没有任何专业技能。由此,人才的缺乏成为其发展红色旅游的一大瓶颈,导致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缺乏特色,配套服务不完善,服务质量不高。
(五)群众参与不足,扶贫作用不强
精准扶贫不同于传统的扶贫,在要求精准的同时还要求加强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融入扶贫工作之中,主动脱贫而不是被动脱贫。湘西州目前的红色旅游以永顺塔卧和龙山县茨岩塘遗址为代表,均以纪念馆的形式展示红色文物,宣传红色故事和红色精神,是景点和游客双方的红色旅游产业。而普通群众参与度极低,很难融入红色旅游产业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共享红色旅游发展成果,使得湘西州红色旅游产业扶贫功效非常有限。红色旅游推动精准扶贫,应激发贫困群众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相关活动的热情,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奉献力量,共享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成果。
三、面临困境的原因
红色旅游政治、文化、富民、民生综合功能明显,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助推器[4]。当前,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使其呈现出大众化、日常化的趋势,红色旅游发展空间较大,前景明朗。但湘西州经济基础薄弱、制度建设缺位且思想观念落后,严重制约了其红色旅游的发展,使得红色旅游具有的功能很难发挥出来。
(一)经济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支撑
经济基础是产业发展的支撑,交通、住宿、餐饮以及娱乐服务等旅游产业发展必备要素都要以经济为基础。湘西州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中心地带,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闭塞,其下辖1市7县,其中7县均为国家级贫困县。湘西州远离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株潭经济圈的辐射,与之带来的资金流、游客量都十分有限。湘西州政府在财政拨款和企业投融资方面,对旅游业的支持重点在生态观光、民俗文化体验和休闲度假等方面,对红色旅游的支持力度弱,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处于“缺乏资金—难以发展—缺乏资金”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制度建设缺位,产业保障不足
2004年中央号召发展红色旅游,红色旅游由此成为旅游产业的一个特色内容。近年来,政府先后出台了《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明确了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的方向。湘西州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有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政府对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目前,湘西州没有红色旅游发展的完整规划,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数据统计汇总、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等都对红色旅游只字未提。缺乏政策的指引,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方向不明确;失去政策的庇护,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融资征地难,政策优惠和宣传推广平台少。
(三)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创新不够
思想观念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先进的思想观念对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思想观念则会产生阻碍作用。旅游扶贫、产业扶贫是时下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但湘西州地方政府财政乏力,政府领导人将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并未认识到红色旅游对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未能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导致产业结构合理性欠佳。湘西人民生计方式传统,长期处于生活贫困的状态,同时受传统扶贫模式的影响,形成了“等、靠、要”的惰性思想,缺乏创新和承担风险的意识,不愿参与新的扶贫模式,制约了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部分民众对红色旅游有一定的了解,但他们认为红色旅游应该是庄严肃穆、一板一眼的,不应加入过多的娱乐元素,导致红色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全国各地都以纪念馆、博物馆等形式来开展红色旅游,同质化竞争严重。另外,还有一部分民众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生活状态,与外界接触少,不了解什么是红色旅游,更不知道如何参与到红色旅游发展的活动中来。因此,红色旅游产业产品、模式创新不够,难以体现当地的特色。
四、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市场人次占全国旅游总人次的25.83%,但收入仅占全国旅游收入的6.53%[5],由此可见其地位虽重要,但其经济功能不明显。湘西州是湖南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红色旅游资源较丰富,要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价值,使红色旅游的政治、经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真正实现推进湘西州精准扶贫的目标,需要从规划战略、资金、品牌创新、人才队伍和群众参与这五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规划: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的出发点
发展红色旅游要做好统筹规划、理清思路,思路清则方向明,方向明则事业成。当前,全国和湖南省的红色旅游二期规划已经收官,三期规划正在实施过程中,湘西州政府应及时做好红色旅游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任务。在小、散、乱的背景下,科学规划和统筹布局是湘西州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优化升级的关键所在。
面对现实,一是要强化红色旅游工作的协调性,实现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可由州旅游局、扶贫办、文化局等部门组成联合开发小组,积极挖掘湘西州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招商引资,让社会资本进入红色旅游产业,使得原本零星散落的红色资源由点成线、由线成面、形成品牌、打造合力。二是要规划并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在“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下,将一些败落或接近消亡的红色资源,以开发的形式保护起来使其重见天日。这既能让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完整地保存下来,又能对其进行宣传,有利于丰富其内涵。三是要创新红色旅游产业模式,做好“红色旅游+”的融合。政府应从湘西州的全局出发,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做好顶层设计,使湘西州的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为主,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二)多元融资: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点
