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经济学“发表式”教学改革及评价体系建立

2018-06-09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经济学系数考核

王 超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 合肥 230088)

经济学是学习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入门课程,也是经管类学生学习其他更高深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在商科人才培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几乎所有高校都非常重视经济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建设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但是由于经济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我国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互动。而且,在教学内容上大多照搬少数研究型高校,缺少实践性的教学[1]。

近几年,随着“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错位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大了改革力度,以求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在经济学课程方面,国内很多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教学实践和国际经验,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2]。张双娜[3]在总结了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存在的问题后,建议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尝试;在考核方法上主张改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利用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另外,也有很多教师提出了案例教学法、角色互换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种类繁多的教学方法[4-6]。但是,通过总结国内关于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文献可以发现,已有研究虽然都非常强调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但是提出的各种改革方法仅停留在介绍概念上,对具体应该如何实施,尤其是如何在新的教学方法中评价学生成绩这两个重要方面却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发表式”教学法在国内本科高校教育中还很少被学者提及,王超详细介绍了“发表式”①教学法在经济学课程中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方法和一般步骤[7]。从文章的介绍内容可知,“发表式”教学法类似于现阶段应用比较多的“项目式”和“讨论式”教学法,但从其论述的实施步骤以及与考核方式配合进行改革的思路来看,也有非常大的区别。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发表式”教学改革思路、方法以及如何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做进一步地阐述。

一、经济学“发表式”教学改革的思路

“发表式”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灌输式”和“填鸭式”等单线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现象,通过评价规则的重新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和同伴的讨论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研究加深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为达到此目的,本文认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平时分比重及获取方法等四个方面对传统的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体制中,西方经济学是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课程,而西方经济学一般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更有效地对有限财富进行均衡分配和利用。经济学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虽然经济学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但是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分析逻辑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市场经济参与者的行为理论以及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提高其利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现实中经济现象的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度强调单一概念和知识点的背诵、记忆,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完全理解概念和知识点的内涵,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并能以此为基础解释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案例。具体在教学内容上,本文建议要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教师首先简要地介绍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并结合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第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模型和公式,教师要尽量用现实中的案例和图形解释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采用将每一知识点都剖析得非常详细的“灌输式”“单线式”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不断提出问题的方式,尽量与学生讨论、交流,以便启发、引导学生对所讲内容进行思考。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发表式”教学方法改革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程基本知识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并最终将整个研究过程通过PPT等方式展示出来。目的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表式”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通过课程考核规则的重新制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进行角色转变,教师要转变只负责“讲”的角色,学生要转变只负责“听”和“记”的角色。第二,重新分配教学时间。“发表式”教学改革将经济学课程的总课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课时由教师掌握,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解该课程的知识点;一部分课时由学生掌握,学生自愿分成小组,进行任务分工后对感兴趣的经济话题进行研究,然后经过思考、讨论,形成初步观点,再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资料,整理、总结后加以证明,最后利用多媒体工具(PPT),将对问题的思考过程、论证方法以及得出的结论向教师和其余学生论述出来。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课程组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学生“发表”过程的考核。具体如图1所示。在开学之初,教师将“发表式”教学改革的内容告诉所有学生,并对其中的规则、细节详加解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式”教学改革。但要指出的是,参不参加发表完全是学生自愿的,教师不能施加压力进行干涉。

图1 “发表式”教学改革中的考核方式

如图1所示,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可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类,一类是不参加发表的,一类是参加发表的。对于不参加发表的学生,对其考核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方式,最终成绩仍采用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整合再平均的方式计算出来;对于参加发表的学生,根据其在发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分,如果表现优秀,可以获得免试资格,其发表的成绩就是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如果表现不优秀,那么不能获得免试资格,仍旧需要参加期末考试,其最终成绩仍包括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但发表表现的成绩将影响其平时分。

总之,“发表式”教学改革给了学生两次通过课程考核的机会,第1次是发表,第2次是期末考试。如果学生把握好第1次机会,就可以直接通过课程考核。如果第1次机会没有把握住,只能再通过第2次机会争取通过课程考核。

(四)平时分的改革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平时学习和积累的重视程度,以及提高配合教师参加“发表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课程改革对平时分所占比重以及获取分数的方式也进行了改革,将平时分提高到50分。并且设定规则,让发表环节的所得成绩通过乘以一个系数的方式影响其平时分。平时分总分50分,包括考勤、平时课程测验和课堂表现三部分:

1.考勤(20分)。按照一般要求,一学期有5~8次点名。学生每旷课1次,扣5分;迟到、早退、病假、事假等1次扣3分,扣完为止。2.平时课程测验(20分)。测验是根据课程知识点出的小试题。测验时间不定,共4次,1次5分。3.课堂表现(10分)。为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配合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与教师进行互动。设定每位学生课堂表现的基础分为0分,并且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平时分的奖励。包括主动回答问题1次,加0~3分;被动回答问题1次,扣0~2分。也就是说,主动回答问题只加分,不减分;被动回答问题只减分,不加分。但需要注意的是,主动回答问题是指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主动示意教师想回答问题;被动回答问题是指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主动回答的学生时,教师通过随机点名抽到的学生。具体体现在,一是主动回答问题不得分的情况:学生虽主动回答,但回答内容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加3分的情况:学生回答的内容可以很好地解释问题,能够反映出其经过了认真思考,且有创新之处;其余根据回答情况加1~2分。二是被动回答问题不扣分的情况:虽被动回答,但回答内容可以较好地解释问题;扣2分的情况:回答问题表现极差,甚至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其余情况扣1分。另外,如果某学生参加发表,但没有获得免试资格,发表最终成绩将会影响平时分,即在以上平时分评分规则得出最终平时分的基础上乘以一个系数。具体如下:

70分以上,×1.12;

65~70分,×1.1;

60~65分,×1;

60分以下以及中途退出发表者,×0.9。

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和考核模式的学生来说,“发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改革。因此,在正式进行改革之前,教师需要建立针对发表环节的评分标准,并将规则的每个细节进行详细解析,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已有规则做好发表准备。

(一)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根据“发表式”教学改革的内容,发表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而免试资格是根据每位学生的发表成绩排名来决定的。因此,考核评价体系要能够计算出每一位学生在发表环节中得到的成绩。

设定每个小组成员的发表得分是由小组整体得分和自己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决定的。用重要性系数表示小组成员在小组中发挥的作用,得到一个计算公式:成员的得分=小组整体分数×重要性系数。重要性系数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成员在小组的分工情况,用分工系数来衡量;二是该成员分工任务完成的质量,用质量系数来衡量。所以,成员发表得分的最终计算公式为成员得分=小组整体分数×分工系数×质量系数。下面对等号右边的三项内容分别进行具体介绍:

1.小组整体得分。在每次小组发表结束后,教师对小组整体表现进行评判打分,分数采用百分制。打分的依据有8个方面,分别是发表结构是否完整、资料数据是否具有权威性、论证方法是否得当、论据是否充分、论证结果是否合理、政策建议的可操作性、有无独立思考及创新过程以及发表内容与报告书内容是否统一。

2.分工系数。要完成一次发表,小组分工一般会有搜集整理数据、查阅文献资料、提出论证方法、建立模型、报告书撰写以及PPT发表等。按照各分工项目的完成工作量和难度设定相应的分工系数,分别为0.88、0.88、0.9、0.9、0.9和0.95。如果某项分工没有做,可以不注明学生姓名。另外,如果有成员承担了较多的任务,只按系数较大的计算。

3.质量系数。根据承担某种分工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态度进行综合评价。设定质量系数为0.8~1。也就是说,质量系数越接近于1,表明完成得越优秀;质量系数越接近于0.8,表明完成得越不理想。

(二)“发表式”教学改革的几点规则说明

1.分组。全班学生按自愿原则进行分组,每小组应有4~6人。

2.发表时间。每次发表时间为10~15分钟。

3.一学期内每个小组有3次发表机会,所有小组在1次发表中全部结束算作1轮,一学期1个班共有3轮发表机会。

4.PPT的制作者和发表者必须是同一人,且小组3次发表要由不同的人完成。

5.每个学生发表的最终得分是根据不同的权重值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的。为了保持学生发表的积极性,有必要对每次发表设置不同的权重值。设定从第1次到第3次发表的权重分别是30%、35%和35%,说明后两次发表的质量对最终成绩的影响更大。