资金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建立多元融资体系是破解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资金瓶颈的关键。与其他地区相比,红色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历史欠账较多,而兼具“红色”与“旅游”双重属性的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需要资金“输血”与资本“造血”,必然要求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多元参与”的多元融资体系。首先,要强化政府在投融资中的主导地位,完善红色旅游融资体系,搭建投融资的信息、担保平台和畅通的绿色通道,整合各部门、各类别和各层次的资金使用渠道,让更多的资金向红色旅游产业聚集,达到从“输血救济”转向“造血康体”的效果,实现政策这只有形之手“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要激活社会资本的热情。政府资金有限且用途常常较固定,而社会资本则是无穷的。政府可以通过项目承包、股份合作制、PPP模式或者众筹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股,从而推进红色旅游产业开发、创新或者产业延伸。再次,要发挥当地贫困群众自身的资源优势。当地贫困群众虽然没有大量的资金,但是他们有土地、人力、产品等资源,可以通过土地入股、人力入股等形式参与红色旅游产业的开发,一方面可节省资金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可解决群众就业和经济增收问题。
(三)产品创新: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的着力点
随着国家对红色旅游重视程度的提高,红色旅游作为旅游的特色内容,全国各地都在加大其开发力度,但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竞争是湘西州乃至全国红色旅游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摆脱同质化的僵局,走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须加大创新力度,将产品创新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着力点。一是创新内容,充分挖掘龙山八面山合围、攻克古丈李家洞等“血战湘西”的经典红色故事的文化价值,丰富其内容,打造红色旅游特色产品;二是创新形式,让游客“在游中学,在学中游”,真正实现“引得来、留得下、玩得好、记得住”的红色旅游。如借鉴张家界的《天门狐仙》、湘西州的《湘西汉子》等情景剧或歌舞剧,生动地展示发生在湘西的红色故事,将红石林七八月间突然变红的红色故事加以包装,可以通过VR技术、网络自媒体平台等“互联网+”的形式将湘西州的红色旅游加以宣传和推广。这既可以丰富形式,提升红色旅游的趣味性,也能激发游客的购买力,增加每人次的消费额,显现出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助推精准扶贫。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立足“特色”,放大“特点”,做出品牌、提升品质,使红色旅游能更好地服务精准扶贫。
(四)人才培养: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的支撑点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湘西州红色旅游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开发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和配套产业的从业人员。首先,可以将湘西州红色旅游开发以项目形式承包给专业的开发集团,借助他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其次,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的形式,面向湘西地区或武陵山片区乃至全省的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活动,吸纳较好的建议或方案。再次,本着精准扶贫的原则,将当地贫困群众集中培训或一对一地帮扶交流,提升贫困群众的服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使其能在岗位和创业上有序工作,增加自身收入的同时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工作。
(五)群众参与:红色旅游推进精准扶贫的落脚点
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既是红色旅游的扶贫对象,也是红色旅游的参与主体,保障这些贫困群众公平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平等享受红色旅游发展成果,充分发挥其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贫困群众只有参与到红色旅游产品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的创新过程中,才能有获得感与实际收益,实现扶贫。一是强化群众对红色旅游的认识,增强群众参与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识。二是要创建“农旅融合”的扶贫模式,让农民、农业和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因此,农业的产业布局应尽量与红色旅游配套,为其提供农副产品,做到农业的自产自销;同时建立“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的红色旅游产业模式,提升贫困户的抗风险和参与能力。三是要积极探索创新业态、拓宽贫困户的参与渠道,大力引导贫困户参与农产品供应、旅游商品制作与销售、旅游餐饮、住宿、景区特色交通、各类农事活动体验、民俗展演等服务。只有让贫困户真正有参与意愿、参与能力与参与渠道,红色旅游的精准扶贫才能落到实处,起到实效[5]。
五、结语
既要确保2020年如期脱贫,又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红色旅游不仅符合低碳、绿色的发展要求,同时还能实现精神和经济上的双脱贫,对于助推精准扶贫具有独特的功效。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湘西州革命老区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全面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寻求科学发展的路径,切实推进湘西州的精准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亚娟.红色旅游开发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
[2]李坚.湘西州红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1(12):24-26.
[3]湘西州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7-03-14)[2017-10-10].http:∥tjj.xxz.gov.cn/tjgb/xxzgb/201703/t20170314_248987.html.
[4]2015年湘西州旅游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EB/OL].(2016-01-06)[2017-10-10].http:∥Ly.xxz.gov.cn/zwgk/tjxx/201609/t20160902_223348.html.
[5]章锦河.红色旅游精准扶贫要把握好“四点”[N].中国旅游报,2017-05-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