6.将每位学生的发表得分进行排名。排名在总人数30%~50%(比例应根据班级整体发表水平而定)的视作发表优秀,获得免试资格。

(三)举例说明

某学生所在小组3次发表的整体得分分别为85分、90分和95分。该学生在3次发表中承担的分工分别为报告书撰写、资料整理和PPT制作及发表。3次发表完成的质量系数分别为0.9、0.9和 0.95。根据成员得分的计算公式,该学生第1次到第3次发表的得分分别为68.85分、72.28分和85.74分。经过加权计算过后,该学生发表的最终成绩为75.96分,如表1所示。教师将所有学生发表的最终成绩计算后,看看该学生的排名。假定将不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比例定为40%,如果该学生排在所有学生的前40%,可以不参加期末考试,75.96分就是该学生这学期课程考核的最终成绩;如果不在前40%,学生就要参加期末考试,最终成绩按照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计算规则得出。

表1 举例说明某学生发表成绩的计算方法

三、“发表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课程波及面太广,实施难度大

“发表式”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从而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进行“发表式”教学改革需要教师做好心理建设,并有一定的奉献精神。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经管类专业都会开设经济学课程,有的院校一个年级同时开设经济学课程的班级多达20余个,每个班级(尤其是人数较多的班级)都进行“发表式”教学改革是不现实的。因此,“发表式”教学改革可以从特定的某几位教师所教的几个班级开始,等条件成熟后,再逐步过渡到所有班级。

(二)部分小组成员存在“免费搭便车”现象

虽然“发表式”教学改革已经对分组中每个分工项目进行了单独的评分,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出现了部分小组只有一两位学生干活,其余只挂着空名的 “免费搭便车”现象,这是所有需要分组的教学方法中令教师异常头痛的情况。此类学生的存在不但使得改革效果大打折扣,还会使得原本表现积极的学生产生心理的变化,从而出现整体消极怠工的结果。首先要承认,任何规则的设置都不能完全消除而只能设法减少这种现象。教师可以制定规则要求各小组在发表时将每位成员完成任务的详细信息②标注在PPT和书面报告中,以便教师较为准确地评分。

(三)发表选题过于雷同

“发表式”教学改革还有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各个小组发表的选题过于雷同,比较常见的选题有共享经济、网红经济等。这也从一方面反映了现阶段大学生的知识储量过少,视野还不够宽阔。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讲课时多从国际和国家的重大事件出发,揭示其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同时,教师应明确告知学生,想取得高分,只有两个途径:一是寻找较为新颖的研究话题;二是对陈旧话题研究得较为深入。另外,鼓励学生平时多注意看新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从中寻找发表的题目。

四、结语

“发表式”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平时分比重及获取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教学方式方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加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在此期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感兴趣或有疑惑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在得出自己观点并经过论证后,将整个论证过程在教师和其余同学面前表述出来。考核方式方面,在传统的以期末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中加入了对发表环节的考核,允许在发表环节表现优秀的学生获得免试资格。

“发表式”教学改革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要求学生利用知识点研究身边的经济现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还能增强学生查询专业数据资料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发表,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对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注释:

①此处的“发表”一词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过程,而非论文的投稿过程。

②搜集数据的分工项目,要求在其PPT和书面报告中标明承担此项目的学生姓名以及数据的来源。

参考文献:

[1]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2]刘旺霞,夏力.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方法及改革研究新进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1):102-106.

[3]张双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4):154-155.

[4]刘仙梅.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5):58-61.

[5]郑敏.案例教学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6,(21):37-38.

[6]李艳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180-181.

[7]王超.经济学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配套改革的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126-128.

猜你喜欢

经济学系数考核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简明经济学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这些待定系数你能确定吗?
打雪仗
过年啦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两张图弄懂照明中的“系数”
经济学